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老皇历

增加 5,37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别 称 “历日”、“宪书”、“通书”
记 载 当年的历法
 
== 基本释义 ==
 
老皇历(老皇历),比喻过时的老规矩。
 
== 历史渊源 ==
 
皇历也称为“黄历”。西汉以前,我国使用有六种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以黄帝时创造的历法为最古,所以人们就把历法称为“黄历”。由于黄历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唐朝以来,朝庭明确规定历书须由皇帝审定后才能发布,并且只有官方才能印发,不准民间私印,人们又把黄历称为“皇历”。 “老皇历”一词始于宋朝,本为褒义词。宋太宗在位期间,注重农田水利,鼓励开荒。每年年终,他都要宴请群臣,论功行赏,并送给每人一本记载着农历时令及有关耕作知识的历书,目的是希望大臣们在政治事务中不要误了农时。由于历书是皇上赠送的,所以称为“皇历”,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书,每年编印老皇历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封建皇帝颁布历法的通例。据史书记载,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老皇历出现了。唐宋时代,每年年末,皇帝就把新老皇历赐给文武百官,受赐者要上表谢恩。“皇历”属于“官方”老皇历,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的颁制,从唐朝起,各代王朝对历法实行严格的管理。老皇历未经“御批”不准翻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历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皇家”统一天下的典籍。
清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的名字为弘历,为了避讳,老皇历又改名叫“时宪书”。过去很少有人注意老皇历的收藏,20多年前,著名学者周一良先生首次提出老皇历是有准确年款、不得随意翻刻、事后又无须翻印重雕的古籍,它是鉴定古籍、断定年代的标示物。如用清代乾隆七年老皇历的特征来考证被鉴定古籍的版刻、纸张、印鉴等,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 特殊作用 ==
 
特殊年代的老皇历还为后人警示历史、不忘家仇国恨起到鲜明的警钟作用。如:《大清光绪三十五年时宪书》。清代光绪皇帝在位34年,根本没有“光绪三十五年”,所谓“光绪三十五年”,应为宣统元年(1909年)。由于“皇历”必须要在前一年年底提前印制,而印刷部门无法预测皇帝何时更替,所以便出现了“光绪三十五年”谬误,以致该“皇历”出版发行时,在封皮“光绪三十五年”上,加盖了朱印“宣统元年”加以订正。1912年被推翻后的清朝皇室刻印了《大清宣统四年时宪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在革命派的努力下,清帝接受优待条件退位,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颁诏退位,因此历史上并没有宣统四年。这一年(1912年)新历书中记载了这一事件并在题记中记有“北京城总都督袁世凯,南京正都督孙文,副都督黎元洪、黄兴,阎锡山,山西太原府大都督五台县人”。做了80天皇帝梦的袁世凯,刻印了《洪宪元年历书》(1915年),这些特殊年份、流传极少的老皇历是藏界追逐的“重器”。200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在北京拍卖会上,以数千元重金将此两件历书购归,永久展示。又如1942年由沈阳付印、长春发行的壬午年历书,是一个叫长泽千代造的日本人编纂的。虽然也有一般历书的栏目,但有一半篇幅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殖民宣传内容,观其言词和画意,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文化侵略的罪证。
 
== 文史价值 ==
 
老皇历几乎涵盖了与当时人们的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相关的许多古代人文历史信息,我们可以透过老皇历中的诗文、物候、典故、谚语来解读时代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可欣赏到具有古代气息的版刻风格、翰墨山水、生活场景、纸墨特征。老皇历作为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文化载体,很值得收藏界去关注和研究。虽然它最初的功能只是介绍有关生肖、二十四节气及相关的农事与生活知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时代的老皇历又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此成了人们喜好的一种收藏品。明代晚期,套版套色印刷达到了顶峰,反映到老皇历上就更添了几分风彩,这种官刻官印宫藏的老皇历是拍场上的重器,动辄成千上万元不在话下,而且买家多是海外大款,后市还应看高一线。
 
迷信色彩
 
古时的老皇历内容除以历法排列年月日和节气外,多以具体指导农事、参谋生活、选定良辰吉日为主。但出于封建统治的需要,老皇历内容也被涂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如选择“黄道吉日”、相面算命之类,成了活生生的历史写照。而那些与特殊历史时代密切相关的时事政治、经济生活、科技军事、天文地理、文化艺术、春联谚语等成为体现收藏价值的渊源。“皇历”所记的历法,一般是以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如果拿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就一定是错误的,因此人们常用“老皇历”来形容那些因循守旧、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
4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