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97
次編輯
變更
赤坎镇
,無編輯摘要
==概况==
赤坎镇的历史大约有350年。 [[ 面 积61积]]61.4平方公里(其中镇区5平方公里), [[ 人 口4口]]4.8万,港、澳、台及外国华侨7.2万,是著名侨乡。距开平 [[ 市中 心12 心]]12 公里,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后来才挪到三埠镇,即现开平市区。
赤坎镇原先由 [[ 新会县 ]] 分割出来,由于潭江的各支流包围着赤坎镇,赤坎镇的水路交通相当发达。据1991年修的镇志记载,1676年赤坎已有水渡码头。但随着现代陆路 [[ 交通工具 ]] 的进化,水陆交通已经没落。
==行政区划==
赤坎镇下辖以下地区:
渔业社区、墟镇社区、五龙村、灵源村、芦阳村、 [[ 石溪村 ]] 、红溪村、树溪村、永坚村、中股村、南楼村、塘联村、沙溪村、新建村、两堡村、护龙村、小海村、新联村、五堡村、塘美村和中庙村。
==景点、特色和掌故==
虽然历史不如中国其他名古镇如 [[ 周庄 ]] 、 [[ 乌镇 ]] 、朱仙、 [[ 黄姚 ]] 等悠久,但赤坎镇位处著名侨乡,另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朴味道。因此有“中国第五名古镇”之称。
赤坎镇的堤西路被誉为欧陆风情街,沿路商铺建筑风格保存良好,充满19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欧的本地 [[ 华侨 ]] 带囘国外建筑图纸再融合本地传统建筑风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楼房。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楼顶 [[ 建筑 ]] 。
岭南地区常见的 [[ 骑楼 ]] 在赤坎镇非常普遍,堤西路也不例外。据统计,赤坎镇共有3公里骑楼,约600座房子。
景辉楼置身在赤坎镇著名的欧陆风情街,与赤坎影视楼仅一墙之隔,是了前往参观了解赤坎古镇百年历史的唯一场所,景辉楼是岭南水乡著名的骑楼,以 [[ 民国 ]] 时期名医张景辉而命名。楼高三层,建筑长45米,宽5米,楼高三层。每层都有双客厅、双寝室、双开放式楼梯,垂直天窗,桥式天井,属典型的 [[ 岭南古 ]] 镇骑楼民居。
一楼是赤坎古镇历史陈列馆,内有二十年代的 [[ 股票 ]] 、中国第一部 [[ 收银机 ]] 、兰桂院妓女房的原物和原貌布置,珍藏妓女原装的名片,民国时期原物组成的新娘洞房等等,合共有500多件历史实物。二楼是民国时期名人张景辉的故居,内中民国式的家具布置。
由于本地古旧建筑众多,城市风貌古朴,此地成为国内外不少电影电视制作人青睐的拍摄地点。早在1939年,就有电影人司徒慧敏在本地拍摄抗日 [[ 电影 ]] 《保卫大四邑》。此后陆续有《三家巷》、《香江风云》、《 [[ 廖仲恺 ]] 》和《醉拳Ⅱ》、《六两金》、《南线大追歼》、《香港的故事》、《阮爱国在香港》(中越合拍)等影视作品在本地拍摄。
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游客并吸收资金进行 [[ 文物 ]] 修缮,2005年建成了赤坎影视城。该城占地6万平方米,縂投资2000万 [[ 人民币 ]] 。电视连续剧《风雨西关》、《三家巷》及港剧《东山飘雨西关晴》亦在此拍摄。
本地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但古镇区仅3平方公里。然而这里却清晰地被划分为两大 [[ 家族 ]] 的地盘。河东区是司徒氏族人,河西则是关氏族人。其聚居区内也有外姓人居住,但他们互相之间绝不混住。
作为开拓者,经过多年发展,两家都成为开平地区的望族。而随着地区发展,两家也在各方面开始明争暗斗。最初在赤坎设墟的是司徒氏,选定的赶集日期是逢三、八日。至今当地仍有一地区名“三八墟”,即由此而来。后来关族人也将原设于他处的市墟迁至赤坎。两墟一开始便一东一西,直至如今赤坎镇仍分上埠下埠。随着墟镇逐渐扩大,两家开始因为经济利益发生摩擦。嘉庆后期及道光年间甚至出现过为争场地几乎发生械斗的事情,均需要官府出面调停。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围绕 [[ 土地 ]] 产权问题再次出现纠纷, [[ 法院 ]] 裁决执行的时候双方几乎驳火。
赤坎镇最奇特的景观,莫过于小小的地方竟然有两座 [[ 公共图书馆 ]] 。作为两大家族数百年竞争的见证,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现在依然作为地标建筑矗立在赤坎镇。
1920年司徒族人开设阅览室以满足族人文化需求,反响热烈。后来有海外族人提议兴建图书馆,1923年动工,1925年建成,縂投资三万多银元,建筑风格为欧式。落成后一年,再置 [[ 美国 ]] 大鈡一座。馆内陈列本族名人事迹, [[ 藏品 ]] 还包括慈禧太后题字等珍品。
此举震动了关族人,为了挽回面子,他们马上于1925年组成家族图书馆组委会,1927年动工,1929年建成 [[ 关族图书馆 ]] ,规模与司徒氏相当。他们采用 [[ 德国 ]] 大钟,也有各类珍贵藏品。
由于 [[ 抗日战争 ]] 影响,这两座图书馆停办长达数十年。但1980年代初,当地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华侨政策,予以重开。目前除部分楼层留作同族聚会交流之用外,其余区域仍作为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