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万年桥

增加 11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万年桥 ''' 位于 [[ 江西省 ]][[ 抚州市 ]] 南城县城东北五里的武岗山下,横跨盱江两岸,全长411米,桥高10米,桥面宽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始建于明 [[ 崇祯 ]] 八年(1635年),竣工于 [[ 清顺 ]] 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个春秋,为江西省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介绍==
=== 南城八景之首===
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抚州市南城县城东北六里的歇洋渡,横跨在盱江上,下临武岗潭,为闽、浙、赣三省重要通道。桥长410米,宽5.8米,高20米,共有23孔、24墩,跨径14米不等。为江西省现存最长的 [[石拱桥| 石拱古桥 ]] 。该桥与省级 [[ 文物保护单位 ]] 聚星塔交相辉映,其建筑艺术精美、雄伟坚固,被誉为“南城八景”之首。
==特点==
万年桥为单曲石拱桥。桥基坚实,桥身轻巧,自下而上用青石发卷砌成,拱圈采用纵联式卷砌法,桥墩前尖而高昂,后墩方而低矮,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势。万年桥初建于 [[ 南宋 ]] 咸淳七年(1271),初为浮桥。清 [[ 康熙 ]] [[ 南城县志 ]] 》卷1《津梁》:“万年桥:崇祯甲戌副使吴麟瑞倡立石桥,二十四垒延石九层,为湖东诸郡冠。邑人捐赀……顺治丁亥年始竣厥功”。明崇祯八年(1635)建石拱桥,清 [[ 顺治 ]] 四年(1647)落成。原桥由桥墩、桥身、桥亭三部分组成,工期横跨明、清二代,长达12年之久,大半时间花在第18墩上。这里有一深潭,名武岗潭,潭深流急,漩涡重重。全部桥墩,俱用大麻条石灌砂浆砌座。清康熙张世经《万年桥碑》载:年桥工“郡邑各属吏及绅衿富民皆跳往助之……庶民子来,百堵皆作,十千维耦,如云如风”。在这波涌险多的武岗潭上,卷拱造桥,全凭手工操作。当时造桥时采用了排水施工的干修法,曾聚集民工数万,左拦黎河洪浪,右锁盱江波涛,埋石沉江,挡洪引水,这在古代 [[ 桥梁 ]] 的修建中尚不多见,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巧夺飞虹的智慧和才能。
==修复工程==
万年桥后几经局部水毁,于清 [[ 光绪 ]] 二十年(1894)修复。1953年,按照原式修建,1954年竣工。因为石料开采困难,五孔中有两孔,因石料不敷用,采用 [[ 混凝土 ]] 代替。所有桥面都加做了防水层的 [[ 钢筋 ]] 混凝土桥面和混凝土栏杆。桥身用洋灰浆勾缝,以防雨水侵蚀。修复后的万年桥,有如枯树发新枝,面目一新,重现出昔日的风采,很像一座新建的 [[ 公路 ]] 石拱桥。1957年,此桥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 [[ 文物 ]]
==景色==
此桥东端是素有“五邑山水之锁键”说法的武岗山,山上有聚星塔,月明星稀,从塔上俯视桥下的武岗潭,观潭面星空倒影犹如众星捧塔,景色宜人。晴朗的夜晚,站在武岗山巅,看一轮明月映照岗潭,那众星捧塔的景观,真让人陶醉。
就在此地,长桥枕着名山,如巨龙横跨盱江,不远处还有黎水河上的太平桥、双桥与麻姑山、从姑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在南城这块“扼五岭、控三吴”的风光之地,三百多年来,这座江西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勾通赣东与闽西,是通达闽浙的 [[ 交通枢纽 ]] ,在省际之间 [[ 经济 ]] [[ 文化 ]] 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价值==
万年桥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 [[ 科学 ]] 和艺术价值。尤为珍贵的是,万年桥在建造时,曾做了详细的施工记录,诸如用工用料、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工期、资金等都有记载,这是古代桥梁史上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施工档案,历来被 [[ 建筑 ]] 史学界和桥梁专业界奉为古代建筑的经典。
==结构==
结构分桥基、桥梁、桥亭三部分。桥基建筑精致、科学。桥身自下而上都是青石发卷砌成。拱圈采用纵联式垒砌法,单薄轻巧,具有南方桥梁的特征。桥面中间原有一亭, [[ 彩绘 ]] 画梁,两侧有石栏杆,优美雅致。二十四个桥墩迎水流方向凸出如船头状,古代称之为金刚雁翅式,能有效地缓解了湍急的江水对桥墩的冲击,设计非常科学。
40,93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