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山纪念图书馆

移除 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寿香楼”在丰山书院成立,当时这是一个只供文人进出的地方。[[民国]]八年(1919年),香山县通俗图书馆在铁城的关帝庙成立,但先后因阴暗潮湿、地方狭窄的原因多次搬迁,图书散失。当时的人们认为:作为孙中山的故乡,香山应该有一所像模像样、具规模的图书馆。
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935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之后为了纪念孙中山,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当时政府倡议创建图书馆纪念孙中山,并筹集捐款,同时成立了[[设计]]委员会。1935年11月1日馆舍兴建,次年12月,馆舍一、二两层在西山上落成(这是当时当地最宏伟的建筑),开放使用,时名中山纪念图书馆:92,馆舍面积800平方米。并入通俗[[图书馆]]图书之后,县里各界捐钱协助运营,购置设备和图书2万余册。1937年2月1日,中山纪念图书馆正式揭幕,时任县长杨子毅主持了揭幕仪式:92 ;2月10日正式开放。当时计划于翌年兴建第三层,但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图书馆遭破坏,续建三楼的计划自然也被搁置。中国抗战胜利后,1947年7月11日:93,该馆重新开放。在县内各界人士捐款赞助之下,馆舍第三层终于在1947年10月竣工,馆名改为中山图书馆,全馆面积达1179平方米。
[[解放军]]进驻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0年2月接管了中山图书馆,短暂更名为石岐人民图书馆。1954年,该馆开始在中山各地设立流通图书馆,到20世纪60年代已有近两百个。1955年8月,名称改为石岐中山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又改名为中山图书馆。[[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又一次遭到破坏。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图书馆用户增加,馆舍不能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于是,政府拨款在原馆舍后新建了一座两层的少儿图书室(面积168平方米)。1981年2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提议之下,馆名复为中山纪念图书馆。同时,宋庆龄还带病为该馆题写了馆名。之后,中山市[[政府]]决定投资建设一座现代化图书馆馆舍。在泰国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主席[[陈世贤]]夫妇的赞助(捐款数百万港元),以及中山市政府的出资之下,1988年7月,位于东区兴中道(又称兴中路)的图书馆新馆开工。1991年,新馆舍竣工投用,呈“日”字体,馆内设置园林,环境安静,而原馆舍改为少年[[儿童]]阅览中心(现为中山市佛教协会的办公地点)。1994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同年,中山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成立,隶属于中山纪念图书馆,这是广东省第二家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1997年10月,馆舍三楼建起了综合艺术厅和方成展览厅。199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2001年,中山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撤销,并入中山纪念图书馆,其馆舍另作他用。2005年,升级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并保持至今。2009年,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青少年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馆,并以此为契机打造了一批青少年阅读推广相关的活动。在新馆建设被列入中山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后,2012年10月,原馆舍进行改造建设,图书馆临时搬迁至东区华凯分馆。2014年,中山纪念图书馆新馆馆舍奠基。2019年11月4日,一座以[[中山陵]]祭堂中孙中山雕像为原型,由法国Susse[[艺术]]工坊铸造的铜像在新馆前完成安装。11月12日,中山纪念图书馆新馆开馆,启动试运行。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