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林氏义庄

增加 29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 林氏义庄.jpeg|有框|右|<big> 林氏义庄</big>[http://www.vos.com.cn/_CMS_NEWS_IMG_/www2/201503/27/cms_c4d006d2332943d1b50e8db24ac7e2c6.jpg 原图链接][http://www.vos.com.cn/special/2015-03/27/cms853693article.shtml 来自 海峡之声网 的图片]]]
'''林氏义庄'''(全称为永泽堂林氏义庄),义庄是古代[[中国]]社会风俗。宗族所有之田产。始于[[北宋]]。仁宗时范仲淹在苏州用俸禄置田产,收地租,用以赡族人,固宗族,系取租佃制方式经营 <ref>[https://www.sohu.com/a/301752163_100114172 林氏义庄(全称为永泽堂林氏义庄)],搜狐,2019-1-9</ref>
林氏义庄位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杨厝村过井社内,该社历史上称为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保吉尚村潭头地方。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四合院构造。为当时闽省著名的慈善机构之一。
==来源==
林氏义庄办理赡赈,从清[[道光]]元年(1821年)开始至[[民国]]二十六(1937年)终止,共垂116年。主办义庄的林氏[[家庭]],历经四代。创建人林安邦,字平侯,号石潭,以字行,出生于龙溪县白石保吉尚村,其父林应寅旅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设帐授徒。据《台湾通史·列传五》载:“平侯年十六省父,佣于米商郑谷家,性纯谨勤劳。谷信之,数年积资数百,谷复假以千金,命自经纪。平侯善书算,操其奇赢,获利厚。已而与竹堑林绍贤合办全台盐务,复置机船运货物,往返北洋,拥产数十”。“后迁居大科嵌,尽力农功,启田凿圳,岁入谷数万石。复开淡水之野,逐及噶玛兰,开三貂岭以通淡兰孔道”。“平侯既富,念故乡族人贫苦,仿[[范仲庵]]义庄之法,置良田数百甲为教养资” <ref>[https://www.sohu.com/a/394107408_99906251 【福建涉台文物】林氏义庄:两岸历时最久的民间慈善机构 ],搜狐,2020-05-09 </ref> 。林氏义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建的。从义庄的基建、施赈,至人员配备,均由平侯亲自主持。
平侯有子5人,三子国华,字枢北,英伟有父风。平侯既老,悉以家务委之。国华承父志,对故乡义庄,全按父制办理,成为义庄第二代庄主。国华于[[咸丰]]三年(1853年)卜居板桥,深入开垦淡水之野,岁入增十万石。咸丰七年,国华逝,次子林维源(字时甫)理家务,故乡义庄由维源管理,是为义庄的第三代庄主。义庄第四代庄主林尔嘉(维源之子),字叔咸,甲午战后迁居[[厦门]],热心公益事业,在[[鼓浪屿]]建菽庄花园,逐年由台湾运来的稻谷,先在厦门验收,再发交义庄,按例分发。充为原籍义庄义田,年收租谷,除完粮耗谷外,年实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运回内地龙溪县白石保吉尚村潭头,赡给同宗贫乏族人之用。”由庄主延请两名族中诚实公正的人经理其事。林氏族亲、贫乏之家,年供食米棉花,嫁娶丧葬,都给资金。例如男的年给棉布三丈(每年冬至发给),女的年给棉花三斤(每年立春发给)令自纺织;男十一至十六岁,年给棉布一丈五尺;有服之亲娶妇,给银200两,嫁女给银10两,赡给有定额,男女不遗漏。林氏义庄赡赈历经百年不变。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由于交通阻隔,乃告终止。对其义举,角美地区林姓宗亲,至今怀念不已。林氏义庄也成了人们观瞻之处。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58,9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