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易俗社

增加 15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易俗社 ''' 位于 [[ 陕西省 ]][[ 西安市 ]] 西一路西段,是最重要的 [[ 秦腔 ]] 艺术社团,也是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之一。
易俗社1912年8月创立于 [[ 西安 ]] ,原名“陕西伶学社”,后改名“陕西易俗社”。易俗社建立时的最初地址是西安城内西南盐店街的顺、直、热、察、绥五省会馆。创办人为同盟会成员与当地社会名流,如杨西堂、 [[ 李桐轩 ]] 等。杨西堂为易俗社首任社长。其初创时期的宗旨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改良戏曲,救济贫寒兄弟”,因此规定不上演传统剧目。为此社员新编了大量新戏,如《山河破碎》、《一字狱》和《人月圆》等。
约在 [[ 民国 ]] 五年,易俗社迁到武庙街(今西一路)的原“霓春园”,占地六十多亩。 [[ 剧场 ]] 后面的空地上建有露天剧场,并提供部分空地出租给商贩作为市场。露天剧场和市场东南向设门通往案板街。
易俗社与 [[ 莫斯科大剧院 ]] [[ 英国皇家剧院 ]] 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简介==
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 [[ 戏曲 ]] 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领导机构。主要领导成员由社员民主选举,并规定任期。设立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招收少年学员,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后上“文史进修班”,达标者发给毕业证。在此基础上 [[ 学习 ]] 六年戏曲专业,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学校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易俗社剧场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是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址:西安市西一路258号。
==核心人物==
易俗社的创作机构制定有剧目编写要求, [[ 王伯明 ]] [[ 李桐轩 ]] [[ 孙仁玉 ]] 、范紫东、高培支、卢缙青、李约祉、李仪祉、王绍猷、李干臣、 [[ 胡文卿 ]] 、吕仲南、王辅丞、封至模、冯杰三、樊仰山等剧作家创作、改编大小剧本500余本(另有资料显示为800多本),不少已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如《吕四娘》《三滴血》《火焰驹》《柜中缘》等。
易俗社还聘请了陈雨农、赵杰民、党甘亭、唐虎臣、李云亭、刘丽杰、高天喜、王观登等名家执教,仅在1949年前的37年中就训练演员13期600余人,延续到今天,共招收培养了15期学生近千人,毕业者遍及西北各个秦腔 [[ 剧团 ]] 。其中有较大影响并形成各自艺术特色的前辈名家包括 [[ 刘毓中 ]] [[ 刘箴俗 ]] [[ 王天民 ]] [[ 孟遏云 ]] [[ 肖若兰 ]] 等,当今的 [[ 陈妙华 ]] [[ 张咏华 ]] 、全巧民、 [[ 伍敏中 ]] [[ 郭葆华 ]] [[ 张保卫 ]] [[ 宋百存 ]] [[ 任炳汉 ]] [[ 毛文德 ]] 、戴春荣、惠敏利、王科学、冯永安、李淑芳、薛学慧等均是该社培养的秦腔著名 [[ 演员 ]]
==社会影响==
易俗社的戏曲改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训令,赞扬易俗社编演的剧本“命题取材,均有可取,不失改良戏剧之本旨”,并颁发“金色褒奖”。1924年,鲁迅到西安讲学期间多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题“古调独弹” [[ 匾额 ]] 相赠,并捐献50元讲学金。1929年, [[ 国民党 ]] 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捐资大洋百元奖励易俗社所取得的成绩。1932年, [[ 蒋介石 ]] 通过 [[ 陈果夫 ]] 奖励易俗社大洋一千元。新中国成立以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并多次晋京演出,《三滴血》《游西湖》《 [[ 游龟山 ]] 》《柜中缘》《三回头》《看女》《 [[ 西安事变 ]] 》等优秀剧目享誉全国。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