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河南越调

增加 1,32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河南越调</big> '''|-| [[File:河南越调.jpg|缩略图| 河南越调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越调'''是河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木偶的越调分支在南阳一带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 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越调
主要剧团;河南省越调剧团等
|}
 
'''越调'''是[[河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越调是一个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古朴、大气、豪迈,有演历史剧的传统和优势。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ref>[https://www.takefoto.cn/viewnews-1159898.html 久演不衰的河南越调《老子》] , 北晚新视觉 2017-05-24 </ref>
 
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木偶的越调分支在南阳一带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
 
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全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关于越调起源,流传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据说越调原本被称为"月调",乃中国古代戏曲的一般地方剧种所共同拥有的"平、背、侧、月"的四种调门之一。根据现存的资料考察,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越调已经在南阳一带地方广泛流行开来。尤其在南阳一带,他的民歌小曲"四股弦"专门采用月调来进行演唱,之后慢慢演变为专门的戏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越调",究其根源,实际是由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最早的时候的唱腔原先是曲牌格式体制的,后来由于受到梆子等戏种的影响,在演出的剧目上逐渐正规化,其具体形式随着由"正庄戏"(也即袍带戏)到"外庄戏"(大多为汉族民间生活戏)的过程而发展变化。越调的表演开始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乐队也由以唢呐、竹笛为主过渡到以四弦乐器为主。
越调在清朝末年发展到了它的兴盛时期,其在 [[ 河南 ]] 西南部地区出现了很多专业班社。较早的有同治四年(1865)前后的西峡三泰班、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的淅川六房科清平班、光绪三年(1877)前后的内乡、淅川(杨营)永和班等。除了在河南本省的发展外,有的班社还向外传播远到外省市去演出,例如 [[ 湖北 ]] 郧阳柳林陂罗公庙舞楼上,就保存有"光绪三年二月内、阳二邑(杨营)永和班月吊(越调)在此一乐也"的戏班题壁。根据当地老艺人们的追述,据说在当时,仅汝州、宝丰、郏县就有一百多个越调班社,在邓县也有几十个科班。在辛亥革命时期,越调也有很大的发展,那时演出的剧本《 [[ 火烧梅伯 ]] 》、《赵公明归天》、《 [[ 三仙妹 ]] 》等戏还采用唢呐作为伴奏乐器。1917年,南阳大越调班子还曾经到过开封老羊市戏院演出。此后,著名的越调班社计有邓县老越调班、长葛县长庆班、舞阳大越调班、许昌一道辙班、襄城石行班与七班、禹州马车厂班、新郑县四街戏班等。在此期间,以舞阳班的老桂红为首的一批女演员开始登上越调舞台。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地区的职业班社逐渐减少,越调的传播也受到限制,到解放前夕,保留下来的专业班社已经寥寥无几了。
新中国建国以后,于1959年举行了河南省越调会演,汇集了全国上下十六个专业越调剧团,共有一千多名越调工作者会聚许昌,是越调界空前的盛会。<ref>[http://news.gmw.cn/2017-03/27/content_24060210.htm 古老剧种的哲思光芒——评河南越调《老子》] , 光明网 2017-03-27 </ref>
