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闽西汉剧
,無編輯摘要
|}
'''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 [[ 福建 ]] 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他脱胎于外来剧种,吸收闽西客家方言和民间音乐而逐步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和闽南部分地区,播及 [[ 台湾 ]] 、 [[ 东南亚 ]] 。<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5137261048_1323461f803400371l.html 闽西汉剧:客家人的“家乡戏”] , 新浪网 2018-01-23</ref>
闽西汉剧源于湖南祁阳的楚南戏即 [[ 祁剧 ]] ,自清代 [[ 乾隆 ]] 年间传入闽西,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期间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 [[ 嘉庆 ]] 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20世纪30年代初定名为汉剧 ,20世纪50年代末为与湖北汉剧相区别,正式改称闽西汉剧。
闽西汉剧音乐以西皮、二黄为主,并有 [[ 昆腔 ]] 、梆子腔、 [[ 弋阳腔 ]] 、佛调、民间小调等多种声腔;角色行当有小生、老生、丑、乌净、正旦、青衣、婆角等;以外江弦即闽西人称"吊规"作伴奏弦乐,配之以月琴、三弦、月胡、笛、唢呐、古筝、琵琶及青铜大锣、圆通大鼓等各种乐器,舞台气氛热闹、紧张。 代表剧目有《 [[ 大闹开封府 ]] 》、《百里奚》、《兰继子》、《 [[ 二进宫 ]] 》、《大闹开封府》、《贵妃醉酒》等;优秀表演艺术家有 [[ 蔡迈三 ]] (1898~1972)、张全镇(1886~1948)、 [[ 钟熙王 ]] 、林南辉(1898~1952)、 [[ 陈坤福]](1906~1986)、邓玉璇等。
2006年5月20日,闽西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种起源==
关于闽西汉剧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自湖北汉剧;一说是由 [[ 广东 ]] 北传闽西;一说与 [[ 湖南 ]] 祁剧、 [[ 江西 ]] 东河戏有更深的渊源。<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248b70100q07f.html 山沟沟里盛开的山茶花——闽西汉剧] , 新浪网 2011-04-01 </ref>
从闽西"乱弹"的兴起到发展成为闽西汉剧的历史轨迹,以及剧目、唱腔、表演程式等特色看,都与湖北汉剧存在很多的差异,相近似的也仅一小部分。至于广东汉剧,虽亦与闽西汉剧同样称"乱弹"、"外江戏",但它却是从徽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据此,前二说均明显地有较大疑点。而从闽西先民的徙闽的经过路线和闽西汉剧的行当、唱腔,乐器等方面看,跟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的渊源关系较为密切 ,因此,第三种说法,似更为可信。这里试从几个方面作浅析:
(一)闽西客家的先民,是由中原向南流徙,先聚集 [[ 江西 ]] ,尔后经宁化入闽,随即衍居闽西,粤东各地的。这一条南迁路线,是古代中原人民和南方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文化交流当然亦循此道。因此,有理由说:闽西早期戏剧的出现,与流行于江西的剧种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湖南的祁剧早就流传于江西,并对赣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据地方史志记载,1736年(清乾隆元年)寒食节,湖南祁剧"新喜堂"戏班,曾由江西到宁化的坊田乡池氏祠堂演出。