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畿

增加 8,59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王畿 (1498-1583),中国 | 圖像 = [[File:T01784335682eb0853a.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784335682eb0853a.jpg?size=419x500 原图链接]]]| 圖像說 = 思想家 。字汝中,号 | 出生日期 = 1498年| 國籍 = 明代| 别名 = 王 龙溪 ,学者称 龙溪先生 。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师事 | 職業 = 思想家| 知名原因 = 开创 守仁。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 创始人 ;提倡四无说| 知名作品 = 《龙溪全集》》</br>《非常6+1》</br>《梦想中国》</br>《咏乐汇》</br>《偶像就该酱婶》 }}
'''[[王畿]]''' 弱冠举于乡 (1498—1583) 跌宕自喜 中国明代思想家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 字汝中 试礼部不第 号龙溪 闻王守仁回 学者称[[龙溪]]先生。 绍兴 书院讲学,返乡受业 阴(今浙江[[绍兴]])人 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守仁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 "之称,为 守仁 最赏识弟子之一 为王门 年,赴京殿试,途 闻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并服心丧三年。十三年,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 “[[浙 戚贤等荐畿,首辅夏言斥畿伪学,乃谢病归。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八十仍周游不倦 派]]”创始人
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试礼部不第,闻王守仁回绍兴[[稽山书院]]讲学,返乡受业。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守仁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师]]”之称,为守仁最赏识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试,途中闻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并服心丧三年。十一年,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中[[戚贤]]等荐畿,首辅[[夏言]]斥畿伪学,乃谢病归。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八十仍周游不倦。 [1] <ref>[[:s:《绍兴市志·人物传》]]</ref> 王畿继承 [[ 王守仁心学 ]] ,又加以改造、发挥。其学以" 四无" 为核心,认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不注重" “[[ 致良知" ]]” 功夫,谓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脱离生死,将守仁良知之说引向 [[ 禅学 ]] 。神宗 [[ 万历 ]] 二年(1574) (1574) 在南京讲学,与 [[ 李贽 ]] 相识,李贽深受其影响,为之翻刻《文录抄》,畿卒后,又为《王龙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谈话,后人合辑为《 [[王龙溪先生全集]]》。 <ref>[[:s:《绍兴市志·人物传》]]</ref> == 人物简介 ==王畿 (1498--1583),明代思想家。明[[阳明学派]]主要成员之一。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年轻时豪迈不羁。嘉靖二年(1523),因试[[礼部]]进士不第,返乡受业于[[王守仁]]。五年会试中武,未参加[[廷试]],协助[[王守仁]]指导后学,时有“教授师”之称。为王守仁最赏识的弟子之一。八年赴京[[殿试]],途中闻王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服心丧三年。十三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曾任南京武选郎中之职,因其学术思想为当时首辅[[夏言]]所恶而被黜。罢官后,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80仍周游不倦。认为良知是当下现成,不假功夫修正。知识与良知有别,知识不是良知,但在良知的作用下可以变为良知。其思想以“[[四无]]”为核心,修正[[王守仁]]的[[四句教]]。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自称这是先天之学。认为良知一点虚明,便是作圣之机,时时保住此一点虚明,不为旦昼梏亡,便是致知,而不注重“[[致良知]]”的功夫;强调自由自在的处世态度。[[黄宗羲]]认为其学说近于释老,使王守仁之学渐失其传。