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阿炳故居

增加 13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阿炳故居 ''' ,是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之一,位于中国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梁溪区。
阿炳故居原是无锡洞虚宫的雷尊殿,是知名无锡 [[ 音乐家 ]][[ 华彦钧 ]] (阿炳)出生、成长、生活、创作 [[ 音乐 ]] 和离世的地方,并在他离世后收归国有。保护故居的建议在1978年末至1979年上半年首先提出,在社会上面临争议和阻力,其后在1993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几名委员联名提案后出现转机,先后在1994年、2002年分别列入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计划摆上日程。故居在2006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炳纪念馆亦在2007年开放,前后投入近七千万元人民币,被《 [[ 无锡商报 ]] 》评论为“无锡最昂贵的纪念馆”。
阿炳故居曾在2002年11月遭到大规模破坏,被崇安区崇安寺地区改造指挥部的人员试图清拆,他们事后解释是不了解 [[ 文物 ]] 修缮原则所致,并为故居完成初步的原状恢复工作。
==历史==
阿炳故居原是道教宫观无锡洞虚宫内的雷尊殿,在1874年( [[ 同治 ]] 十三年)洞虚宫重建时设立。
华彦钧(阿炳)在1892年生于洞虚宫,父亲是雷尊殿住持华清和,母亲是一个寡妇秦嫂;由于道观清规禁止娶妻,华彦钧起初遭父亲送到乡下,后来在八岁因母亲死去而被父亲送回雷尊殿,对外宣称为领养回来的小道士。于是,华彦钧跟父亲在雷尊殿当道士,参与拜忏、诵经等法事,并接受父亲的音乐训练,学习 [[ 二胡 ]] [[ 琵琶 ]] [[ 笛子 ]] [[ 乐器 ]] 。他成年后住在雷尊殿旁边的瓦房,并在三十余岁丧父后成为雷尊殿当家。婚后,华彦钧偕妻子住在瓦房的阁楼上。
其后,华彦钧双目失明,被迫卖艺为生;在街头卖艺期间,他创作了《 [[ 二泉映月 ]] 》、《寒春风曲》、《大浪淘沙》、《 [[ 昭君出塞 ]] 》等乐曲,其中大部分传世名曲是在故居创作。1950年12月,华彦钧在故居离世,此后雷尊殿和其他附房收归国有,但仍有居民居住于此。
==保护和开发==
在1978年末至1979年上半年,文史学者夏刚草提出保护、修缮和开放阿炳故居。这建议起初引起相当大的争议,反对者批评华彦钧的音乐作品曲高和寡,而且个人生活不检点,故质疑修缮故居会令无锡人丢脸;在争论激烈之际,有 [[ 杂志 ]] 发表题为〈西门庆和阿炳的对话〉的讽刺性文章,指出《 [[ 水浒传 ]] 》和《 [[ 金瓶梅 ]] 》的反面人物西门庆尚且有纪念建筑物,华彦钧被誉为大艺术家、其故居却破破烂烂,这篇文章成功遏止反对修缮阿炳故居的 [[ 声音 ]] 。尽管如此,阿炳故居的保护工作仍然遭受一定的阻力和压力,这是因为华彦钧“瞎子阿炳”的形象不佳,而且故居残破、有碍观瞻,加上故居所在地的土地价格高昂,出让土地比保护故居的 [[ 经济 ]] 收益较大;虽然主张保护故居的人士极力争取,但故居在1983年和1986年公布无锡市 [[ 文物保护单位 ]] 时都未有列入。
到了1993年4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刘炳森、叶文玲、吴祖光等七人在八届一次会议上联名提案,题为〈建议修缮阿炳故居,克服极“左”意识的干扰〉(第1418号提案);无锡市文管会便正式提出修缮阿炳故居,得到 [[ 中国共产党 ]] 无锡市委员会和无锡市人民政府的同意,令阿炳故居的保护工作出现转机。由于1993年正值华彦钧诞辰100周年,锡山经济 [[ 技术 ]] 开发区、东亭镇政府、春合村村民委员会在同年联合为阿炳故居进行修缮工程;重修完成后,春合社区居委退休干部张爱芬出于对华彦钧和《二泉映月》的喜爱,主动提出承担故居的管理工作,义务打理故居和接待参观者。
1994年,阿炳故居列入第三批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和政府批文的限制、以及民众监督之下,阿炳故居维持原貌,但没有资金作全面修缮。1998年,中国共产党无锡市委员会和无锡市人民政府指出,城市需要文化,文物应该得到修缮;于是,阿炳故居的全面修缮计划得以摆上日程。2002年10月,阿炳故居列入 [[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对于故居的具体保护方案,社会上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是把故居与崇安寺商业地块结合改造,直接拆除重建;二是修旧如旧,以保留故居的真实环境。
2002年11月,崇安区崇安寺地区改造指挥部的人员想改造老城区落伍的 [[ 城市 ]] 建设,计划清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房屋,因而对阿炳故居进行破坏,并声言于十日内拆掉故居。同月20日至22日,阿炳故居遭到大规模破坏,以致面目全非:故居屋顶先被揭去瓦片、后来整个揭起,墙上写上了红色的“拆”字,室内狼藉一片。在民众举报后, [[ 无锡市文化局 ]] 文物处处长来到故居现场,下令停止清拆,并采取抢救措施;改造指挥部的有关人员其后在24日前完成初步的原状恢复工作,并表示先前的清拆行动是由于不了解文物修缮原则所致。阿炳故居遭到破坏的消息引起民众巨大反响,也令故居修复事宜真正受到重视。
2004年,阿炳故居的修缮计划到了立项阶段,由崇安区城投属地管理承接;修缮工作由政府投入逾一千万人民币,在2005年12月开始,历时两年。期间,故居在2006年5月列为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阿炳纪念馆在2007年开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领导人李岚清题写馆名,此后免费开放,接待了各地的游客,包括日中友好协会中国音乐研究会的十多名成员。纪念馆其后进行了多项工程,前后投入近七千万元 [[ 人民币 ]] ,被《 [[ 无锡商报 ]] 》评论为“无锡最昂贵的纪念馆”。
112,5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