在1966年以后大部分越调的剧团逐渐解散,于1976年之后才逐渐恢复。现今河南省有专业越调剧团十三个。
==越调历史==
越调历史简述越调,其历史文献缺乏资料,生于誉清末民初的南阳人 [[ 张嘉谋 ]] 在校注《 [[ 南阳府志 ]] 》时,引用吴梅村《 [[ 绥寇纪略 ]] 》中的一段话,"兵未起时,中州诸王府造弦索,渐流江南,其音繁促凄紧,听之哀伤,士大夫雅尚之。"张嘉谋批注道,盖今所传越调、南阳调者,亦起于是时云。明崇祯十五年(164)傅一臣所作《 [[ 苏门啸 ]] 》杂剧集卷二《卖情扎囤》第三折《 [[ 阻约 ]] 》中,有:我你总是越调,不比昆腔。可见明代确有越调在,但这个越调是不是现今的越调,还无法确知。乾隆年间开始由曲牌体像板腔体转化。民间"一清二啰三越调,梆子花鼓,梁山调"道出此时河南流行的剧种,前三大剧种中的清戏,啰戏都消亡了,只有越调坚持了下来。清中叶已有越调班社演唱,乾隆年间,禹县县衙门及车马行会就组织越调班,同治年间镇平县,光绪年间内乡县都有越调班社存在,清末时河南南阳以及襄城县、郏县、许昌、新郑、密县、荥阳,越调班社达一百多个。在广大农村还有木偶皮影越调班,不少越调演员就是唱皮影木偶出身。乾隆年间有名角 [[ 王庆和]](红脸)清末有名艺人 [[ 吴春城]](艺名真得酥), [[ 陈小金]](人称戏子王)。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之说,以后剧目越来越多,又有正装戏外装戏之分,外装戏在清末就代替了正装戏。不知正装戏还有剧本曲谱流传没有了。这时期的越调还是高台演唱时期,显出兴旺之势,剧本多为艺人集体创作,口碑相传,袍带戏、历史戏居多。各剧种竞争激烈,都努力吸收杂技武术表演,筱金钩即身怀绝技。
[[File:河南越调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民国成立以后,越调进一步发展壮大,开始尝试向城市发展。民国四年(1915)新郑县越调演员和尚娃到郑州平阳里搭席棚栅暂作戏园,同年开封巨商李某从上海购置行头,于舞阳县请越调班演出,民国六年一月,南阳公议社越调班进入开封,先在北羊市演出,引起轰动,又在开封最好的戏院丰乐园演出,售票单价超过豫剧,对筱金钩,罗金章评价很高,豫言报评价筱金钩"人以 [[ 梅兰芳 ]] 目之,实非过誉之言"。三十年代以后,大多数越调班在农村,大都在内乡县许昌县舞阳县南召县邓县等河南西南部。主要有关公挑袍,白木店,战马超,霸王别姬,赵公明下山,马二虎请神婆,撕裹脚,三怕老婆等剧目,不知今日可有流传,这一时期, [[ 张秀卿 ]] ,李桂红, [[ 魏大妞 ]] ,赵富兰等女演员开始登上舞台,《 [[ 申凤梅 ]] 》一书写的老桂红不知是否此人。抗日时期,越调也转入低谷,艺人流离失所,新郑县著名越调红生 [[ 姜文斌 ]] 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饿死于战乱灾荒之中。七七事变后不久,各个剧种都演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剧目,越调也不例外。
1947年 [[ 中国 ]] 人民解放军解放邓县,帮助 [[ 史道玉 ]] 成立越调剧团。同年, [[ 申凤梅 ]][[ 申秀梅 ]] 姐妹所在越调班在郾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随军演出。1950年前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 [[ 毛爱莲 ]] 等组织了红光剧社。1950年,流动在太康境内的一班四股弦来睢演出,经县委县政府审查,同意接收,定名民声剧团,演职员34人。周口团从50年代就建立起了编导制,非常先进。编导 [[ 闵彬 ]] [[ 罗云 ]] 等,唱腔设计 [[ 吴国英 ]] [[ 陈家训 ]] 都为剧团建设做了贡献。 [[ 李玉花 ]] 老师领导的团体1953年改为睢县文艺二团。1955年再次更名睢县越调剧团,成为国营剧团。50年代初,周口团已经行当齐全, [[ 张秀卿 ]] 何金堂(须生), [[ 李金 ]] 山(花脸),李玉华(旦), [[ 张秀兰]](文武小生),邱秀玲(老旦)。张秀卿生旦净丑无所不能,铡美案中演秦香莲,包拯,王延龄三个角色,各具风采,令同行叹服。其主演十五贯,烈火扬州,李玉华张秀兰主演李双喜借粮,张庭秀私访享有很高声誉。
