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右词南剑调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右词南剑调</big> ''' |- | File:右词南剑调.jpg|缩略图|居…”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右词南剑调</big> '''
|-
| [[File:右词南剑调.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右词南剑调
发源地;江西
简称;南剑调
发展兴盛地;福建南平
主要曲调;西皮,二黄
|}
'''右词南剑调''',流行于[[福建]][[南平]],旧称"乱弹"。相传由[[江西]]传入, 已有100多年历史,因江西别称"江右",南平为古南剑治所,故称"右词南剑调",简称"南剑调"。
==简介==
右词南剑调重唱功,不注重表演。主要曲调为西皮、二黄、另 有松阳调、二缓、意和调等,道白用夹杂平方言的土官话,小生唱腔用小嗓,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配以三弦,月琴、板胡、笛、唢呐、打击乐为低音平面锣,堂鼓、大小钹、紧鼓等乐器。<ref>[http://www.360doc.cn/article/9090133_276685320.html 右词南剑调] ,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3-04-07 </ref>
==艺术特色==
===主要曲调===
西皮、二黄,两者都是右词南剑调的主要曲调。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 ,合称"皮黄"。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ref>[http://www.xiquzhiji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page=1&tid=81 右词南剑调] , 剧种分类 2013-11-7 </ref>
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如果从调式、调性、旋律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免有些过于繁难,而使初学者感觉过于复杂,难得要领,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既简便又清楚地区分出"西皮"与"二黄"呢?简而言之,不妨从京胡的定弦入手。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尔后逐渐深入,再从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样,你就会感到辨别它是如此的轻而易举。"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gol~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gol"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了解了它们不同的风格属性和京胡定弦后,在欣赏与演唱过程中,你就不难抓住容易区分二者的另一个特点--过门儿。以〔原板〕的起首过门儿(也就是演员准备开唱前的前奏)为例,无论它以什么样的方法开起,在过门儿结束处,"西皮"过门儿总是归到"1、6"这两个音上,而且用一个起于"do"音又止于"la"音的箭头连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下滑的落音,然后演员起唱;而"二黄"过门儿的结束又总是另外一种形式,即归到"565 561"这几个音上, 三、四两个"gol"音用一条连线连接起来,随之进入唱腔。如果您要证实这一点的话,不妨翻看几条"西皮"与"二黄"过门的谱例做一下比较。比如《[[失街亭]]》"两国交锋龙虎斗"、《[[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元宵谜]]》"那日风波平地起"、《[[捉放宿店]]》"一轮明月照窗下"等几段唱腔的起首过门儿,这样,就会更直观、更清晰、更易理解一些。看过以上几条过门儿的谱例之后,有兴趣的话你最好听一听它们的音响,慢慢地你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形成"楞--啊"和"楞根儿楞--里根儿"这样两句类似北京人调侃时说的"俚根儿楞"的音调。记住了这两句极具特点的音调后你会发现,尽管京剧的唱腔、过门、板式等有着极丰富的变化,但只要记住"1、6"和"565 561"这两个特性音调,一般情况下就能比较容易地辨别"西皮"与"二黄"这两种声腔,而不至将二者混淆了。
===伴奏乐器===
右词南剑调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至今已有20O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现在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软弓演奏,音色较硬弓演奏的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嗣后,京胡逐渐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但乐器行业的牌匾改为胡琴铺,就连京剧界的名琴师们也招聘工人制卖起京胡来。有的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打光剂代替打蜡。使竹皮表面光泽细润,深得爱好者的称赞。最早的京胡琴杆很短,琴筒也小,用软弓拉奏,当时,人们把它称为软弓京胡。
19世纪以后,京胡逐渐开始用硬弓拉奏,琴杆、琴筒不断加大,京胡也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特别是在[[北京]]尤为盛行。京胡主要由琴杆、琴筒、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构成。京胡的琴筒呈圆筒状,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至琴筒,使筒内空气振动,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时,演奏者将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的实践,京胡发展为各种规格,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
如今,[[中国]]的作曲家还为京胡创作了很多独奏、协奏曲,京胡也从为京剧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参见"软弓京胡"条)。十九世纪后出现硬弓。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用钢丝弦。京胡是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胡琴的基础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它的声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剧界一直沿用着胡琴的称呼,在这之后,为了区别于其他剧种,才正式将这种乐器称为"京胡"。
