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增加 6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 筹建于2011年10月13日,于2013年5月22日通过验收,由 [[ 中国科学院 ]] 主管,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下简称“计算所”),位于 [[ 北京市 ]] 海淀区 [[ 中关村 ]] 科学院南路。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包括:高端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微体系结构、编译和编程、VLSI与容错计算、非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重点实验室。
==基本内容==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该实验室是我国在 [[ 计算机 ]] 体系结构方面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4月,实验室 科技部批准立项。
2011年12月,实验室在中科院计算所揭牌,于2013年5月22日通过验收,新揭牌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 [[ 设计 ]] 方法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据该实验室主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 [[ 孙凝晖 ]] 介绍,实验室主要设立了高端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微体系结构、编译和 [[ 编程 ]] 、VLSI与容错计算、非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5个研究方向,发展目标是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实验平台,为全国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正式揭牌==
2011年12月9日,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揭牌,该实验室当天还举行了开放日活动,向 [[ 社会 ]] 各界展示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发表在国际顶级 [[ 学术 ]] 期刊和会议上,提高了中科院计算所在体系结构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我国共有 [[ 国家重点实验 室382 室]]382 个,包括在高校和研究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61个、试点 国家实验室6个。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科院计算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 [[ 李国杰 ]] 院士,主任是孙凝晖研究员。目前正式在编固定人员54人(研究人员48人,技术支持4人,管理2人),研究员15人(其中院士3人),副研究员/高工11人。其中,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4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2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获得了 [[ 中国计算机学会 ]] 优秀博士论文奖,2个团队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研究方向==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即高端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微体系结构、编译和编程、VLSI与容错计算、非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围绕五个研究方向,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规划,下设五个实验室(先进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微体系结构实验室、编译与编程实验室、 [[ 集成电路 ]] 实验室、并行算法实验室)和四个研究组(处理器设计研究组、操作系统研究组、存储体系结构研究组、量子计算研究组)。
以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学科优势为依托,围绕超并行计算机系统和 [[ 多核处理器 ]] 开展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微处理器设计的新原理、新结构和新方法。通过研究新型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面向新型体系结构的模拟仿真、操作系统、应用建模和优化技术,高端处理器的微体系结构,跨平台多系统虚拟化技术、大规模片上多核并行处理器设计方法、可扩展可重构处理器设计方法,并行程序设计模型、 [[ 语言 ]] 、编译,先进微处理器的代码生成与优化,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微体系结构可靠性设计,多核处理器的自测试、自诊断、自修复设计,VLSI测试和设计验证方法,为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高性能处理器设计领域的发展持续提供创新方法和关键技术。解决本领域国家急待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推动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 [[ 科技 ]] 进步。
70,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