随后便有 [[ 湖南 ]] 戏班和江西戏班进入闽西串演。影响所及,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弹腔,迅速在闽西流行起来。到了 [[ 嘉庆 ]] 年间(1796~1820),开始出现了闽西本地的弹腔艺人。据有关志书记载:连城县罗坊乡的罗昌银,于 [[ 嘉庆 ]] 年间从师湖南艺人 [[ 陈春生 ]] 。道光以后,龙岩万安也相继出现了 [[ 韩志安 ]] 、韩仕昌、 [[ 罗忠秀 ]] 、罗纪藩等艺人。 [[ 咸丰 ]] 时,闽西已有由本地人组建的乱弹戏班,如以永定县吴汝汝为班主的"梅花班"就是其中之一。
(三)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的主要弹腔分为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闽西的"乱弹"亦有南路和北路之称。至于湖北汉剧、徽剧的皮黄调,并没有"南北路"的叫法。在乐器方面,湖南祁剧有称"四大件"的祁胡、月琴、三弦、板胡;后来形成的闽西汉剧也有称为"四大件"的头弦、月琴、三弦、琵琶等。而且闽西汉剧的主乐器头弦,通称"吊规",又称"外江弦",与祁剧的主要领奏乐器祁胡还极其相似,两种乐器发音尖细而清亮的特点也相同。此外,这两个剧种都同有打击乐的主要乐器:大铜锣。
(四)在行当方面,祁剧分"四行"、"九门头";东河戏分"四行","九角头";而闽西汉剧则有"四门"、"九行头"之说。这里也隐含着三者相互关联的脉络。
综上几点,可见闽西汉剧与 [[ 湖南 ]] 祁剧、 [[ 江西 ]] 东河戏是有着较为深远的相承关系的。
==发展简史==
闽西汉剧,俗称"乱弹",光绪年间,因受粤东的广东汉剧影响而改称"外江戏";流行于以龙岩为中心的闽西各县、市以及闽中、闽南部分县市。其名称多被误解为"流行于闽西的武汉汉剧",其实它源于清中叶 [[ 湖南 ]] 祁阳的楚南戏即祁剧。在20世纪30年代, [[ 广东 ]] 《 [[ 汕头日报 ]] 》编辑 [[ 钱热储 ]] 著文倡议,将 [[ 广东 ]] 的"外江戏"称为"广东汉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区别"广东汉剧"而取名"闽西汉剧"。
据调查,清 [[ 乾隆 ]] 年间(1736~1795年),楚南戏已传入闽西,在宁化县坊田乡大罗村池氏祠堂戏台后壁上,发现有"乾隆丙辰(1736年)寒食节, [[ 湖南 ]] 新喜堂班到此演出"的记载。清中叶后,"喜光班"、"荣盛班"、"寿福台班"、"福泰兴班"、"新福祥班"、"荣德班"、"双贵班"、"恒兴班"等陆续来到闽西的 [[ 龙岩 ]] 、连城、永安、 [[ 长汀 ]] 、宁化等地演出,并收徒传艺,开始在闽西扎根落户。其皮黄声腔以楚南戏为媒介流入闽西后,在流传过程中又吸收闽西木偶、西秦戏、饶平戏以及民间音乐小调等艺术养分,闽西汉剧成为既保留楚南戏皮黄声腔的风貌,又具有闽西特色的地方剧种。
清末至民国初,是闽西汉剧的兴盛时期,闽西出现的戏班有"荣德顺"、"新天彩"、"新乐天"、"新罗天"、"乐同源"、"新福顺"、"大香山"、"新金华"、"新桃园"、"赛桃园"、"新梅花"、"荣天彩"、"同乐春"、"大罗天"等班社,此外,在偏僻山村还有"咸水班"、"山垅班"、"土头班"等散布各地。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艺人,如小生蔡迈三、乐师郭联寿等于1927年(民国16年)随"新舞台"班赴 [[ 马来西亚 ]] 、新加坡、 [[ 印度尼西亚 ]] 、泰国等地演出《 [[ 九炎山 ]] 》、《薛蛟吞珠》等剧目,历时半年之久。龙岩艺人 [[ 林南辉 ]] 也到 [[ 马来西亚 ]] 、新加坡等地教戏传艺,最后客死泰国。民国13年,名旦 [[ 张全镇]](1886~1948年)、 [[ 张巧兰]](1905~1975年)夫妇,随"荣天彩"班到 [[ 台湾 ]] 演出《 [[ 贵妃醉酒 ]] 》、《拾玉镯》、《 [[ 孟丽君 ]] 》、《杏元和番》等剧目。
20世纪40年代后,闽西汉剧开始衰落,戏班大量减少,艺人流散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西汉剧开始恢复。
