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马来西亚馆 ''' 是2010年 [[ 上海世博会 ]] 上代表马来西亚的展馆,位于世博园区B片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马来西亚馆的主题为“和谐城市生活,融洽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馆的造型由两个翘起的坡状屋顶构成,源自 [[ 马来西亚 ]] 森美兰州的米南加保(Minangkabau)建筑风格,观光电梯则类似于 [[ 吉隆坡 ]] 的双峰塔。马来西亚的展示重点是2008年被评为 [[ 世界文化遗产 ]] 的名城马六甲和槟城。另外,展馆中还有传统民族歌舞表演以及小型高尔夫球场<ref>[http://expo2010.sohu.com/20100501/n271878532.shtml 世博会马来西亚馆:展示多元生活 力荐大马魅力],搜狐,2010-05-01</ref>。
==国家馆日==
9月12日位于 [[ 东南亚 ]] 的马来西亚,是一个汇聚了多种族和多元文化的 [[ 国家 ]] 。上海世博会今天迎来马来西亚国家馆日,官方仪式上午在世博中心隆重举行。马来西亚国家旅游部部长黄燕燕、中国 [[ 国家旅游局 ]] 副局长王志发出席仪式并致辞。马来西亚驻华大使萨鲁丁·伊斯甘达、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副总代表陈笃庆等出席仪式。
黄燕燕在致辞中表示,世博会是拟定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上海世博会“城市,让 [[ 生活 ]] 更美好”的主题非常重要,相信上海世博会将会把世界人民带往更美好的明天。已有470万游客参观了马来西亚馆,希望借助上海世博会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马来西亚,到马来西亚来 [[ 旅游 ]]
王志发在致辞中表示,世博会是展示世界 [[ 政治 ]] [[ 经济 ]] 、科技和文化发展成就的平台,也是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海世博会马来西亚馆以“和谐城市生活,融洽马来西亚”为主题,向各国游客展示了马来西亚的独特风情和团结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地游客对马来西亚的了解和友谊。
马来西亚馆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油棕、塑胶等 [[ 材料 ]] 建筑而成,重点展现马来西亚的独特风情和团结的 [[ 民族 ]] 精神。整个展馆由两个高高翘起的坡状屋顶组成,犹如一艘远航而来的“木船”;屋顶尖端的交叉构架是马来西亚本土建筑的特有 [[ 符号 ]] ;观光电梯被设计成吉隆坡“双塔”摩天楼形状<ref>[https://www.sohu.com/a/116126249_492404 2010上海世博会马来西亚国家馆布展设计案例],搜狐,2016-10-14</ref>。参观者不仅可以领略马来西亚槟城、马六甲等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体验普通马来西亚家庭的乐生活,还能欣赏到特色 [[ 艺术品 ]] 及其制作过程。
==展示内容==
参观马来西亚馆的游客不仅会看到丰富的展览、展示内容,而且还能够欣赏、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文化演艺活动。作为马来西亚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7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城 [[ 马六甲 ]] [[ 槟城 ]] 将是展馆表现重点内容。此外,由全国47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构成的民族歌舞表演,将是马来西亚馆文化活动的主题内容。根据计划,在184天的世博会会期里,马来西亚馆内一个可容纳100名观众的小剧场,每天都会表演两场民族歌舞。在马来西亚重大节日以及马中建交纪念日,展馆还将举行观众抽奖活动,幸运的中奖者还将获赠神秘礼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馆内将布置小型 [[ 高尔夫 ]] 球场,虽然没有标准球场那样有辽阔的绿野和轻轻的流水,但是,参观者足可以在此体验到“推杆”的乐趣。此外,展馆内还将提供清香的马来西亚 [[ 白咖啡 ]] 和营养丰富的肉骨茶。
==建筑外观==
展馆由两个高高翘起的坡状屋顶组成,犹如一艘远航而来的“木船”。屋顶尖端的交叉构架是马来西亚本土建筑的特有符号;观光电梯被设计成吉隆坡“双塔”摩天楼形状。展馆一层,外廊和入口部分以 [[ 伊斯兰教 ]] 清真寺为原型,体现伊斯兰教作为马来西亚国教的重要地位;屋顶被柱廊架起,在表现手法上模拟传统长屋的模式。展馆外墙则借鉴了马来西亚传统印染的纹理,由 [[ 蝴蝶 ]] [[ 花卉 ]] 、飞鸟和几何图案组成。
==相关信息==
2009年正值中马建交35周年,与中国的“和谐 [[ 社会 ]] ”、“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相似,马来西亚提出了“和谐马来西亚,以人为本,行动为先”的全新理念,以此促进民族团结、国泰安康、和平稳定——马来西亚馆的主题“和谐城市生活,融洽马来西亚”就来源于此,同时也正呼应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马来西亚馆的投资预算约为2000万马币( 折合 [[ 人民币 ]] 近4000万元) ,计划于2010年1月开始展馆内外装修及布展;2010 ;2010 年4月底之前完成全部布展工作。
==参考文献==
253,1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