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世真

增加 10,008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世真| 外文名 = Shizhen Wang|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16|03|07} | 出生地点 = 日本千叶|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2016|05|27| }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世真,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他在甲状腺素的研究中开拓了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新领域;在国内合成扑疟母星;研究、合成并生产了多种标记化合物。他在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的结合方面的研究,如放射免疫显像、稳核素的临床应用等,提高了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效果,推动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医学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教授王世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5月27日16时16分去世,享年100岁。==人物简介== 王世真,男,1916年3月7日出生于日本千叶,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化学系。1948年 和1949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分别获化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美国衣何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生平经历 ==1956年在军委卫生部领导下,他创办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第一批核医学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在中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他在甲状腺激素(TH)的系统研究中,解开了TH作用机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在异军突起的核素示踪技术的研究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实验核医学领域内以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原子进行生物医学及药学研究。1973年受卫生部委托又主持"同位素新技术经验交流学习班",其教材《同位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此二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核医学学科带头人。回国前,他是国际上合成放射性标记物的早期工作者之一。回国后,又合成了中国第一批标记物。他领导的研究室先后合成了近200种放射性药物及生物医学所需的示踪剂,其中不少属创新产品,为同位素推广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并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例如,1959年他合成的[6-I131]碘代胆固醇,经验证表明,它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肾上腺显像剂。从1946年开始,他对甲状腺激素(TH)进行了大量系统性研究,包括TH有关代谢物的标记,TH类似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TH对脂质、蛋白质、核酸代谢的影响,药物对TH的作用,TH对微生物的作用以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提出许多独到的新观点。他还在稳定核素的标记制备、测试及临床应用这一新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用双标记呼气试验快速鉴别胰源及肠源脂粒,实验表明该法优于国外单标记法。他还用氘标记数种中药有效成分及质谱分析,研究药物动力学及代谢,为应用核技术研究中医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中国,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放免显像、受体分析、酶放射测定等核医学技术也都是在他领导下创建并推广的。目前他正在协助周前教授建立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PET中心,使中国的核医学迎头赶上世界步伐 。1982年,他在中国首先合成了用于研究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稳定核素N-15标记的甘氨酸,确立了生物样品稳定核素定量的方法,对中国核医学的研究与应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6年他与夫人周前被美中核医学学会授予"核医学优异成就奖"金牌。在国内外核医学界,他被誉为"中国核医学之父"。他主编了《核医学与核生物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核医学卷、"核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丛书"等12册专著,发表近200篇学术论文,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及生物学部常委,1998年转为资深院士。40多年来王世真教授为推动中国核医学的发展贡献了全部精力。他曾执笔拟定中国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中第9项重点任务-同位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此后,他还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同位素应用规划的讨论和制定
== 科学成就==有关甲状腺素的研究从1940年代开始,王世真对甲状腺素做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发表了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的结构。其 一类具有拟甲状腺素的活性,另一类具有抗甲状腺素的作用。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并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的这些工作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 为了深入研究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他于1952年研创出14C标记的甲状腺素,这个化合物的制备后来被作为国家级文献保存在美国文件研究所(ADI)。此外,他还制备了131I标记的二碘酪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素。王世真在甲状腺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甲状腺素对各种酶的作用,对代谢的影响,对微生物的影响,对外分泌激素的影响以及甲状腺素与其他激素 (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些研究,他提出了许多有独到见地的新的论点。例如,他利用14C-酪氨酸示踪的方法1950年在美 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研究甲状腺素的生物合成。结果发现,酪氨酸不但能够转变为甲状腺素,也能够转变为甲状腺中的碘化酪氨酸。碘化酪氨酸的确是甲状腺素生物合成的中间物,当时流行的观点仅仅把碘化酪氨酸当作碘的携带体,他证明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他还发现甲状腺素在体外可以改变大鼠脑线粒体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这种改变与激素浓度有关。当时一般认为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是激素与细胞核上的受体结合,增加基因信息的转录,诱导特定蛋白质的合成,产生激素的生理效应。但他在采用纯线粒体组分进行实验,而不涉及细胞核受体及蛋白质合成体系时,仍可见到激素对酶的影响。因此他认为甲状腺素可以通过细胞核以外的其他途径产生作用。此外,他还提出了不同剂量的甲状腺素具有双向性作用的观点。他的这些观点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标记化合物的研究和制备早在1950年代,王世真留美时就标记合成了14C-天门冬氨酸、14C-甲状腺素等许多新的标记化合物,这些标记化合物也是世界上最早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之一。回国以后,他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研制工作。他先后研制出14C-甲酸、14C-标记的多种氨基酸、14C-腺嘌呤和一系列131 I标记的标记化合物,如邻碘马尿酸、二碘荧光素、甲状腺素及其衍生物等。除此之外,他还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工作者。特别是他在中国医学 科学院 院士 放射医学研究所任标记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间,在他的领导下,从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 生产了总计多达100多种的标记化合物,极大地促进了 中国 许多基础与临床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的结合早在1970年代末,王世真王世真 院士就提出在实验 核医学 的领域内开展以无放射性的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来进行临床医学的研究。1982年,在王世真的领导下,他的实验室首先制备出了15N标记的甘氨酸 ,同年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GC-MS)联用仪进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定量,并将此法正式用于人体的代谢研究。以此为开端,他们用稳定放射性核素标记多种氨 酸,以此种示踪的方法较系统地进行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白血病患者中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的研究,并针对其代谢特点开展了用必需氨基酸治疗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们还相继开展了稳定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研究、双标记呼气实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他主要从事标记奥曲肽(octreotide)的合成。过去此显像剂为荷兰独家生产。现该剂应用很广泛,适用于许多肿瘤的诊断。此外,他还筹建了正电子发射X线体层摄影(PET PECT)中心。现在该中心的图像水平不亚于国外先进水平。动物实验也在进行。 ==晚年生活==90岁的王世真,腰杆笔挺,走路像一阵风。同行时别 想照顾他,他却扭头要求:"我们走快一点。" 他喜欢骑自行车,一辆红色掉漆的26轻便式自行车已经伴了他十几年。 他酷爱乒乓球,88岁时还时不时地挥一下拍,架势毫不含糊。"我曾经是清华校队的主力,我们清华队当时'华 无敌',很厉害的。刚回国到 协和医院 核医 ,还要我参加协和教工队,打北京市的比赛。后来我没打,儿子却成了北京市比赛的冠军。" 这样的先生,工作起来自是"拼命三郎"。他自谦是因为现在年事已高,效率太低,所以常常"拖拉"到晚上。实际上他的效率是 生们领 过的:"先生习惯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他有一个小本,每天要做什么列得一清二楚,做完一件,划掉一件,似乎总也划不完。" 忙碌的王世真有个更忙碌的老伴。1978年 王世真 前妻亡故,两年之后,他与 行周前女士结婚。周前每天都在PET中心工作到深夜 因病 所以干脆住在 治无效 院宿舍里,每天中午,王世真来中心"探亲" 于2016年5月27日16时16分去 两人守着共同的心血结晶吃饭、聊天。王 真还有很多计划:"我现在不会写字了 享年100岁 都是在'抖字',多难看。过段时间闲下来了,我要把电脑系统地学一遍";"我会写古诗,可没有韵味,小时候知识面太窄啦 学科学的人也要懂人文,我得补一补"……
1,9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