1950年,老艺人 [[ 陈坤福 ]] 、 [[ 邓星堂 ]] 等重新组建龙汀汉剧团。1952年,成立龙岩群声汉剧团;1954年,改称龙岩专区汉剧团。同时,各县也先后成立专业性质的县级剧团,如永定县大溪汉剧团、上杭县汉剧团、武平县汉剧团等。业余剧团遍布各地,仅连城一县,1959年至1966年前,就有18个之多,永安县小陶镇有9个,闽南云霄、诏安、南靖等地也有业余汉剧团的足迹。
[[File:闽西汉剧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文化大革命"期间,闽西汉剧受到严重摧残,粉碎 [[ 江青 ]] 反革命集团后,才得以恢复。80年代,创作活动十分活跃,龙岩地区汉剧团的《 [[ 鬼恋 ]] 》、《唐僧行贿》、《 [[ 春娘曲 ]] 》、《人民啊,母亲》,上杭县汉剧团的《 [[ 月到中秋 ]] 》,武平县汉剧团的《 [[ 打赌成亲 ]] 》、《史碑案》在参加全省戏剧会演中分别获奖。
1994年,闽西汉剧创作了《 [[ 擂皮子七七 ]] 》、《酒楼风波》、《三代风流》、《甲鱼缘》、《风起庭院》等6本现代戏。其中《 [[ 擂皮子七七 ]] 》于1995年获省现代戏剧本征文二等奖、第10届"田汉戏剧奖"二等奖。8月份,龙岩地区文化局、文联在龙岩为著名表演艺术家 [[ 邓玉璇 ]] 举办从艺40周年纪念活动。9月份,在省第20届戏剧会演上,龙岩地区汉剧团演出《 [[ 俏俏嫂 ]] 》,获剧目、音乐、舞美等奖项,并于1997年12月进京参加福建剧展演出。
龙岩地区汉剧团于1996年11月与龙岩山歌剧团、龙岩地区艺术学校联合组成闽西客家艺术团,首次赴新加坡演出新编的反映客家妇女生活的现代戏《 [[ 客家嫂 ]] 》。
2006年5月20日,闽西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5月14日,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一系列创新、传承活动让这朵一度势弱的"南国牡丹"重放光彩。<ref>[https://www.sohu.com/a/169031722_488807 闽西汉剧,好一朵“南国牡丹”] , 搜狐 2017-09-02 </ref>
==传统剧目==
===代表剧目===
闽西汉剧可查的传统剧目总数有836个,《 [[ 醉园 ]] 》、《兰继子》、《时迁偷鸡》、《臧眉寺》、《审六曲》、《 [[ 洛阳失印 ]] 》、《百里奚》、《大闹开封府》、《二进宫》等是其中的代表性剧目。
北路台本多于南路台本,南路台本又多于高腔台本,闽有少量昆曲、杂调。晚清手抄本,有咸丰至宣统年间的《 [[ 景阳岗 ]] 》、《乾坤镜》、《天启图》、《打登州》、《 [[ 满床笏 ]] 》、《采石矶》、《龙凤阁》、《琴挑》、《 [[ 拷打 ]] 》、《过关》和《采桑》等。
建国后,重点整理的剧目有《 [[ 大闹开封府 ]] 》、《审六曲》、《大保国》、《史碑案》 等,保留剧目有《 [[ 兰继子 ]] 》、《双凤镜》、《广东案》、《安溪案》、《 [[ 打洞结拜 ]] 》、《百里奚认妻》,经常上演的移植剧目有《 [[ 孟丽君 ]] 》、《白蛇传》、《西厢记》等。
===内容介绍===
蓝继子
原名《 [[ 双贵图 ]] 》,现存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手抄本。写古代河南登丰人蓝芳草发妻早故,遗有二子从军,后续弦许氏。许氏心地狠毒,百般虐待并贿赂官府暗害蓝芳草发妻之子媳王氏等,被她带来的儿子 [[ 蓝继子 ]] 发现;继子暗中救助,并远出寻找从军的异父兄弟,赶回家中,奔赴法场救出王氏。
大闹开封府
又名《 [[ 金殿配 ]] 》、《忠义节》。现存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手抄本。1962年,由 [[ 张垣 ]] 整理改编。写义士 [[ 张甫 ]] 怒惩横行乡里的恶少李天福,开封府清官王佐不畏李母的权势,为惩其纵子杀人的罪行,自戴镣铐,扭送李夫人上京。1980年,上杭县汉剧团李逢甲重新整理。
陈客嫲
现代戏。编剧 [[ 陈军平 ]] 创作于1956年。写闽西龙岩县后田村革命接头户陈客,在红军部队北上抗日后,暗中为游击队运送武器并带病掩护同志,被敌人逮捕而壮烈牺牲。该剧于1958年,由龙岩专区汉剧团首演,同年,参加福建省第2届戏曲现代戏会演。
史碑案
