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罗兰夫人

增加 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罗兰夫人( 著名 政治家)
| 圖像 = [[File:李咏2018.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5.nipic.com/20100111/4125101_111120055643_2.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著名政治家
== 人物简介 ==
罗兰夫人(Manon Jeanne Phlipon,1754年3月17日-1793年11月8日),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 吉伦特党 ]] 领导人之一。她的丈夫 [[ 罗兰]](Jean Marie Roland de la Platiere)也是吉伦特党的领导人之一。罗兰夫人于1793年11月8日被 [[ 雅各宾派 ]] 送上断头台。临刑前在自由神像留下了一句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
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 无冕女王 ==
罗兰夫人既不是议员,也从未担任过任何公职,但巴黎政界送给她的头衔是" [[ 吉伦特的无冕女王]]"。这个39岁的女子拥有不平凡的容貌和风韵,更拥有不平凡的头脑和文采,为她倾倒的不仅是自己的丈夫、吉伦特派领袖之一罗兰,还包括几乎所有的吉伦特派政治家。她的沙龙是吉伦特派最主要的聚会场所,她的意见左右了吉伦特派的政治走向,而以罗兰名义发出的各种政纲和法令,几乎无不出自她的手笔。雅各宾派恨之入骨的心理很可以理解,不可思议的是,当天她并非没有逃过追捕的机会,事实上,包括丈夫罗兰在内的大部分吉伦特领袖都已经躲藏起来,藏匿场所有很多还是罗兰夫人帮着张罗的,而她本人却回到家中上床休息,直到警察拿着逮捕令找上门来。
== 被捕背景 ==
== 自投罗网 ==
为什么罗兰夫人要自投罗网?同时代人包括罗兰夫人自己留下的文字都告诉我们,这个女子抱定了为自己行将破灭的理想殉死的决心。这个悲壮而浪漫的结局,感动了后世无数的历史家和政治家,从 [[ 米什莱 ]] [[ 布莱尔 ]] [[ 克鲁泡特金 ]] [[ 谭嗣同 ]] 的死,或可看作罗兰夫人风骨的延续。但在19世纪末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几封大革命时期的书信重见天日,这些书信,是罗兰夫人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它们彻底改变了这个死亡故事的色彩。
== 婚恋悖论 ==
故事要从罗兰夫人的少女时代说起。这个出身于巴黎雕刻匠家庭的女孩--当时的名字叫做玛侬,从小表现出罕见的天赋,父母亲也刻意培养,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女的名声已经传遍开来。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上帝赐给玛侬一个充满智慧的头脑的同时,也赐给她一个充满欲望的肉体。早熟的女孩常常在夜半感受到难以遏制的冲动,但她的头脑告诉她:除了婚姻,一切肉体的欢悦都是罪恶。少女玛侬为了战胜自己不听使唤的肉体,有时候彻夜站在冰凉的石板地上,或者用抹上炭灰的面包做早餐,当作对自己的惩罚。为了赢得这场艰难的抗争,玛侬强迫自己更深地埋没在书本里,并且拒绝接近所有年龄相仿的男性--他们会唤醒她压制在肉体深处的欲望。玛侬最终和比她年长20岁的罗兰结婚,不仅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教养和趣味,也因为罗兰的年龄让她安心,她可以用一种与父辈相处的心态,建立起靠着精神纽带来维系的夫妻关系。
但是,大革命改变了一切。置身革命的漩涡之中,罗兰夫人的才华和手腕日渐展现,吸引了众多的政治家们,当然他们差不多都是男性。1791年,一个风华正茂仪态优雅的男子、吉伦特派政治家博佐,出现在罗兰家的客厅--对于罗兰夫人,沉睡了多少年的情欲在这一刻苏醒。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 [[ 博佐 ]] ,博佐也以同样热烈的爱情回报。虽然他们的灵魂已经互相属于对方,他们的肉体却无法结合。罗兰夫人的理性让她无法放弃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表面上,她仍然克尽一个妻子的操守和义务,内心却已经痛苦不堪。她甚至向丈夫坦白了一切,希望他至少能谅解这样一份柏拉图式的恋爱,但令她失望的是,丈夫的心胸远没有她想象的那样宽广,罗兰完全被醋意和怨愤所压倒。而就在家庭陷入危机的同时,罗兰夫妇的政治生命也陷入了危机--某种意义上,这是罗兰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
