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
次編輯
變更
新余市
,無編輯摘要
新余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新余先民就在这方水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新余就已设县,迄今已有1740年的建城史。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拾年山、棋盘山遗址。这方水土曾养育了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卢肇、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若、明代权臣严嵩、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和世界风云人物、著名医学博士何大一。明代世界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分宜任教谕期间完成的。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罗坊会议”,并写下了《兴国调查》这一光辉著作。
新余环境优美。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孔目江、袁河绕城而过,城南有抱石公园,城北有仰天岗森林公园,城东有江西省惟一国家级湿地公园孔目江湿地公园,城西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仙女湖,城中点缀着北湖、仙来湖、长林湖、南湖、晚睛湖。新余城镇化率达51.2%,位居全省前列。按照“显山、露水、透绿”的原则,新余市巧做山水文章,着手进行孔目江、袁河抬水工程,加快仙来大道、抱石大道、仙女湖大道、仰天大道、劳动路的建设或改造,建设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抱石公园、仰天岗森林公园、经济开发区市政广场四块绿地,新建新余高专新校区、人民医院、工人文化宫、图书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等五大标志性建筑。目前,新余“一城五区,两江四岸”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面积达60平方公里,人口扩充到43万。新余资源丰富,境内的林科院 [[ 亚热带 ]] 中心,就分布着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新余赢得了众多荣誉: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节能示范城市,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创业培训示范点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城市,国家人口计生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市容整治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
==历史沿革==
# 新余市历史悠久。在市区东北部拾年山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ref>[http://www.xinyu.gov.cn/lsyg/2020-04/20/content_9fffd59d27f84e3ba093c0af9dc8ebad.shtml 新余-历史沿革] </ref>
#
# 自三国吴宝鼎二年(267)置新渝县(分宜春置新渝,因境内有渝水,故名)以来,其行政建制几经变更。 [[ 隋朝 ]] 开皇九年(589)撤县,并入吴平县。开皇十八年(598)由宜春划出复置新渝县。唐朝武德五年(622)撤县,分新渝东北部置始平县,县西南地域为西吴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吴州俱废,复置新渝县。唐朝天宝元年(742)县名因传写之误将渝改为喻,以后相承作喻。元朝元贞元年(1295)因有人口5万余户,升为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州复县,隶属临江府。清沿明制。中华民国时期亦为县建制。
#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0~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建立大片革命根据地。
#
# 1930年5月在良山镇的上木元村成立新喻县苏维埃政府,下辖东区、西区、南区。1932年3月,新喻、 [[ 峡江 ]] 两县苏维埃政区合并,成立新峡县。新喻设水口、 [[ 丰城 ]] 、东路、姚泗等4个区。1934年10月,红军长征,苏区全部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仍为县建制。1949年7月14日,新喻解放,属袁州专区(专员公署驻宜春)。1953年,新喻县属南昌专区(袁州、南昌两专区合并,称南昌专区,专员公署驻南昌)。1957年5月,国务院公布,将新喻改名新余,沿用至今。
#
# 1958年,新余县属 [[ 宜春 ]] 专区(专署驻地由南昌迁宜春,改名宜春专区)。1960年9月,为适应钢铁工业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余县设立新余市,由省直辖。1963年,由于新余钢铁工业建设规模压缩,撤销新余市,恢复新余县,仍属宜春专区(后改称宜春地区)。以后, [[ 新余 ]] 地区工业建设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形成体系,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新余市,并将宜春地区的分宜县划归新余市管辖。1983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新余县管辖的范围内设置渝水区。 2000 年 3 月,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中共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委员会和新余市 [[ 仙女湖 ]] 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赋予其县级党政管理职能。新余市孔目江生态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前身为新余市仰天岗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于2006年10月,系新余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行政级别为正县级。2001 年 11 月,中共新余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和新余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分别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 2005 年更名为新余市经济开发区。2009年更名为江西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 [[ 技术 ]] 产业开发区。新余县的行政区域自唐朝武德七年后几无变化。