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骆驼墩遗址

增加 6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骆驼墩遗址 ''' 位于中国江苏省 [[ 宜兴市 ]] 新街镇塘南村,是一处 [[ 新石器时代 ]] 遗址,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地处宜溧山地向太湖平原的过渡地带,现存 [[ 面积 ]] 约25万平方米。遗址分南、北两区,两区相隔约500米。2001年11月~2002年7月, [[ 南京博物院 ]] 与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 [[ 马家浜文化 ]] 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墓葬52座、瓮棺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贝类及螺壳堆积1处、祭祀遗迹4处,还发现了 [[ 崧泽文化 ]] 时期的墓葬1座、灰坑2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3座、灰坑3座,以及广富林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等。遗址共出土 [[ 陶器 ]] [[ 石器 ]] [[ 骨器 ]] 、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发掘者建议把以骆驼墩遗址早期文化遗存为代表(即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和文化内涵)的 [[ 考古学 ]] 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
==基本内容==
骆驼墩遗址分南北两区,遗址总 [[ 面积 ]] 约25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仅1309平方米。此前考古发现只是冰山一角。
在遗址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环围绕的河道,它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河道,当时应当是作为这一中心部落的护城河,一方面用来排涝,也可作为水源,同时还可围界并抵御外敌入侵。这里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河道,既深又阔,在淤积层中还有倒塌的大树等。太湖是在8000年左右前形成的,而 [[ 骆驼墩文化 ]] 最早可以追溯到7300多年前。林留根等一些考古学家对骆驼墩遗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是太湖西岸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它的发现推动了 [[ 太湖 ]] 西岸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时确立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新的文化类型——骆驼墩文化类型,丰富了马家浜文化,重新划分了马家浜文化的次文化区。
2001~200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 [[ 考古 ]] 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发现了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于研究太湖流域乃至 [[ 长江 ]] 下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12,0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