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
次編輯
變更
陈赛娟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赛娟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毕业,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获得法国文艺复兴金质勋章 2011年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 圖像 =
[[File:陈赛娟.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b1b26e1630fe42ce.jpg 原图链接]]]
]]
| 出生日期 = 1951年05月21日
| 國籍 = [[ 中国 ]] | 出生地 = [[ 上海 ]] | 職業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 =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 | 主要成就 =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获得法国文艺复兴金质勋章 2011年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 '''陈赛娟'''1951年5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 [[ 中国工程院 ]] 院士、发展 [[ 中国家科学院 ]] 院士, [[ 上海交通大学 ]] 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 瑞金医院 ]] 血研所执行所长 。
1975年陈赛娟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上海瑞金医院工作;1978年考取了 [[ 上海第二医学院 ]][[ 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得血液学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攻读 [[ 博士学位]];1989年博士毕业后回国,担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室主任、副研究员;2002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担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2003年担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当选发展 [[ 中国家科学院 ]] 院士;2010年获得 [[ 法国 ]] 文艺复兴金质勋章;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同年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获得 [[ 上海市 ]] 自然科学特等奖;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陈赛娟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建立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 。
1951年5月21日,陈赛娟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虽然小时候家庭生活拮据,但是父母还是鼓励她努力学习。
1968年,17岁的陈赛娟先是分配至上海第六印绸厂,当过几个月的车工,后因工厂合并,进入上海第五丝织厂,当上了一名纺织女工。她在准备车间工作,学会了摇纡子、扦经等工种,有时还利用休息时间到力织车间学习挡车,纺织工人马不停蹄的三班制工作使她得到锻炼。
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1年6月,加入 [[ 中国共产党 ]] 。
1972年4月,被推荐进入 [[ 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 [[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
1975年9月,毕业后进入上海医瑞金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师(至1978年9月),一年后在上海市松江县新浜公社赤脚医生大学教学,承担了赤脚医生大学大部分医学基础和临床课,包括病理生理、生化和内科学。
[[File:陈赛娟1.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t01670df177179f0b04.jpg 原图链接]]]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报考制度后,仅用二周的时间准备,但顺利地考取了上海第二医学院血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
2011年5月30 ,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2月20日,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5月18日,在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陈赛娟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特等奖。她用砒霜治疗白血病,为国际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成功典范。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陈赛娟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国际上首先克隆了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中BCR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断裂点丛集区,提出了BCR-ABL基因重排的工作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具有变异染色体易位t(11;17)的一种临床类型,证明了该易位导致的PLZF-RARa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作用。首次阐明了APL经典易位t(15;17)所致PML-RARa变异型转录本的形成机理。识别了一组核孔蛋白NUP98相关的染色体异常以及婴儿白血病中的t(11;19)(q23;p13)易位,揭示了NUP98-HOXA9,NUP98-HOXC11,NUP98-PMX1和MLL-EEN等染色体易位所致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和M2b型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丰富了白血病"多步骤"发病的学说。