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左君弼

增加 68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圖像 = [[File:左君弼.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zwbk.org/baike/spic/2015/01/24/20150124211244532_2308.jpg 原图链接]]]}}
元末 [[ 南方红巾军将领 ]]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中文名: 左君弼
=左君弼=
初为南方弥勒教主 [[ 彭莹玉 ]] 门徒。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他聚众数千人响应。莹玉牺牲后,其独占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 [[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行省首领。1363年, [[ 张士诚 ]] 攻安丰(今安徽省寿县),他出兵相助, [[ 朱元璋 ]] 诈称是左君弼让他来接小明王,骗出小明王 [[ 韩林儿 ]] 。次年朱元璋攻庐州,左君弼据守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1368年(太祖洪武元年)降明。曾任广西卫指挥佥事等职。 [1]
=左君弼事迹=
左君弼是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天完政权汴梁行省的首脑。他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期间,长期独守泸州(今安徽合肥),是江淮地区很有影响的人物。
彭莹玉的门徒
左君弼,庐州人,他和 [[ 赵普胜 ]] [[ 李普胜 ]] 等都是元末江淮地区的农民起义首领,也都是南方弥勒教首领彭莹玉的门徒。
彭莹玉于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与其徒周子旺起义于袁州(今江西宜春),事败,其妻、子及子旺均被元军所杀,他逃匿淮西民家,继续从事秘密传教和组织武装起义活动,所以,到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前,他的门徒已遍布江淮地区了。
可见,左君弼追随彭莹玉是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的事。赵普胜、李普胜等则很早就追随彭莹玉了。左与赵、李的关系为什么会恶化,还得从左君弼入教以前开始说起。左君弼的父亲左武字继之,行十七袭千户,诰封将军(五品以上的官员称为诰封)子三君美、君弼、君辅,(老大君美扑鱼为业,老二君弼、老三君辅,随父亲军中效命)(常州左氏家谱记载)当年左君弼随父亲镇压过红巾军巢湖双刀赵与李扒头。后来左君弼经过彭莹玉的多次规劝,看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也聚众起义。加入了彭莹玉的红巾军。但赵、李二人始终对以前的事情耿耿于怀,左君弼加入红巾军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就不好,孙宜:《洞庭集》《大明初略二》载:“巢湖水雄双刀赵(即赵普胜)、李扒头(即李普胜)者与庐州左君弼素相仇。”“素相仇”也是以上原因所致。不过,彭莹玉牺牲之前,他们都还能团结在彭的旗帜下。
蕲黄起义爆发后,彭莹玉在淮西的门徒纷纷起兵响应。其中李普胜据无为,赵普胜据含山,俱称“彭祖家”,看来他们是彭莹玉的嫡系;左君弼据庐州,亦归彭领导。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就不好,孙宜:《 [[ 洞庭集 ]] 》《 [[ 大明初略二 ]] 》载:
“巢湖水雄双刀赵(即赵普胜)、李扒头(即李普胜)者与庐州左君弼素相仇。”
汴梁行省估计设置于太平元年(1356年)天完将倪文俊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之后。当时,倪文俊重建天完政权于汉阳,同时又陆续设置了一批地方行政机构。这方铜印是太平二年(1357年)天完中书省颁发给汴梁行省管勾所的,说明汴梁行省下属的各种机构是比较齐全的。 [1]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 [[ 张士诚 ]] 遣其将吕珍进攻韩林儿、 [[ 刘福通 ]] 于安丰,左君弼助珍攻之,城陷,福通被杀。三月,朱元璋亲率 [[ 徐达 ]] [[ 常遇春 ]] 出击安丰,败珍,救出 [[ 韩林儿 ]] 。左君弼又出兵助珍,被常遇春击败,败退庐州。徐达、常遇春围庐州凡三月,不破。因洪都(今江西南昌)战事紧急,徐达奉令还师援洪都,庐州解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四月,徐达等再次率兵攻庐州。“左君弼闻达至,惧不敌,遁入安丰,令其将张焕、殷从道等城守。达等至,督兵围之。……七月,徐达、常遇春克庐州。时庐州被围久,众皆饥困不能战,张焕与贾丑潜通款于达,请攻东门,己为内应。于是我师急攻之,城中诸军悉救东门,张焕乃断钓桥开西门出降。达兵入城,执其部将吴副使,并君弼母妻及子送健康”(《明太祖实录》卷一四)。
左君弼从庐州出逃安丰,就是向元朝投降。因为当时安丰为元将竹昌、忻都所据。一年前,吕珍攻陷安丰,朱元璋率军攻之,吕珍、左君弼败走,朱军移师围庐州,“于是元将竹昌、忻都都遂乘间入安丰”(《明太祖实录》卷一二)。所以,吴元年(1367年)二月朱元璋致书左君弼时追述这段历史时是这样写的:
“曩者兵连祸结,非一人之失。予劳师暑月,与足下从事,足下乃舍其亲而奔异国,是皆轻信群下之言,以至于此,虽悔何及。今足下奉异国之命,御彼边疆,与予接壤,若欲献计帅师侵境,其中轻重自可量也。且予之国乃足下父母之国,合肥之城乃足下丘垅桑梓之乡,宁不思乎?天下兵兴,豪杰并起,岂惟乘时以取功名,亦欲保全父母妻子于乱世。足下以身为质,而求安于人,既已失策,复使垂白之母、糟糠之妻,独居寡处,各天一方,朝思暮望,以日为岁,足下纵不以妻子为念,何忍忘情于老亲哉?功名富贵可以再图,生身之亲不可再得矣!足下能留意于是幡然而来,予当尽弃前非,仍复待以故旧,则足下于天理人心举无不顺矣”(《 [[ 明太祖实录 ]] 》卷一七)。
朱元璋的这封信是很有斗争策略的。其中所谓“异国”即指元朝;“舍其亲而奔异国”,即指至正二十四年左君弼扔下生母、妻儿,逃奔安丰、投降元朝之事;“奉异国之命,御彼边疆”,即指左君弼降元后,元汴梁守将 [[ 李克彝 ]] 令其守陈州(今河南淮阳)之事。这一席话说得有理有节,确是攻到了左君弼的心里了。 [1]
归附明朝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