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府兵制

增加 91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起源==
[[六鎮之亂]]後[[北魏]]內亂,分為[[東魏]]與西魏,西魏大統八年([[542年]])權臣[[宇文泰]]將[[關中]]地區的六鎮軍人編成六軍。<ref>《玉海》卷一三八引《後魏書》雲:“西魏大統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軍,合為百府。”同書卷一三八引《鄴侯家傳》:“初置府兵,皆於六戶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選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調,郡守農隙教試閱,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旨蓄,六家共備,撫養訓導,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眾。”《文獻通考,兵考三》說:“周太祖輔西魏時,用蘇綽言,始仿周典置六軍。籍六等之民,擇魁健材力之士以為之首。”</ref>隨後宇文泰仿照[[鮮卑]]舊有的“八部大人”,將部隊分由八柱國統領,而使整個軍隊部落化。八柱國只有六柱國大將軍領兵,西魏宗室[[元欣]]雖為柱國之一,實無兵權,另外宇文泰本人為全軍統帥,亦為八柱國之一,以「督都中外諸軍事」加銜;直到大統十六年,已建立起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的組織;肇起於北魏的[[團練]],即漢人組成的地方[[鄉兵]]也是府兵的兵源之一。<ref>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則認為府兵與鄉兵是兩個系統。</ref>北周改府兵軍士為“侍官”,成為皇帝的親軍,一人充員府兵,全家皆編入軍籍。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年(590年)下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成為“兵農合一”的制度。唐初承襲隋制,初置十二軍。<ref>《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唐紀〉三載高祖武德二年雲:“秋七月,初置十二軍,分關內道諸府以隸焉。皆取天星為名(以萬年道為參旗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醴泉道為井鋮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折威軍、岐州道為平道軍、豳州道為招搖軍、西麟州道為范遊軍、涇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以車騎府統之。每軍將、副各一人,取威名素重者為之,督以耕戰之務。由是士馬精強,所向無敵。”</ref>貞觀十年又設折衝府,分佈於全國各地,府分上中下三等,一千二百人為上府,一千人為中府,八百人為下府,府兵十人一火,五十人一隊,百人一旅,“皆取六品以上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充”<ref>《舊唐書》卷43《職官志二》</ref>,戰士要自備兵器和糧餉,杜甫的《兵車行》詩:“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即是當時府兵的寫照。全國設置的折衝府最多有六百余處<ref>岑仲勉《隋唐史》上冊第213-214頁引穀霽光說關內道288個,河東道163個,河南道74個,河北道46個,隴右道37個,山南道14個,劍南道13個,淮南道10個,嶺南道6個,江南道5個,總計656個。</ref>,總兵力達68萬人。<ref>[[王應麟]]《[[玉海]]》卷138《兵制》引李繁《鄴侯家傳》</ref>折衝府有木契、銅魚(即“上下魚書”),朝廷徵調兵力之時,便下敕書與木契、銅魚,由[[都督]]與郡府參驗合符時,然後發兵,高級將領皆臨時委派,至戰爭結束後,“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 府兵分兵制度 ==
1. 上府1200人,折衝嘟尉帶領
團:6隊-200人一團,設校尉
隊:5火-50人一隊,設隊長
火:5火-10人一組,設火長
 
2. 中府1000人,折衝嘟尉帶領
團:5隊-200人一團,設校尉
隊:5火-50人一隊,設隊長
火:5火-10人一組,設火長
 
3. 下府800人,折衝嘟尉帶領
團:4隊-200人一團,設校尉
隊:5火-50人一隊,設隊長
火:5火-10人一組,設火長
 
府兵制之內容:
1.來源:從農民徵集,服役期由二十至六十。
2.編制:全國分為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由折衝都尉統統各府。
3.任務:農隙時習戰陣之法,戰時由中央遣將帶領出征,戰後兵歸於府,將歸於朝;府兵每年須番宿衛京師。
4.裝備:除戰馬及重型二武器外,兵甲及糧食皆由府兵自備。
 
== 府兵制之特色 ==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