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新余东部区域稍有变动;1959年,新余北部行政区域有少许变化。
# 新余市土地利用构成大体是“六山半水二分田,分半道路和庄园”。新余市区土壤共划7个土类: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山地黄壤。
#
# 新余市处于九岭、武功山、峰顶山交接地带,地跨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南部褶皱基底由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局部有多期花岗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浆侵入,构造线方向呈北北东、北东和北东东,构造的干扰作用十分强烈。<ref>[http://www.xinyu.gov.cn/zrhj/2020-04/20/content_5befb4ada45e4b6cada762f46ecbe913.shtml 新余-自然环境] </ref>
#
# 境内多数山地,是由变质岩系、花岗岩、石灰岩、砂质岩组成。北面蒙山由花岗岩组成,山峭谷深。西北边境山地为石灰岩,由北向西呈现鹄山、人和、欧里、界水等乡镇一带的山峦,南面的高丘陵区,如九龙山、良山和百丈峰,均为变质岩组成。
# 袁河平原是由粉砂、粗砂、砾石堆积而成,地势低平,起伏不超过20米。
#
# 新余市地貌,根据 [[ 江西省 ]] 地貌图划分,隶属于赣西中低山与丘陵区(大区)之“萍乡-高安侵蚀剥蚀丘陵盆地(亚区)和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大区)中段,南北高,中间低平,袁河横贯其间,东部敞开。地貌基本形态有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岗地、阶地、平原6种类型。地貌成因类型有侵蚀构造地形、侵蚀剥蚀地形、溶蚀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
#
# 境内山地,大部分布在境界边缘,南部为武功山和九龙山,北部为蒙山,西南部为大岗山。海拔高度为500~1000米,成为与邻县的边界线或分水岭。山脉走向,以由北到西南为主。由于地质结构关系,一般表现为山峰耸立、山势险峻、沟谷深壑。地处分宜县西南部的大岗山主峰海拔1091.8米,为境内第一高峰;蒙山主峰海拔1004.5米。市区的西北边界山地沿北向西南发展,即人和、欧里、界水一线;南面山地相对高度为120~200米。山脉由西向东延伸至百丈峰,形成与峡江、吉安、新干等县的山地边界。袁河是流经新余市的主要河流,属赣江水系,横贯东西,境内河段长116.9公里。袁河发源于萍乡市武功山北麓,自西向东,经 [[ 萍乡 ]] 、 [[ 宜春 ]] 两市,在分宜县的洋江乡车田村进入新余市,从渝水区的新溪乡龙尾周村出境,于樟树市张家山的荷埠馆注入 [[ 赣江 ]] 。市内各小河溪水,大都以南北向注入袁河,整个水系呈叶脉状。袁河在新余境内有17条支流:塔前江、界水河、周宇江(即划江)、天水江、孔目江、雷陂江、安和江、白杨江、陈家江(即板桥江)、蒙河、姚家江、南安江、杨桥江、凤阳河、新祉河、苑坑河、陂源河。
==人口区划==
#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19.3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6%。其中,城镇人口83.6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08%,比上年末提高0.0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4088人,出生率11.84‰;死亡人口6531人,死亡率5.49‰;自然增长率6.35‰,比上年下降0.83个千分点。<ref>[http://www.xinyu.gov.cn/rkqh/2020-05/26/content_62d022f2b06746f3a74f4d9926679dd7.shtml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ref>
#
#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10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1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571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64元,增长13.9%。
#
#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05万人,新增转移 [[ 农村 ]] 劳动力1.58万人, [[ 城镇 ]] 登记失业率为3.1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21万人。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9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2.78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1.1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 [[ 医疗 ]][[ 保险 ]] 人数20.1万人,其中,职工12.2万人,退休人员7.9万人。参加城乡 [[ 居民 ]][[ 医疗 ]] 保险人数97.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2.1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75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329.87万元,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3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7.0万人。年度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285套,城市棚户区完成改造10367户。
#
#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71个,提供床位7449张,收养人数3483人,临时救济困难户2729户次。年末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878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9741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2286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提高15元,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达417元、293元,城镇特困人员供养月标准提高80元,农村特困人员和分散供养月标准均提高50元。产业扶贫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6137人脱贫、8个贫困村摘帽。农村“党建+颐养之家”实现符合条件有需要的老人全覆盖。4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20个城市“颐养之家”建成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