1953-1955年上半年, [[ 张桂兰 ]] 带领后来的郑州团人员在 [[ 西安 ]] 演出,主演的牛郎织女曾连演40多场,观众排长队购票,剧团在西安兴建了自己的大众剧院,可见实力之雄厚。1955年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普查登记,在原有基础上,河南省先后成立郑州市越调剧团,商丘专区越调剧团(后调归周口地区),许昌地区越调剧团,邓县越调剧团等十六个职业团体。越调这个古老剧种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流行地区空前广大。越调跻身于河南省三大剧种。50年代末何全志,陈静,李金英,田发根等几位艺术家受到瞩目。此时张秀卿大师在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开始尝试排现代戏,是创造性的尝试,也是越调现代戏演出的开端。她塑造了《 [[ 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 ]] 》中的赵母,《 [[ 人往高处走 ]] 》中的玉梅母,《 [[ 兄弟俩 ]] 》中的大嫂等形象。其1960年患脑溢血去世,越调严重受损,从此进入申凤梅,毛爱莲时代。1957年8月睢县团参加首届省戏曲汇演,主要演员李玉花获二等演员奖,高林卿获三等演员奖,白崇亮获音乐一等奖,白受到周扬部长的亲切接见。李高排演敢干的姑娘获地区汇演二等演出奖。
1959年在许昌举行了越调剧种汇演,郑州团演出刘金定下南唐,获集体奖。睢县团演出佘太君挂帅获二等集体演出奖。同年七月睢县团在南京新联剧场演出一个多月,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该团全盛时期,上演剧目一百多个。现代戏有中秋之夜,冬去春来,红色的种子,野火春风斗古城,赵一曼等二十余个。1960年5月,许昌地委抽调襄城县越调1,2团和周口团的部分演员组成许昌团。有 [[ 毛爱莲]](旦),李明玉(红脸)(曾演张春阳), [[ 郭自有 ]] ,梁金(曾演胡吉祥),申秀梅(须生), [[ 孙德]](生),刘秀荣(老旦)等演员。1962年河南省文化局决定,由 [[ 郑州 ]] 市,南阳和许昌专区负责越调传统剧目的挖掘工作,郑州市负责搜集越调音乐,计划1962年当年出版,豫剧7集曲剧4集越调5集其他剧种5集,每集35万字.后来似乎未曾按计划进行,只知道1962年河南传统剧目汇编出了越调1,2集,27个剧目,远远达不到70万字。另有河南地方戏曲汇编,不知越调有多少。
[[File:河南越 调2调8.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1963年, [[ 申凤梅 ]] 率团进京演出收姜维,诸葛亮吊孝,哭殿和现代戏掩护等剧,受 [[ 周总理 ]] 接见及夸赞。同年拜马连良为师,为河南戏曲界争了光,为越调争了光,是越调历史上的大事。同年,郑州团到山西省演出,所演三审刘玉娘,李天保吊孝由山西电视台进行实况转播。另外越调剧种自身的完善也有重大成果,越调传统【慢板】原来不能自行收腔,必须转入【流水板】融合成为一体。现今则有了独立的收腔形式,并且还可以转入【流水板】以外的板式,还将【拉马调】和【流水板】融合为新的【碰板】。还借鉴京剧【摇板】创立了【紧拉慢唱】,这都是申凤梅大师的首创,在两吊一收及其他剧目多次运用,您看《收姜维》四处摆下天罗地网那四句多像京剧。
1964年组织进行现代戏演出,越调再一次显出强大的生命力,郑州团开始以演现代戏为主,1965年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举行,河南十一个剧目参加演出,《 [[ 游乡 ]] 》《扒瓜园》《斗书场》被推荐赴 [[ 北京 ]] 汇报演出,三个有两个是越调.1966年,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委员会吧河南的人欢马叫,李双双,朝阳沟,游乡,红管家,好媳妇,买箩筐,扒瓜园,斗书场,夫妻俩想全国推荐,十一个剧目,三个剧种,越调占四个,显示了古老剧种的新气象。越调艺术家 [[ 申凤梅 ]] [[ 毛爱莲 ]] [[ 李明玉 ]] [[ 何全志 ]] 等表现了高超的现代戏表演技能。同年3月,由方玉兰,刘琳,金英演出的现代戏六盘山在徐州28天连演35场。买箩筐夫妻俩扒瓜园被拍成电影,成果巨大。同年,河南省号召全省学习焦裕禄,睢县团1966年二月自编自演大型现代戏焦裕禄,轰动一时,二次赴南京演出。先在燕子矶以每日两场打开局面,后再秦淮剧场,浦口,下关等地演出。十天的戏票,三小时售完,连演三个多月没有改过戏目。新华日报发表文章热情称赞。南京演出结束后,赴盽埠演出。这时上路越调比较活跃,南阳大越调还是默默无闻。我觉得这期间申凤梅陈静何全志等艺术家合作的洪湖赤卫队,蝶恋花,苦菜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质量,可惜我资质低,不能完全领悟,表达出来。希望有人好好分析分析,把申凤梅大师除诸葛亮以外的另一些角色的潜在的巨大的艺术价值挖掘出来,大师如果只被称为活诸葛,正显出我们所有申派戏迷的无能和目光短浅。
