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867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2012年11月, [[ 柏林 ]] 古根汉展出最后一场展览,同时,德意志银行宣布与古根汉基金会结束合作关系,在未来将于原地重新创立美术馆,独自营运 。 。 2013年2月,在营运15年后,柏林古根汉正式画下句点。
古根汉姆美术馆位于第五大道,1947年由美国知名的 [[ 建筑师 ]] 莱特所 [[ 设计 ]] 建造,完工于1959年,陈列着 [[ 企业家 ]] 所罗门古根汉(Solomon R. Guggenheim)所精心收藏的欧美现代 [[ 艺术品 ]] 。
==综述==
古根海姆基金会成立于1937年,是 [[ 博物馆 ]] 的后起之秀,发展到今天,古根海姆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跨国文化投资集团。最著名的 [[ 古根海姆博物馆 ]] 为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 [[ 西班牙 ]][[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 。
==基本发展==
总部设在 [[ 纽约 ]] 的 [[ 美国 ]] 古根汉姆博物馆,在西班牙毕尔巴鄂、 [[ 意大利 ]][[ 威尼斯 ]] 、德国柏林和美国 [[ 拉斯维加斯 ]] 拥有4处分馆。2006年7月又与阿布扎比政府签订合同在当地建立分馆,这将会是古根汉姆众多美术馆中最大的一个。与此同时,古根汉姆也一直积极谋求在 [[ 亚洲 ]] 地区、尤其是中国的战略发展。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和 [[ 全球化 ]] 策略已经成为世界博物馆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大型展览的构想始于1998年,其后有着十年的筹展历程。2006年10月16日,美国古根汉姆博物馆代表团访问中国美术馆,亚洲战略发展部主任Min Jun Kim,展览收藏及设计部主任Karen Meyerhoff,展览策展人Susan Davidson,教育部主任Kim Kanitani等就展览事宜,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副馆长 [[ 钱林祥 ]] 、 [[ 马书林 ]] 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举行了会谈,并分三个小组,就展览、 [[ 教育 ]] 、学术活动等合作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此次会谈之后,展览进行到实质性的筹备阶段,各项工作全面展开。11月,古根汉姆博物馆向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 学术 ]] 一部主任陈履生发出访问古根汉姆博物馆的邀请,后因范迪安馆长不能成行,而由学术一部主任陈履生作为代表于12月5日赴纽约,与先期在纽约的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何琳,在古根汉美术馆与泰拉基金会公共教育部主任Jennifer、 [[ 古根汉美术馆 ]] 策展人Susan、教育部主任Kim、教育部资深经理Christina、发展部主任Renee、亚洲部主管Alexandra,就“美国艺术三百年”展览的一些具体事宜和两馆合作的其他问题进行了会谈。
2007年1月4日至5日,古根汉姆博物馆财团发展部主任Meryl Cohen一行再次访问中国美术馆,中方谈判小组与美方代表就展览新闻发布会、开幕式、晚宴等相关问题进行协商确认,并达成共识。可以说,两馆对于这个展览的筹备都给与了高度的重视, [[ 组织 ]] 精心而细致,计划周密而严谨。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全面介绍这个展览,以及为这个展览作出重要贡献的古根汉姆博物馆,本刊特别选译了由古根汉姆新任馆长Lisa Dennison(当时任副馆长)撰写的这篇文章,介绍古根汉姆博物馆由一个家族的私人收藏到如今庞大博物馆群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的经营理念。在过去六十六年的历史中,纽约所罗门.R.古根汉姆基金会(Solomon R.Guggenheim Foundation)发展了众多渠道去实现其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使命:如在 [[ 欧洲 ]] 、亚洲、 [[ 澳大利亚 ]] 的巡回展览的同时,把欧洲、亚洲、 [[ 非洲 ]] 、和南美的艺术珍品借到纽约展出;或者在其他国家建立新古根汉姆美术馆等。而后者正形成了古根汉姆和其他艺术机构的区别。除了美国,古根汉姆在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都有自己的美术馆,从而把它的国 [[ 际性 ]] 任务提升到了首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