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
次編輯
變更
王阳明
,無編輯摘要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王守仁
| 原名 = 王雲
| 圖片名稱= 王守仁 容像.jpg| 圖片大小= 250px350px
| 圖片說明 = 王守仁朝服像
|最高職務 =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哲學思想與個性 ==
{{儒学}}
王守仁留有三本傳世之作《[[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门人所辑)、 《[[大学问]]》。《[[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 阳明學 ===
{{main|心学|知行合一}}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 《大學問》 ===
《大學問》是王陽明的主要哲學論著,反映了他的世界觀。「大學者,昔儒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欲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 戒慎保真 ===
人性本善,良知現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懼,所謂“慎獨”(獨處時猶如在大庭廣眾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禮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絲毫不善夾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心靈不受任何染污,這樣'''良知'''自能百發百中。王陽明解釋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間斷),則天理長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怍,動容周旋而中禮(合乎禮節),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斯乃所謂真灑落矣。是灑落生於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於戒慎恐懼之無間(間斷)。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牽累)耶?”
王陽明四句教
*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
=== 個性 ===
王守仁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他隨祖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祖父與人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守仁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箫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其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師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後<ref>關于喪母年齡,尚有爭議,《年谱》说是13岁,但王华行状、墓志铭均说先王华36年卒,即阳明15岁时卒</ref>,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ref>继母、军事游戏云云出自冯梦龙的书,可靠性存疑</ref>
跟“老好人”[[鄉愿|鄉-{愿}-]]相比,王守仁更欣賞狂狷之士。他解釋說:“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污無忤於小人,故非之無舉,刺之無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潔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壞矣,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舉不足以累其心,真有鳳凰翔於千仞之意,一克念即聖人矣。惟不克念,故闊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壞而庶可與裁。”他五十二歲時評論自己說:“吾自南京以前,尚有鄉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迴護,纔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