正在越调大步前进之时,历史给我们开了个玩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越调陷于灾难之中。越调剧团被撤销,人员被下放,论坛有个关于强迫越调艺人改唱豫剧的帖子,不知是不是这个时期的。1971年郑州团被撤销,人员并入周口团,1979年6月才得以恢复。睢县团烧掉价值三万多元的戏装。1968年并入睢县豫剧团。据河南省革委文化局豫革文发字(78)第91号文件记载,文革前越调和曲剧的专业团体分别为13,35个,文革以后,只剩下分别4,24个,和曲剧相比,越调本不厚的底子几乎殆尽,文件还说"1958年郑州会议召开, [[ 毛主席 ]] [[ 周总理 ]] ,叶副主席,邓副主席(注:应该是叶剑英和邓小平)观看过襄城县越调剧团演出的《 [[ 收姜维 ]] 》, [[ 毛主席 ]] 还说:"把诸葛亮演活了。""这是我以前不曾听说过的,和 [[ 周总理 ]] 的夸奖相似。1968年 [[ 赵俊峰 ]] 任项城县第一书记,强令把该团砍掉,说:老艺人是不拿枪的敌人。越调遭受严重打击,而相比之下豫剧曲剧则幸运多了,例如 [[ 崔兰田 ]] 大师所在的安阳市豫剧团几乎没受影响很小,文革后一度为最强团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调逐渐恢复了11个职业团体,郑州团和周口团合并其间,排演了杨门女将等好戏(绝对的好戏,可惜影响太小了),77年的收姜维录音中赵云的扮演着 [[ 杜世杰 ]] 老师,在杨门女将中扮演寇准,以及77年收姜维中魏延的扮演着,似乎都是郑州团的。1979年元月,睢县越调剧团正式恢复,演出火焚绣楼,花庭会。1982年由河南电视台拍成电视,河南广播电台录了音。1978年周口团恢复传统剧目的演出。1980年两吊被拍成电影艺术片,1981年,收姜维被拍成电影,1982年,白奶奶醉酒被拍成电影,新编历史戏明镜记进京演出。姚雪垠赠申凤梅诗云:当今饰演诸葛亮,观众争夸一凤梅。春暖中原盼好戏,京华满载盛名归。诗后有云:河南省周口地区越调剧团今春来京演出,颇享美誉, [[ 申凤梅 ]] 同志以饰演诸葛亮驰名艺坛,此次来京更加炉火纯青,闻日内将返豫,今吟七绝一首,奉呈凤梅同志,以留念。姚雪垠 1982年2月上旬---此诗以前不曾见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 [[ 杜朝阳 ]] ,马兰, [[ 刘艳丽 ]] ,李娟等崭露头角。
[[File:河南越调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越调同兄弟剧种一样,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辉煌不再。1995年, [[ 申凤梅 ]] 大师最后一次进京演出。同年7月20日,一代越调宗师申凤梅与世长辞,越调又一次受到严重打击。<ref>[https://www.shuoguo100.com/article-1274-1.html 河南越调大师申凤梅无后人?一女子基因比对认定为申凤梅之女] , 硕果网 2019-6-25 </ref>
祝愿毛爱莲,李玉花等等越调老艺术家身体康健,愿《老子三叹》,《无佞府》演出成功,愿越调走向辉煌!
代表剧目
[[ 孔明出山 ]] 》 《舌战群儒》 《华容放曹》 《卧龙奔丧》 《七擒孟获》 《收姜维》《失空斩》 《明镜记》 《 [[ 哭四门 ]] 》 《苦菜花》 《李天宝吊孝》 《朱元璋斩婿》《洪湖赤卫队》 《牧羊卷》 《过街楼》 《杨门女将》 《 [[ 扒瓜园 ]] 》 《双灵牌》《哭殿》 《吵闹亲家》 《马大哈找拐棍》 《蝶恋花》 《 [[ 诸葛亮吊孝 ]] [[ 毛爱莲]](毛派):1930年3月1日生,河南省舞阳县人。 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9岁学戏,12岁登台演出,16岁自办"兴爱剧社",19岁任周口市"红光越剧团"团长,曾任许昌越调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理事,河南省人大代表,许昌市人大常委,全国劳动模范。毛爱莲中国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越调"婉约派"奠基人和越调"毛派"创始人,被誉为"越调皇后",越调"常青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理事,河南省人大代表,许昌市人大常委,全国劳动模范。 1965年,她在《 [[ 斗书场 ]] 》中扮演大凤娘代表中南地区赴京演出,受到 [[ 毛主席 ]] [[ 周总理 ]] 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和幸福。毛爱莲的风格似说似唱,悦耳动听,她那风格独特的嗓音,演唱起来虽不高亢,但却清新优雅,耐人寻味,尤其是鼻腔共鸣的运用,更具独到之处。毛老师的唱腔清纯、俊丽、流畅、纤细,艺术评论家曾把其概括为甜、纯、清、巧、情、快6个字。代表剧目:《 [[ 抱琵琶 ]] 》、《秦香莲》、《 [[ 借粮 ]] 》、《招风树》、《 [[ 火焚绣楼 ]] 》、《白奶奶醉酒》等。