前面提到的罗兰夫人被重新发现的秘密书信,收信人就是逃离巴黎的 [[ 博佐 ]] 。逮捕时,罗兰夫人束手就擒,在狱中也屡次放弃了越狱的机会,她刻意选择死亡这个结局的理由,在信中说得非常明白:"如果他们(雅各宾派)审讯我,我会用一切手段来维护丈夫的声誉,这是我对他的悲痛的补偿。但是对于你--当我在这里孤身一人时,和我一起的只有你。我的被捕,让我能够将自己作为牺牲奉献给丈夫,同时与我所爱的人结合。多亏了刽子手们,让我的义务和我的爱情能够并行不悖。""锁链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东西,它让我能够用我的整个身心来爱你,每时每刻地想念你……"
== 在牢狱里 ==
罗兰夫人致博佐书:
我读你的来信常是至再至三!我将它紧按在心头,并向它的全身接吻。我不希望再有信了。我曾从 [[ 科列(Cholet)夫人 ]] 处打听你的消息,没有结果,又有一次致书亚夫南(Evreux)的列脱立(Le Tellier)君,想藉此使你获得我的消息,可是邮政的联络又中断了。
我不愿直接写信给你,因为你的大名足以使信被扣留,并且还可以使你受累。我是昂然自得地来到此间,愿左袒一般拥护自由的人,并对于他们怀有好些希望。当我听得下了二十二人的逮捕令时,我即叫道:我的祖国消灭了!我在确实知道你逃走一事以前,抱着最痛苦的恐惧心,而对你发出的逮捕令更使我重新害怕。他们因你具有勇气,才出此恶劣手段;自我知道你在卡尔顽多(Calvados)以后,我又归于安静了。我的朋友,在你的高贵的努力中继续进行罢。 [[ 布洛托斯]](Brutus)在菲力辟(Philippi)的战争中心中疑惑起来,以为当时拯教罗马是太早了。当一个共和主义者一息尚存,当他还有自由,还有勇气,他必须并且可以勉为有用之人。法兰西的南部是你的藏身地,并且将为一般有主义的人的避难所。
你的眼光必须注在该处,你的脚步必须走入该处。你必须住在该处,以便对你的同志服务,对你的美德加以砥砺。
终于到了永别的一天。1793年11月8日,罗兰夫人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而在9天之前,没有逃脱而被捕的22名吉伦特派领袖全部被送上了断头台。在那个年头,法国人、巴黎人对于死亡早已麻木和淡然,甚至包括走向死亡的死刑囚自己。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还有亲手建立的制度堕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往日的革命家们跌进了虚无的深渊,处刑的前一天,他们彻夜痛饮狂欢,抚摸着明天将离开脖颈的头颅相互取笑。通向刑场的路上,他们一路放声高歌,意气轩昂。其中的一个,甚至在俯身到断头台的刀刃底下时还不忘记开个玩笑:"下一次,可别忘了叫国民公会通过一个头颅不可侵犯宣言哦。"
和她的同志们一样,罗兰夫人的死也同样从容。半路上,民众冲着她恶声高吼:"滚上断头台去!"她微笑着回答:"您说得是,我正在往那儿去呢。"和罗兰夫人同时处刑的,是一个因伪造货币而获罪的中年男子,看到断头台时浑身颤抖,站立不稳。夫人说:"您先请吧,免得我的死增加您的痛苦。"刽子手 [[ 桑松 ]] 摇头:"命令书上的顺序是你在前面。"夫人含笑而语:"您难道就忍心拒绝一个女人生命中最后的要求?"即便是铁石心肠,这一刻也只有从命。
== 遗言 ==
罗兰夫人最后的遗言今天已经传遍世界:"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几多之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原文"Ô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 ! ", [[ 梁启超 ]] [[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 》译文。英国小说家 斯[[ 狄更斯 ]] 在《 [[ 双城记 ]] 》中亦有提及。)
罗兰夫人临死前说过:"如果知道我死了,丈夫也一定活不下去的。"4天后,远离巴黎的一片树林里,发现了一具老人的尸体,他是把拐杖插进胸口自杀的,他就是逃亡中的罗兰。不仅仅是罗兰,半年后,博佐的尸体在波尔多地区的深山里被发现,同样是自杀,死去了很久,早已被野狗撕咬得面目全非。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