[[File:右词南剑调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陆续来到了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融合、发展而成为了今天的京剧。京剧的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为"皮黄"。京胡是"皮黄"音乐的代表。它是伴着"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京胡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色,能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成为京剧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乐器。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又名担子,多用紫竹、白竹或染竹制成,通常有5节,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节上,各装有一个弦轴,下端的底节插入琴筒中,在筒里的一段杆身上,开有长方形、前后对穿的风口,它是琴筒的复共鸣部分。琴筒长11.4、后口直径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弦轴黄杨或黄檀木制。琴码竹制。弓子江苇竹制,上拴马尾,长74厘米。张二弦,设有"千斤"。五度定弦,据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别为:反二簧do、Sol弦,二黄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调、E调二簧京胡和E调、G调西皮京胡。音域约两个八度。琴筒为圆筒状,用毛竹制成。
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有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的。筒的前口蒙以薄而坚韧的蛇皮或其他新股膜料。琴筒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导到蛇皮上,然后波及筒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强而有力的音响,音色清脆、嘹亮。弦轴又叫轸子,多用木质细腻、颜色姣艳的黄杨木制成,也有使用黄檀或大檀木的。千斤钩是用铜丝或铅丝制成的S形小钩,前弯钩住两根琴弦,后湾用细丝弦系在琴杆第三节的中部,它是划定琴弦有效强长的固定点。弦马用竹材制成,有桥空式和空心式两种。琴弦是京胡的发音体,原用两根丝弦,系在下轴的弦较细,称外弦,系在上轴的弦较粗,称里弦。现多用钢丝弦,音准比丝弦好,发音清脆,不易断弦。弓子用富有弹性的江苇竹制作,两端烘烤出弯来,竹子细的一端在弓的尾部,系上一股马尾而成,马尾置于两弦间摩擦琴弦而发音。演奏时,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琴杆向左稍倾斜,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弓法有拉弓、推弓、颤弓、抖弓、顿弓、带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于伴奏或独奏。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其它剧种。独奏曲多源于京剧曲牌,如《小开门》、《夜深沉》等。
右词南剑调月琴,也是右词南剑调的主要乐器。月琴,音箱呈满圆形,琴颈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也有二弦、三弦的月琴。音域两个八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技巧有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伴奏。 本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长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龙缠钢丝弦。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右词南剑调</big> '''
|-
| [[File:右词南剑调.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右词南剑调
发源地;江西
简称;南剑调
发展兴盛地;福建南平
主要曲调;西皮,二黄
|}
'''右词南剑调''',流行于[[福建]][[南平]],旧称"乱弹"。相传由[[江西]]传入, 已有100多年历史,因江西别称"江右",南平为古南剑治所,故称"右词南剑调",简称"南剑调"。
==简介==
右词南剑调重唱功,不注重表演。主要曲调为西皮、二黄、另 有松阳调、二缓、意和调等,道白用夹杂平方言的土官话,小生唱腔用小嗓,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配以三弦,月琴、板胡、笛、唢呐、打击乐为低音平面锣,堂鼓、大小钹、紧鼓等乐器。<ref>[http://www.360doc.cn/article/9090133_276685320.html 右词南剑调] ,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3-04-07 </ref>
==艺术特色==
===主要曲调===
西皮、二黄,两者都是右词南剑调的主要曲调。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 ,合称"皮黄"。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ref>[http://www.xiquzhiji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page=1&tid=81 右词南剑调] , 剧种分类 2013-11-7 </ref>
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如果从调式、调性、旋律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免有些过于繁难,而使初学者感觉过于复杂,难得要领,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既简便又清楚地区分出"西皮"与"二黄"呢?简而言之,不妨从京胡的定弦入手。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尔后逐渐深入,再从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样,你就会感到辨别它是如此的轻而易举。"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gol~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gol"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了解了它们不同的风格属性和京胡定弦后,在欣赏与演唱过程中,你就不难抓住容易区分二者的另一个特点--过门儿。以〔原板〕的起首过门儿(也就是演员准备开唱前的前奏)为例,无论它以什么样的方法开起,在过门儿结束处,"西皮"过门儿总是归到"1、6"这两个音上,而且用一个起于"do"音又止于"la"音的箭头连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下滑的落音,然后演员起唱;而"二黄"过门儿的结束又总是另外一种形式,即归到"565 561"这几个音上, 三、四两个"gol"音用一条连线连接起来,随之进入唱腔。如果您要证实这一点的话,不妨翻看几条"西皮"与"二黄"过门的谱例做一下比较。比如《[[失街亭]]》"两国交锋龙虎斗"、《[[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元宵谜]]》"那日风波平地起"、《[[捉放宿店]]》"一轮明月照窗下"等几段唱腔的起首过门儿,这样,就会更直观、更清晰、更易理解一些。看过以上几条过门儿的谱例之后,有兴趣的话你最好听一听它们的音响,慢慢地你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形成"楞--啊"和"楞根儿楞--里根儿"这样两句类似北京人调侃时说的"俚根儿楞"的音调。记住了这两句极具特点的音调后你会发现,尽管京剧的唱腔、过门、板式等有着极丰富的变化,但只要记住"1、6"和"565 561"这两个特性音调,一般情况下就能比较容易地辨别"西皮"与"二黄"这两种声腔,而不至将二者混淆了。
