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山顶缆车

增加 3,122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山顶缆车(英语:Peak Tram)是香港开埠后第一种运作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及亚洲第一条缆索铁路,于1888年5月30日起运作至今…”
山顶缆车(英语:Peak Tram)是香港开埠后第一种运作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及亚洲第一条缆索铁路,于1888年5月30日起运作至今,来往香港岛中环花园道和太平山炉峰峡。

==系统运作==

山顶缆车的路轨全长1.4公里,坡度为4至27度,海拔为28米至396米,车站包括花园道总站、坚尼地道站、麦当劳道站、梅道站、白加道站及山顶总站,来往两座总站的车程约8分钟。

山顶缆车依靠直径44毫米及断裂应力139公吨的钢缆拉动,路轨轨距1520毫米,此轨距属于俄罗斯铁路普遍采用的宽轨,也是香港唯一采用宽轨的铁路。由于山路狭窄,山顶缆车大部分路段只铺设单轨,但在梅道站和白加道站之间设有双轨,可供两列缆车交汇上落。一列缆车由两个车卡组成,因为中间有一段是双轨,两列缆车能够同时以相反方向行驶。每小时可以载客2,800人次。

==历史==

兴建

香港开埠初期,往来太平山至中环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轿。1882年2月32日,立法局议员伍廷芳率先提议在香港岛兴建电车系统,获立法局议员兼任香港总商会主席奇利赞臣(F. B. Johnson)和议,并且于同年7月2日提出规划草案,于10月由立法局特别委员会审核,最终于1882年2月9日通过《建筑车路条例》(Professional Tramways Ordinance)。计划发展6段电车路线,惟因为财团只对连接中环花园道至太平山炉峰峡的路段有兴趣,故此当局于1883年11月3日修订条例,率先发展山顶缆车。

发展山顶缆车的财团除了奇利赞臣本人,还包括苏格兰商人芬梨史山缆车铁路公司。工程于1885年9月开展,至1888年5月30日早上8时,山顶缆车由时任香港总督德辅主持剪彩仪式启用;当日共接载600名乘客,而其首年客流量达150,000人次。

1920年代,山顶道(今旧山顶道)启用前,山顶缆车是唯一直接连接中区与山顶的交通工具。

战前发展

在山顶缆车通车后至1926年前,山顶缆车车厢座位分为三种:头等,仅英国殖民地官员和太平山居民(均为白人)使用;二等:为英国军人及香港警务人员;三等:其他香港居民。通车时的来回收费分别为港元4.5毫(头等)、3毫(二等)及1.5毫(三等)。于1908年至1949年期间,车厢首排两个座位预留予香港总督及夫人专用,背后挂上了“此座位留座予总督阁下”(Reserved for the Governor of Hong Kong)的铜牌。

1926年,山顶缆车机房的控制机组由原先的蒸气涡炉推动更改为使用电力推动,并且兴建了架空电缆。

香港日占时期,由于山顶及半山区在香港保卫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山顶缆车服务一度停顿达半年,至1942年6月25日才恢复,而山顶缆车车身亦在庆祝70周年后转为绿色。

战后发展

1959年,设72座的全金属缆车车厢投入服务,亦即现今全自动化身,而1977年的香港旅游邮票和首日封载有山顶缆车。
112,5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