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海清寺塔

增加 99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海清寺塔 ''' 位于中国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新浦区 ]] 东郊云台乡大村水库旁,原位于海清寺前,故而得名,现海清寺已毁。俗称“大村塔”。因此塔是为供养“释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灵牙”而建,故又名“ [[ 阿育王塔 ]] ”。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海清寺塔建于 [[ 北宋 ]] 天圣元年至九年(1023年~1031年),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40.58米。塔身东西南北四面各辟券门。
==基本内容==
海清寺塔: 位于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云台乡大村水库之滨,称 “大村塔’。因此塔是为供养 “释迎真身舍利”和
“阿育王灵牙”而建,故名 “阿育王塔”。因塔原建于 海清寺前,又称“海清寺塔”。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镌名于 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 [[ 历史 ]] 。昔日殿宇已不复存在 但从遗址规模踏勘,大体可以恢复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门前、中轴线上。塔后为前山门3间,额名“海清寺”。正殿3间,左右翼以配殿各3间,塔、寺的平面布置,并不按我国北魏佛寺旧法,塔置于正殿前。与唐宋以后佛寺建筑以殿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仍对正中轴线。因而该塔为我国建筑史上佛寺嬗变中宝贵的一例
该塔为仿阁楼式 但从[[遗址]]规模踏勘 九级八 大体可以恢复其平 。相对高度为40.58米(不包括基座在内) 布置 。塔 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沿 建于山门前 [[中轴线]]上。 砖砌而成 前山门3间,额名“海清寺” 正殿3间,左右翼以配殿各3间, 门南向 、寺的平面布置 东、西、南、 并不按我国 面各辟券门 魏佛寺旧法 外壁内绕 塔置于正殿前。与唐宋以后佛寺建筑 走廊,中央有八边形砖柱,内设梯级 殿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尽相同 第一层人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 但仍对 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西北首,再加上各层梯级则形成十字交叉形状 中轴线 第九层无砖柱,无走廊,易 因而该塔 八边形砖室, 我国建筑史 为八角藻井。东首有梯级,折南可攀至塔顶 佛寺嬗变中宝贵的一例
该塔 为仿阁楼式,九级八面。相对高度为40.58米(不包括基座在内)。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沿、塔刹为砖砌而成。塔门南向,东、西、南、北面各辟券门, 观看 壁内绕以走廊,中央有八边形砖柱 内设梯级。 第一层 较高 [[人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正南首 额名“根深固蒂” 第三层在西北首 塔的底 第四 为迭涩式腰沿 在西北首 二至 再加上各层梯级则形成十字交叉形状。第 九层 无砖柱,无走廊,易为八边形砖室,上 平座迭涩式腰沿 八角[[藻井]] 一层平座斗拱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在转角处栌斗复置角神来承托 东首有梯级,折南可攀至塔顶
腰檐结构以叠涩砖向 该塔从 挑出 观看 断面成凹线。至 度增大 ,额名“根深固蒂” ,塔 下施斗拱 的底层为迭涩式腰沿 手法为四铺作。三 八层东西南北四面壁券门,其余四面隐出直根窗。第四、第六两层南面门两侧东西与西南的直根窗置碑石。第 九层 南北有门 均为平座迭涩式腰沿 高度与直径的比例,合理、匀当 平座[[斗拱]]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 外轮廓线卷杀柔和,整个建筑显得雄浑凝重 在转角处栌斗复置角神来承托
海清寺塔于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4月和1972年9月 腰檐结构以叠涩砖向外挑出 江苏省文化厅和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两次邀请上海同济 断面成凹线。至第九层高度增 学古代建筑系陈从周教授 对该 进行勘察 下施斗拱,手法为四铺作。三至八层东西南北四面壁券门 并写 其余四面隐 了《海州海清寺塔勘察记》和《关于连云港市海清寺阿育王塔 直根窗。第四、第六两层南面门两侧东西与西南 初步勘察维修意见》 直根窗置碑石 省文化厅拨款维修,1974年11月动工,至1976年底完工,海清寺塔基本修复。除 第九层 南北有门。每层高度与[[直径]]的比例,合理、匀当。外轮廓线卷杀柔 塔顶参照料敌塔复修 余皆保持原样 整个[[建筑]]显得雄浑凝重
据地方志等史料记载 海清寺塔于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4月和1972年9月 自汉以来境内发生 [[江苏省文化厅]]和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两次邀请上海[[同济 小地震18次 学]]古代建筑系陈从周教授 引起山崩、城倾的6次。清康熙七年(1668年)都城发生大地震(7.82级) 对该塔进行勘察 并写出了《 海州 “城倾十之二三”、“屋宇多塌”,而 海清寺塔 勘察记》和《关于连云港市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初步勘察维修意 倾斜或不均匀下沉。1978 》。省文化厅拨款维修,1974年11月动工,至1976 底完工 国家地震局 海清寺塔基本修复。除第九层 文物局将该 列为具有抗震能力的古建筑 顶参照料敌塔复修,余皆保持原样
据地方志等[[史料]]记载,自汉以来境内发生大小[[地震]]18次,引起山崩、城倾的6次。清[[康熙]]七年(1668年)都城发生大地震(7.82级),海州“城倾十之二三”、“屋宇多塌”,而海清寺塔未见倾斜或不均匀下沉。1978年,国家地震局和文物局将该塔列为具有抗震能力的古建筑。 2006年05月25日,海清寺塔作为宋代 [[ 古建筑 ]] ,被 [[ 国务院 ]] 批准列入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名单。
40,93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