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白沙镇
,無編輯摘要
白沙镇幅员 [[ 面 积238 积]]238 平方公里,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和“小香港”之盛誉,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白沙镇历史悠久,早在 [[ 东汉 ]] 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 [[ 唐朝 ]] 时期曾在此兴建大圣寺,此后,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设建制镇, [[ 民国 ]] 时期在此设江津县第三区署。解放后,这里曾6年作为江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80年至今,设白沙镇人民政府,现为区级镇。
在《 [[ 蜀中广记 ]] 》、《 [[ 太平广记 ]] 》等卷中考证在唐代时期白沙就因大圣寺而声名远播,由此可见当时的白沙也有相当程度的繁荣。也成城镇也说不定,但建于何年,规模,格局如何,今也失考,据《巴国通录》苟洲半岛是千古能臣文种的故乡,文种故里每年游客络绎不绝,都想瞻仰这位2000多年前成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就霸业的著名人物,
由他而引发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精典典故,看着这尊历经风雨的 [[ 雕塑 ]] ,让后世为之扼腕叹息,让人遐思当年与 [[ 伍子胥 ]] 伯嚭斗法时的智慧场景,都为他未听陶朱公 [[ 范蠡 ]] 忠告而惋惜不止。
典籍可籍的建镇年代在 [[ 北宋 ]] 前期。由曾肇、 [[ 李德昌 ]] 等根据原修于宋真 [[ 宗赵恒 ]]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九域图》于 [[ 宋神宗 ]] 赵项宁年间(1068——1077年)所重修的《元丰九域志》。在卷八记载“雍熙四年,南平县并入江津。江津,(渝)州南一百二十里,有汉东、伏市、白沙、长沙、圣钟、石羊、玉栏、灵感、石鼓、沙溪、仙池、平滩、石洞、三槌十四镇”据之可判定,白沙建镇早则在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距今已有千年之久的历史。
清代设 [[ 巡检司 ]] ,设建置镇。发展到清代中后期以后,它凭仗水驿之利日益凸显出了区域性的物资集散枢纽作用,不仅成为川东,川南一大水路要津,而且是川黔滇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集镇。
1949年11月29日,白沙宣告和平解放。当年12月,即建立江津县第五区委员会、第五区人民政府,下辖白沙、三口、几子、塘河、永兴等五个乡镇,区党委和区政府都设在白沙镇。
1951年4月,江津县人民政府也移置于白沙镇,白沙镇充当了县治所在地,是江津的 [[ 政治 ]] 、 [[ 经济 ]] 和文化中心。直到1956年7月县政府迁回城关镇(即几江镇),方恢复到原先地位。县政府迁出次月,白沙撤区设镇。
1957年设白沙镇人民委员会。1970年成立白沙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至今,设白沙镇人民政府,为县级镇。
著名爱国 [[ 诗人 ]] 吴芳吉,地方 [[ 史学家 ]][[ 邓少琴 ]] ,国画家 [[ 张采芹 ]] ,爱国将领抗日军长夏仲实,书法家周浩然,油画家陈可之, [[ 作曲家 ]] 王锡仁,前国家女排主教练 [[ 邓若曾 ]] ,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中科院院士 ]] 周光召,当代科技创造 [[ 发明家 ]] 张朝吟等,都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 [[ 学习 ]] 或工作。 [[ 中国共产党 ]] 创始人之一 [[ 陈独秀 ]] 、原国民政府军委副委员长 [[ 冯玉祥 ]] 将军、 [[ 蒋介石 ]] 夫人 [[ 宋美龄 ]] 等都曾在白沙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大量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