[[File:闽西汉剧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新编古代戏。 [[ 钟德盛 ]] 、 [[ 王增能 ]] 创作于1985年。写北魏时崔浩因秉笔直书,编写魏史,触犯太武帝,被捕入狱。高允不记前嫌,为崔浩辩冤,拒绝篡改历史以至家破人亡,也被投入天牢。后因民心动乱,太武帝不得不放出高允并为崔浩平反。
胡文虎
现代戏。1988年底至1989年春, [[ 张永和 ]] 、王卓模(执笔)根据张永和同名传记小说改编。写"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爱国侨领胡文虎,在抗日战争期间,慷慨捐资支持国内抗战。香港沦陷后,敢于在东京与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最后凯旋而归。该剧于1989年发表在《剧本》月刊4月号。6月,由龙岩地区汉剧团首演,接待新加坡观光团。7月,赴广东广州、梅州、惠州等地巡回公演。8月,参加闽粤边区艺术节演出,获专项表彰。
擂皮子七七
现代戏。 [[ 孙国亮 ]] 编剧。写20世纪40年代末,在闽西土楼村,一个偶然的机会,年幼的七七以传奇的一泡尿为革命立下功劳。从此,他躺在革命功劳簿上,等待政府的抚恤救济。等不到就以自己的小聪明巧取智夺。改革开放后,"等、靠、要"失去市场,七七不得不走出土楼,重新学会自己养活自己。该剧参加1995年福建省现代戏剧本征文。
俏俏嫂
现代戏。 [[ 孙国亮 ]] 编剧。写当代某市市委干部 [[ 梁巧巧 ]] 到贫困村挂职扶贫,途中被更加贫困的老革命基点村土楼村的群众"抢"走,该村村长田道富对梁巧巧开始是欢迎,继而冷淡甚至排斥,可好强的梁巧巧不愿离去。她走村串户调查研究,真诚地启迪村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化解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她带领村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为此,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俏俏嫂"。土楼村变了,在俏俏嫂即将返城之时,村民们一大早就赶来为之送别,谁知她已悄悄地走了。该剧由龙岩市汉剧团参加1996年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获剧本奖,并参加1997年福建剧展晋京演出获二等奖;由龙岩地区汉剧团参加向福建省第六次党代会献礼演出暨福建省现代戏调演,获演出奖。
==戏曲音乐==
===特色技艺===
三上轿:《 [[ 孝女流芳 ]] 》剧中一折,青衣角色饰赵氏,因其夫被无赖害死,被迫改嫁,三上花轿。通过赵氏进轿出轿想念丈夫、进轿出轿喂婴、进轿出轿耍头巾等三次复杂多变的表演动作,表现其沉痛、复杂的心情。全折唱做并重,富有传统特色。
时迁偷鸡:是丑角表演比较夸张的一出戏。丑角陈坤福饰演时迁,先是故意"偷"店家的钱和茶杯,似耍魔术一样,十分轻巧灵活,接着"偷鸡"、"杀鸡"、"吃鸡",演得形象、生动,一气呵成,干净利索,富有生活情趣。
三气周瑜:文武小生 [[ 蔡迈三 ]] 饰周瑜,用特技表现他被诸葛亮气得吐血,刻划出周瑜英雄气概而又心胸狭窄的形象。演周瑜与黄忠交战,见黄忠大刀砍来,他将头用力往上一甩,头盔被甩上高空,两条花翎在空中连连转圈,而后平平地落下来让兵卒接住,颇有功夫。
过昭关:老生 [[ 王春元 ]] 饰伍子胥,以饱满宏亮的唱腔,一口气拉多音节的长腔,表现伍子胥出逃时的愤怒情绪。他又用跃步劈叉,两腿三起三落,向后仰身,头贴脚后跟,俯身向前等动作,表现伍子胥途中处境艰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丢笔:"潘洪丢笔",演太师潘仁美奉命领兵征番,于校场上点将,当点到大将王龙未到时,心里不满,一怒之下将大笔往上丢,那笔在上空翻几翻后,能准确无误地落回笔架上。
踢鞋:文小生 [[ 蔡迈三 ]] 在《 [[ 珍珠衫 ]] 》中饰演蒋兴哥。他演蒋兴哥误以为自己妻子三巧儿将其传家宝珍珠衫送与情人,在恼怒之中轻轻踢起右足,鞋子便脱出腾空而起,而后接在手中,用鞋打妻之后又轻轻往上一丢,伸出右足,很自然地把鞋子穿回脚上,表现出稳、准、当的高难度功夫。
===声腔道白===