参与指导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凋亡治疗AP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APL靶向治疗概念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初期,陈赛娟一方面学习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的方法,另一方面研究带有费城染色体(由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所致)的白血病细胞之免疫表型,即在细胞膜不破裂的情况下同时作核型分析和免疫表型分析。当时染色体荧光素原位杂交技术尚未引入,尽管化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进行研究,进展仍不顺利。1986年,分子生物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应用Southern、Northern分析,DNA测序、分子克隆和染色体步移等方法,陈赛娟终于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中鉴定了一种新的分子畸变。在此种畸变中,费城染色体形成过程中22号染色体BCR基因的断裂点不是位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经典区域(基因的第12至14内含子),而是位于BCR基因的第一内含子,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有用的分子标志,也为该型白血病染色体易位的可能机制提供了工作模型。在法国三年多时间,陈赛娟每天工作12-14小时,从无间断。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了甜蜜的收获,陈赛娟一共发表了十二篇论文,其中在《Blood》、《Oncogene》、《Nucleic Acids Reserch》、《Leukemia》等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
陈赛娟夫妇学习 [[ 巴黎 ]][[ 圣·路易医院 ]] 的科研体制,将实验室放在医院里,变临床资源为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之源。然而医院的医疗任务非常繁重,在80年代末,要在临床医院里建一个基础研究实验室谈何容易!没人,没设备,没经费,甚至没有一间象样的房间。为了能够尽快开展工作,在回国前陈赛娟作了一定的准备,收集了若干实验室急需的宝贵试剂和材料。回国后一部分从国外带来的昂贵试剂要放在低温冰箱里,当时医院尚无-80℃低温冰箱,只能放在上海二医大基础部的低温冰箱里。未料一星期后低温冰箱发生故障,价值几万法郎的试剂全部报废,真是欲哭无泪。临时建立的实验室在门诊5楼,仅十个平方米,好不容易从法国进口的几套设备在实验室里放不下,就放到走廊里,与医院门诊超声波、心电图室外经常拥挤和喧闹的环境共处。一些需要超速离心机等昂贵设备的实验就到外面的研究所去借做。每次都是把那些贵重的标本、试剂、试管小心翼翼地放在自行车前的篮筐里,无论雨天、刮风、酷暑、严寒都坚持不懈。记得为了做一次PCR实验,曾经一天到坐落在岳阳路的上海生化所去过三次。
用了二年的时间,陈赛娟和同事们建成了系统的白血病标本库,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 [[ 王振义 ]] 院士的指导下,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临床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论文于1988年在《BLOOD》发表后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其诱导分化治疗的分子机制亟待阐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陈赛娟日夜拼搏,终于与国际上其它三个研究组同时发现APL患者所特有的染色体易位t(15;17)可引起维甲酸受体(RAR) [[ 基因 ]] 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的重排。PML-RAR?融合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不仅在APL发病原理中起着核心作用,也可作为白血病细胞分化治疗的一个分子标志。研究论文在1991年分别发表于《Leukemia》和《Blood》。
普遍性现象中常隐藏着特殊性,而特殊现象的阐释又常能对普通原理的揭示做出贡献,关键在于研究者要带着有准备的头脑去仔细地研究和发掘,从而获得新的发现。记得是1990年的一天,一位患APL的病人在接受常规治疗后未发现好转,这一特有的情况引起了陈赛娟们的注意,经反复观察和分析,意外地发现该患者与其他病人不同,具有一种变异型的染色体易位,除了累及17号染色体的维甲酸受体基因外,还累及11号 [[ 染色体 ]] 。
1991年7月-10月, [[ 美国纽约 ]][[ 西奈山医院 ]] 肿瘤研究实验室肿瘤分化诱导疗法的国际权威 [[ 魏克斯曼 ]] 教授邀请陈赛娟到美国进行科研合作。那时科研经费和信息交流较缺乏,实验室又正处于搬迁阶段而不能正常工作。陈竺和陈赛娟决定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拓展国际合作。利用与魏克斯曼合作的机会,带着手中正在进行的课题去美国,由于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在短短的三个月中陈赛娟夫妇就发现了APL中PML-RAR?转录本的异质性,又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中11号染色体受累的基因。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机遇期,陈赛娟夫妇在实验室里总是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常常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通霄达旦。有一天晚上11点钟,魏克斯曼教授度假回来路过实验室,发现陈赛娟夫妇还在做实验,大为感动。他用英语说了一句与中国人表达方式非常相似的称赞语,说:"你们真是模范人物。"一个月后陈赛娟夫妇的实验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教授非常高兴,对陈赛娟夫妇提议:你们留下来吧,在这里的待遇将10倍于你们现在作为访问学者的收入。陈赛娟回答说:"如果想在发达国家搞科研的话,1989年我们就不会从法国回中国了,或许今天也不会到您这里来。"魏克斯曼教授听了非常感动,说:"我会帮助你们,帮助你们在中国的事业。"教授说一不二。几天后,他专门为陈赛娟夫妇举办了他的实验室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聚会,并宣布赠予陈赛娟夫妇一份厚礼:与陈赛娟夫妇在上海共建一个实验室,3年内资助17.5万美元,实验室的名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魏克斯曼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实验室,就设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内。这一合作实验室不断发展,以后又成立了临床肿瘤诱导分化中心。十余年来基金资助累积达到100万美元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政府的重视,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国家对陈赛娟院士的资助也越来越多,然而陈赛娟与魏克斯曼教授的合作和友谊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加深,在学术界形成了佳话。