[[ 陈静]](陈派):出生于1944年8月,汉族,河南省商丘县人,1956年参加工作,国家一级演员,主攻刀马、青衣、花彩旦行、兼演小生、官生行,曾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省剧协副主席。陈静同志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主攻刀马、青衣、花彩旦行、兼演小生、官生行。对戏曲艺术执著追求、精益求精,在舞台上树立了无数个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在传统戏《杨门女将》中饰穆桂英,在新编历史剧《红娘子》中饰红娘子,剧中唱、念、做、打,耍刀舞剑踢出手,显示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底。她在电影艺术片《 [[ 李天保娶亲 ]] 》中饰演的张妻,嫌贫爱富、惜财如命;《 [[ 诸葛亮吊孝 ]] 》中饰演的小乔仪态万方,雍容华贵;《智收姜维》中饰演的姜妻是非分明、伸张正义,把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三位女性的鲜明个性刻化的恰到好处,栩栩如生。她还在《 [[ 白奶奶醉酒 ]] 》中饰白奶奶,在《李天保娶亲》中饰张爱莲。其表演油腔滑调,妙趣横生,且憨态可掬,戏而不谑,展示了她花彩旦行的多才多艺。主演剧目:《 [[ 杨门女将 ]] 》、《红娘子》、《李天保娶亲》、《 [[ 诸葛亮吊孝 ]] 》、《智收姜维》、《白奶奶醉酒》、《 [[ 杜鹃山 ]] 》、《蝶恋花》、《苦菜花》、《 [[ 吵闹亲家 ]] 》。
[[ 袁秀莲]](袁派):1941年生,1957年考入襄城县越调剧团。1960年随团调入许昌地区越调剧团,曾任副团长、团长。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曲协会越调研究会常委。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被誉为越调艺术"三绝"。曾获长影第四届小百花奖。在几次进京汇报、献礼演出中,曾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继承老师 [[ 刘秀荣]](艺名双辫)"贴近生活,情真意切,朴实流畅"特点,又吸收了申派刚健宏亮和毛派柔美纯净的特点。在"刚"与"柔"方面狠下功夫,有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演唱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高音激昂清脆嘹亮,低音浑厚淳朴甜美。代表剧目:《 [[ 沙家浜 ]] 》、《无佞府》、《秦香莲》、《 [[ 三勘蝴蝶梦 ]] 》、《火焚绣楼》、《义卒烈女》、《 [[ 果熟季节 ]] 》、《李双喜借粮》、《有礼有理》、《 [[ 忠烈阁 ]] 》等。
[[ 何全志]](何派):河南商水县人,1936年5月15日生。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理事。自幼跟随越调名艺人何金堂学戏,后拜 [[ 李金山 ]] 为师学铜锤花脸,又改学生行及其他行当,为以后适应塑造各类艺术形象打下了基础。在表演上深得越调名艺人张秀卿的教益,后又长期与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合作,深受其艺术影响。1963随河南越调剧团赴北京演出了《 [[ 李天保吊孝 ]] 》、《智收姜维》,分别扮演张忠实和姜维,初露锋芒,很受 [[ 田汉 ]] [[ 马连良 ]] [[ 李少春 ]] [[ 袁世海 ]] 等艺术家的赏识。1965年初在现代戏《 [[ 扒瓜园 ]] 》中饰宋大伯,参加中南戏剧汇演,并赴 [[ 北京 ]] 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同年该片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1979年到1981年间,先后参加拍摄戏曲艺术片《李天保娶亲》,《 [[ 诸葛亮吊孝 ]] 》,《智收姜维》,分别扮演张忠实,周瑜,姜维。1982年在新编历史剧《 [[ 明镜记 ]] 》中又成功塑造了魏征的艺术形象。
==保护现状==
1962年统计越调传统剧目有五百六十多个,分为"正庄戏"、"外庄戏"两类。其中"正庄戏"是取材于历史类演义小说,它的体裁唱少白多,词句语意较深。剧中的人物以"外八角"(男性角色)为主。而"外庄戏"则大多取材于汉族民间传说、公案故事。并且剧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内八角"为主。
常表演的剧目有《 [[ 踢狮子 ]] 》、《秦琼卖马》、《金蹬救主》、《快活林》、《 [[ 文王吃子 ]] 》、《跑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宫》、《 [[ 乌江岸 ]] 》、《两狼山》、《乳石关》、《 [[ 关公小出 ]] 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还有象《 [[ 打铁 ]] 》、《卖豆腐》、《挫柱》、《 [[ 三哭殿 ]] 》、《摸楼》、《官三怕》、《 [[ 民三怕 ]] 》、《送灯》等小戏。
==濒危状态==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