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洪洞赵城地震

增加 13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洪洞赵城地震 ''' 是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公元1303年9月17日),晚8时许(UTC+8)在中国 [[ 山西 ]] 洪洞、赵城一带发生的特大地震, [[ 级8 级]]8 级。这是中国根据历史文献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破坏面积沿汾河流域分布,南北长500千米,东西宽250千米,极震区烈度达11度。此次地震给平阳路、太原路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 [[ 经济 ]] 损失,伤亡人数“不可胜计”、“靡有孑遗”。
==灾情==
[[ 元朝 ]] 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戌时(1303年9月17日, [[ 北京 ]] 时间晚8时许),晋南广大城乡忽然大风骤起,声如巨雷,山摇地动,山崩滑坡,地裂渠陷,村堡移徙,城陷屋塌。
山西、 [[ 陕西 ]] 、河南三省有51个府州县的志书记载了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
大震后余震数年不止,加之连续三年 [[ 天旱 ]] 无收,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地方志记载==
山西省汾河流域是一个多地震的区域,是 [[ 华北 ]] 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汾河流域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经济发达地区,一些重大的地震当地各城乡都有详略不一的文字记录。1303年9月17日北京时间傍晚8点左右(元朝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时),晋南广大城乡忽然大风骤起,声如巨雷,山摇地动, [[ 山崩 ]] 滑坡,地裂渠陷,村堡移徙,城陷屋记,这就是历史上记载较为详细的洪洞赵城附近的8级大地震。破坏区北到太原、忻定,南达运城及河南、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有51个府州县的志书记载了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破坏面积沿 [[ 汾河 ]] 流域分布,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250公里,极震区烈度达11度。
==破坏力==
这次地震的破坏和伤亡极为惨重。 [[ 霍县 ]] 、赵城、洪洞一带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18公里的范围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官署民舍、庙宇塔楼无一幸免者。赵城县郇堡发生大规模地滑,地滑范围从东北的郇堡桥、韩家庄至西南的营田、北郇堡一线,地滑体长约1600米,宽1400米,滑体上的村落随滑体迁徙好几公里,滑动体并摧毁许多村堡、水渠、 [[ 道路 ]] 。地滑体附近及其以南的马头村一带还同时发生泥石流和河岸坍陷。灾难席卷赵城以北的霍县、灵石、 [[ 介休 县|介休]] 、孝义、平遥、汾阳、祁县、徐沟和南部的临汾、浮山、襄汾、 [[ 曲沃 县|曲沃]] 等地,官民房舍均荡然无存,地裂城陷到处可见。在其外围,北至忻县、定襄,南到河南沁阳,东至长治、左权,西到大宁、陕西朝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整个震区几无完屋,既便是墙厚地基好、柱粗梁多、抗震性能好的寺观、庙宇、官署、儒学等大型古建筑亦被毁1400多座。但位于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之间峨眉台地上的 [[万荣县| 万荣 ]] 、稷山、临猗三县却遭破坏轻微,特别是建筑在峨眉台地顶端的"风伯雨师庙"完好无损,除建筑本身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外,还与台地的地基性质良好密不可分。该台地构造不太发育,其上覆盖着几十米至百米以上的第四系黄土,潜水面深达百米以下,地震时不出现砂土液化、地基失效等现象,使 [[ 建筑物 ]] 免遭震动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灾情相对轻微。
==伤亡统计==
关于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吉县《大帝庙碑》所记"河东地震,压伤者二十余万人,屋之存者十之三、四"。万历《临汾县志》记"于时死者二十余万人,祸甚惨毒"。《元史·地理志》记载,当时太原路辖二十余府州县,包括今太原市、晋中、忻州和吕梁地区的大部,人口为155321人,平阳路辖五十余府州县,包括今 [[ 临汾 市|临汾]] [[ 运城 市|运城]] 、晋东南地区的大部和晋中地区部分,人口为270121人。两路合计共有人口 425441 人,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50%, 极震区各县高达70%。 [[ 孝义县 ]] 贾家庄元墓砖壁上的题记称"倒尽房屋,土平,人民均死无人埋葬"。由于灾情惨重,元成宗铁穆耳发钞九万六千五百锭,遣使赈济,伊免差税,开放山场河泊,听民采捕,以渡灾年。大震后余震数年不止,加之连续三年天旱无收,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这次地震灾情如此严重,除因地震震级很大之外,地震发生在晚8时左右,人们多在室内,房屋倒塌必然形成巨灾;极震区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基软弱的 原、临汾两个盆地内,地基失效加重了 [[ 建筑物 ]] 的震害,该区域建筑质量(特别是土墙房和士窑洞)很差,极不抗震,加上震前无有感地震,人们毫无警觉和提防,震后各家都失去自救能力,当时又无救灾力量赴现场,遇难者难以得救,因而形成了奇异的灾害。
126,1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