===伴奏乐器===
右词南剑调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至今已有20O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现在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软弓演奏,音色较硬弓演奏的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嗣后,京胡逐渐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但乐器行业的牌匾改为胡琴铺,就连京剧界的名琴师们也招聘工人制卖起京胡来。有的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打光剂代替打蜡。使竹皮表面光泽细润,深得爱好者的称赞。最早的京胡琴杆很短,琴筒也小,用软弓拉奏,当时,人们把它称为软弓京胡。
19世纪以后,京胡逐渐开始用硬弓拉奏,琴杆、琴筒不断加大,京胡也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特别是在[[北京]]尤为盛行。京胡主要由琴杆、琴筒、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构成。京胡的琴筒呈圆筒状,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至琴筒,使筒内空气振动,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时,演奏者将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的实践,京胡发展为各种规格,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
如今,[[中国]]的作曲家还为京胡创作了很多独奏、协奏曲,京胡也从为京剧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参见"软弓京胡"条)。十九世纪后出现硬弓。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用钢丝弦。京胡是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胡琴的基础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它的声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剧界一直沿用着胡琴的称呼,在这之后,为了区别于其他剧种,才正式将这种乐器称为"京胡"。
[[File:右词南剑调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陆续来到了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融合、发展而成为了今天的京剧。京剧的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为"皮黄"。京胡是"皮黄"音乐的代表。它是伴着"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京胡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色,能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成为京剧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乐器。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又名担子,多用紫竹、白竹或染竹制成,通常有5节,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节上,各装有一个弦轴,下端的底节插入琴筒中,在筒里的一段杆身上,开有长方形、前后对穿的风口,它是琴筒的复共鸣部分。琴筒长11.4、后口直径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弦轴黄杨或黄檀木制。琴码竹制。弓子江苇竹制,上拴马尾,长74厘米。张二弦,设有"千斤"。五度定弦,据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别为:反二簧do、Sol弦,二黄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调、E调二簧京胡和E调、G调西皮京胡。音域约两个八度。琴筒为圆筒状,用毛竹制成。
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有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的。筒的前口蒙以薄而坚韧的蛇皮或其他新股膜料。琴筒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导到蛇皮上,然后波及筒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强而有力的音响,音色清脆、嘹亮。弦轴又叫轸子,多用木质细腻、颜色姣艳的黄杨木制成,也有使用黄檀或大檀木的。千斤钩是用铜丝或铅丝制成的S形小钩,前弯钩住两根琴弦,后湾用细丝弦系在琴杆第三节的中部,它是划定琴弦有效强长的固定点。弦马用竹材制成,有桥空式和空心式两种。琴弦是京胡的发音体,原用两根丝弦,系在下轴的弦较细,称外弦,系在上轴的弦较粗,称里弦。现多用钢丝弦,音准比丝弦好,发音清脆,不易断弦。弓子用富有弹性的江苇竹制作,两端烘烤出弯来,竹子细的一端在弓的尾部,系上一股马尾而成,马尾置于两弦间摩擦琴弦而发音。演奏时,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琴杆向左稍倾斜,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弓法有拉弓、推弓、颤弓、抖弓、顿弓、带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于伴奏或独奏。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其它剧种。独奏曲多源于京剧曲牌,如《小开门》、《夜深沉》等。
右词南剑调月琴,也是右词南剑调的主要乐器。月琴,音箱呈满圆形,琴颈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也有二弦、三弦的月琴。音域两个八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技巧有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伴奏。 本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长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龙缠钢丝弦。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