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中山镇
,無編輯摘要
==人文历史==
该镇还以"军家方言岛"著称,与客家话兼相使用的" “ 军家话" ” ,像一个独立的语言孤岛,处在客家的包围之中,历经五六百年而不衰,这种奇特的现象,为[[语言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武平中山镇位于闽粤赣边界的客家地区,是千年 [[ 文化 ]] 古镇,素有“小京城”之美称。唐宁时是武平县的场治、县治所在地,旧称武平所,简称武所。中山三个村落,人不愈万,方圆不过十里,却聚居着100多个姓氏人家,并自 [[ 清朝 ]] 以来一直廷续至今。这一文化奇观在全国各地乡镇绝无仅有,备受海内外 [[ 学术 ]] 文化界的关注,被誉为“客家百姓镇”。
武所有三城二廓,三城是指:老城、新城、片月城;二廓指石廓和圣婆廓。“未有皇城、先有石廓”的民间谚语告诉我们这里是先有廓,然后才有城;武所有5座 [[ 城楼 ]] ,8个城门,其中迎恩门(东门),永安门(南门)、平安门(西门)、常乐门(北门)为老城门,通济门、朝阳门、水门、文明门为新城四门。城周是护城河,新城朝阳门外时教场,旧时练兵之地。这些前后历时100多年的建筑,如今只仅存“迎恩门”。它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比tian~an-door(1417年)早建二十六年,在迎恩门城上,建有石楼一座,雄伟壮观。当你登上城楼时,可府瞰新老两城全景,正如旧时的写照:“一脚踏双桥、两岸森林灯塔,沿城鱼儿跳,千户入云霄。”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灿烂辉煌。城楼上苍苔覆盖的城砖,斑驳的楼匾、残余的两根石柱是凝固的 [[ 历史 ]] 。
在新老城的通行要道和十字路口,设有旋转虚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花灯。客家地区 [[ 元宵 ]] 闹花灯,一般只有3天,中山却是7天,从正月十三一直闹到十九,“武所闹花灯,如同南京城”,据说这是 [[ 朱元璋 ]] 皇帝特许的,算是给思乡的将士一点慰藉。这里的花灯规模特大,一架花灯上下两层,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层是千奇面巧的彩绘走马灯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贺寿”、“张生逾墙”、“鱼跃龙门”、“金鸡啼晓;……绘尽人间景致。每架花灯七十二个灯盏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下层为 [[ 木偶戏 ]] 台,游人上观花灯,下观傀儡,而这样的花灯傀儡多时竟达10余台,真让人目不暇接。
新城最突出的历史遗留要算至今兀立于风雨之中的相塔(又叫溃尾塔),它建于嘉庆辛亥年(公元1551年),塔高14.7米。该塔分为七层,每层呈八角形,一至五层,每层四周开有互为称的门孔,六、七层内实行封顶,塔顶已崩溃不全, [[ 葫芦 ]] 形顶尚可辨认。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桥,这是武所十座古桥最大的一座。全长1114米,高17米,宽3.5米,落成于清 [[ 道光 ]] 十年(1830年)。相传清吧绅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寿时,她慈善好施,一闻中山通济桥(当是桥名)又破坏了,吩咐子孙做寿不设宴,把设宴钱款重建此桥。这次重建后,把通济桥改名为永安桥,在八拱上方中,相间嵌着二十石 [[ 匾额 ]] :一曰“永安”一曰“母命继光”。留传至今。
武所的历史 [[ 遗迹 ]] 还有一水三古桥、一树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一庙,九围十八寨等,向后人昭示着它的千年兴衰。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