生行化妆区别不大,文生粉底颊红稍浓,武生略施胭脂,印堂勾一红线,其他行当一般不施粉墨。40年代前后,旦行开始化妆改革,带动了生行化妆的发展。至60年代,形成类似越剧的油彩化妆和旦行发型头面。
丑扮用白粉勾脸谱,有豆腐干、半边月、小半边月、田螺、梅花、苦、哭、老、孩子、侠客、过山鼠等脸谱式样。女丑另有大、小葫芦专用谱式,梳"后鬃"发式。花脸勾绘,早期构图简单,后才逐渐丰富,发展成现有的9类谱式:①整面,用色较单纯。如《闻太师回朝》中的闻仲,金面、白眉,点印堂红,额中画竖眼;《天水关》中的韩德,白脸、红眉、勾破相纹,额头画红圆点。②两膛面,白眼窝特别突出。如《藏眉寺》中的黄巢,红脸,"一"字眉、排齿、两颊勾金钱纹;包拯黑脸、粗凤眼、阴阳眉、额头画太极纹。③三分面,用蝙蝠形眼窝作构图核心。如《杨家将》中的焦赞,《水浒》中的李逵,都是加颊红的白三分面。④花三分面,如《三国》中的张飞,绿颊上套画蝶翅纹,黑蝙蝠眼窝,印堂画红圆点,白额上加勾一条绿色小蛇。⑤加筋两堂面,即在两膛面的额上加一条筋纹,筋纹的尖头始自眉心,向脑门延伸。如《大保国》中的徐延昭,白额带紫筋纹,紫颊、紫鼻筒、白鼻窝、戟形眉;《黑风帕》中的高旺,白底色脸上黑蝙蝠眼窝、黑转心鼻、黑刀眉,加上颊红以及额上的白烟状筋纹。⑥竹鸡面,谱式比较复杂,如《风波亭》中的金兀术。⑦杂花面,如《五雷阵》中的毛贲,勾绿面、红鼻窝、獠牙,以眼做口,画二鬼头。⑧二片面,即两边不对称的谱式,如《四国齐》中的钟离春,半边俊扮,半边勾火眉、獠牙。⑨象形面,如杨七郎的凤鸟形脸谱,呼延赞的虎面形脸谱。
==著名艺人==
闽西汉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涌现出一些艺术上造诣很深,在闽西南、粤东、 [[ 台湾 ]] 、 [[ 印度 ]] 和南洋各地的演出中获得好评的优秀表演艺术家。
"新舞台"的 [[ 蔡迈三]](1898~1972)曾于1922年到 [[ 印度 ]] 、 [[ 新加坡 ]] 等国演出达一年。
永定人 [[ 张全镇]](1886~1948)曾到粤东搭班"荣天彩",后与广东揭阳艺人 [[ 张巧兰 ]] 结婚,夫妻于1924年随戏班到台湾演出《 [[ 贵妃醉酒 ]] 》等剧。张全镇在潮州正字戏班教过戏,被誉称为"全镇派"。
上杭 [[ 钟熙王 ]] 又名钟妹,曾在粤东"四大班"和广东汉剧院搭班演出及教戏。
龙岩人 [[ 林南辉]](1898~1952),在潮州演出多年,后曾到新加坡、泰国等地传授汉剧和潮剧。
曾任龙岩地区汉剧团团长、闽西汉剧研究会会长的著名女演员 [[ 邓玉璇 ]] ,多次在福建省的戏剧会演中获得优秀表演奖,曾赴新加坡演出,被邀录制唱曲磁带。
==社会影响==
闽西汉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与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受众多海内外人士厚爱,素有"南国牡丹"之称。在闽西的各个角落都留有闽西汉剧的足迹,每逢过年、庙会、客家习俗日都会有汉剧团的演员到地方演出,为当地百姓上演精彩演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2006年5月20日闽西汉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西汉剧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历程相合榫,在闽西社会经济结构中,他既充当了乡土社会的祭祀仪式,成为民间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乡土社会;同时它也成为乡民娱乐与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此外在文化对外交流上也发挥着作用,在 [[ 台湾 ]] ,俗语"吃肉吃三层,看戏看乱弹"一说,所指便是"乱弹戏"的盛行。随着两地戏曲工作者交往密切,闽西汉剧也成为两岸民风民俗交流的又一重要桥梁。2012年11月,武平汉剧团应邀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旅游节",创作的大型古装汉剧《定光佛缘》进行了首演,来自台湾的200多名嘉宾观看了演出。演出中,掌声、喝彩声不断。
[[File:闽西汉剧7.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