1994年在一次国内血液学会议期间,陈赛娟与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的同事讨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问题,得知该校 [[ 张亭栋 ]] 教授早在70年代就将中药砒霜通过静脉注射,使肿瘤特别是APL患者获得很好的效果。 [[ 陈竺 ]] 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于是,陈赛娟夫妇与 [[ 哈尔滨 ]] 的同道共同组织了攻关小组,通过两年的努力,发现即使是对维甲酸耐药的复发APL患者,用砷剂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仍然达到80%以上。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还表明,砷剂治疗白血病是通过使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和部分分化而达到治疗目的,而且砷剂能直接降解引起APL的PML-RAR蛋白质。这样,陈赛娟夫妇用现代研究的手段科学地阐述了中药砒霜"以毒攻毒"的机理,使得砷剂治疗白血病为现代国际主流学术界所接受。相关的首篇论文于1996年8月1日在《BLOOD》杂志发表,该期封面上还刊登了文中的一幅实验结果图。次日,国际著名的《科学》杂志进行了专题报道,称赞道:"应用维甲酸治疗APL使人感到震惊的同一个研究小组又有了令人震惊的发现。"随后的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使APL致病蛋白质发生降解,故两药之间不仅没有交叉耐药性,而且有可能产生协同作用。陈赛娟夫妇在2000年启动了两药联合应用治疗初发APL的临床试验,最近结果表明四年无病生存率达到95%以上,成为迄今成人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最好疗效,APL也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成人白血病。据此,陈赛娟夫妇又提出了白血病基因产物协同靶向治疗的思路。这一思路已拓展至其它类型的白血病,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类型的白血病患者从这一研究中受益。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今天,陈赛娟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在不断发展,瑞金医院科教大厦也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中心之一。但全面攻克白血病的重任依然摆在面前,让人无法懈怠。今后,陈赛娟和同事们仍将始终抓住肿瘤诱导分化和功能基因组学方面的学科生长点,不断吸引和培育优秀人才,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陈赛娟确信,中国学术界将对白血病研究作出更大贡献,我国的医学科研水平也终将在整体上跨越到国际先进水平。
共发表论文300余篇,被引证7000余次。
1. Yan XJ, Gu ZH, Xu J, Pan CM, Lu G, Shen Y, Shi JY, Zhu YM, Tang L, Zhang XW, Liang WX, Mi JQ, Song HD, Li KQ, Chen Z,Chen SJ. 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somatic mutations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gene DNMT3A i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Nature Genetics. 2011; 43:309-315.<ref>[http://sourcedb.sibs.cas.cn/zw/rck/201507/t20150713_4392199.html 陈赛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8-8-3]]</ref>
2. Wang YY, Zhao LJ, Wu CF, Liu P, Shi L, Liang Y, Xiong SM, Mi JQ, Chen Z, Ren RB,Chen SJ. C-KIT mutation cooperates with full-length AML1-ETO to induc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mice.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2450-2455.<ref>[http://sourcedb.sibs.cas.cn/zw/rck/201507/t20150713_4392199.html 陈赛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8-8-3] ]</ref>
3. Shi JY, Ren ZH, Jiao B, Xiao R, Yun HY, Chen B, Zhao WL, Zhu Q, Chen Z,Chen SJ. Genetic variations of DNA repair genes and their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Int J Cancer. 2011; 128:233-238.
2015年 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1. 199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作者)
8. 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作者)
==社会任职=={| class="wikitable"|-! 时间 !! 担任职务 !! 来源|-| 2003年03月至2008年03月|| 全国人大代表 || |-| 2004年01月至- || 上海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 |-| 2006年01月至- || 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 2006年01月至-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2008年03月至2013年03月 || 全国人大代表 || |} == 个人生活==
1978年,考取研究生的时候,遇到同届的陈竺,以后他们从同窗成为终身伴侣。
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一位法国专家说:"我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知道要攻克这项难题非常不容易,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陈赛娟的导师开玩笑地对人说,"我不能直接称她是居里夫人,但她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