其著述和谈话,后人收辑为《[[ 王龙溪先生全集 ]]》22卷。 == 人物思想 == '''背景''' 明哲学家。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师事[[王守仁]]。嘉靖五年中会试后,不求仕进,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王守仁指导后学。王畿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唐顺之]]是王畿的弟子。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任南京[[职方主事]],后升任南京武选郎中。不久因其学术思想为当时首辅[[夏言]]所不容而被黜。此后他往来各地讲学,在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等地均有讲舍,历时40余年,潜心传播[[王学]],为王学主要传人之一。但由于他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致使他在传播王守仁良知说过程中,渐失其本旨而流入于禅。他在讲学时,亦往往“杂以禅机,亦不自讳也”。王畿后来被归之为“[[良知现成派]]”。 '''思想''' 他认为,“良知”原是当下现成,先天自足的本体,它不须学习思虑,亦无须修正损益,便自然可以得到。他说:“良知一点虚明,便是作圣之机,时时保任此一点虚明,不为旦书梏亡,便是致知。”(《王龙溪语录·龙华会记 )他认为“[[致良知]]”是未悟者的事,对于已悟者来说,根本不须致良知 由此,他在治学与修养方法上,主张一任自然,反对戒慎恐惧,认为“君子之学,贵于自然”(《心泉说》)。“大学当以自然为宗,警惕者自然之用。戒谨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有所恐惧便不得其正”(《答季彭山龙镜书》)。王畿认为警惕、慎独、恐惧等不仅无益于学问与修养,反而会妨碍真性流行,其结果“不惟辜负自然,亦辜负乾坤”(同上)。他还从这种“贵于自然”的自然主义进一步走向了“随其所为”的放任主义,主张保持人心活泼之体,反对任何约束。他说:“人心虚明,湛然其体,原是活泼,岂容执得定。惟随时练习,变动周流,或顺或逆,或纵或横、随其所为,还他活泼之体,不为诸境所碍,斯谓之存。”(《华阳会语》)由于坚持这种“资于自然”的自然主义与“随其所为”的放任主义,与当时的官方思想——[[程朱理学]]相冲突,因而王畿思想为当时所不容,遭到了世人及官方的非议。他还用禅宗思想去理解[[王守仁]]的良知说,把良知说建立在虚无空幻的基础上,认为“心”是虚静的本体:“静者,心之本体。”(《答关中淮》)“人心要虚,惟虚集道,常使胸中豁豁,无些子积滞,方是学。”(《水西会语》)他进而认为,“良知”本体不仅虚静,而且还是无动无静、空幻不真的,“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如空中鸟迹,水中月影,若有若无,若沉若浮”(《留都会记》)。从这种以虚无空幻为本的良知说出发,王畿不赞成“王门[[四句教]]”,认为那“纯系权法,未可执定”(《王龙溪先生全集·天泉证道纪》)。针对[[王守仁]]的四句教,他提出了“四无”说,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同上)。为此他认为在心意知物四者中,“心”是根本,因此主张学问要在心体上立根,并认为这是先天之学;而诚意功夫在动意后用功,则是后天之学。要在心体上立根,就必须“以无念为宗”(《趋庭漫语付应斌》),即要使自己处于“无念”的状态中;若一落功夫,便会妨碍对心之本体的体悟,从而与禅宗慧能的“以无念为宗”的思想如出一辙。对此,王畿不仅毫不讳言,而且认为儒学与佛学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即儒超过了佛;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吾儒之学与[[禅学]]、[[俗学]],只在过与不及之间。”(《自讼》)对此,[[黄宗羲]]批评说:王畿所谓“一着功夫,则未免有碍虚无之体”是近于禅;“茫无把柄,以心息相依为权法”是近于老,致使王守仁之学渐失其传(《明儒学案》卷十二)。此外,王畿还强调知识与良知的区别,认为如果变“知识”为“良知”,则“知识”是“良知”的作用;如认“知识”为“良知”,则“知识”有害于“良知”。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著有《[[龙溪全集]]》二十卷。 == 人物评价 == [[赵锦]]:英迈天启,颖悟绝伦。 <ref>[[:s:龙溪王先生墓志铭|赵锦《龙溪王先生墓志铭》]]</ref> [[许孚远]]:姚江之派复分为三,吉州([[邹守益]])仅守其传,淮南([[王艮]])亢而高之,山阴(王畿)圆而通之。 <ref>[[:s:昭代纪略|朱怀吴《昭代纪略》卷五]]</ref> [[刘宗周]]:象山([[陆九渊]])不差,差于慈湖([[杨简]]);阳明([[王守仁]])不差,差于龙溪(王畿)。 <ref>[[:s:《刘宗周全集》第2册]]</ref> [[黄宗羲]]:①龙溪竟入于禅。②先生疏河导源,于文成之学,固多所发明也。③先生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 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④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王艮)、龙溪而风行天下。 <ref>[[:s:《黄宗羲全集》第7册]]</ref> [[周汝登]]:①文成之徒悟领者多,而最称入室则惟先生。②不宗文成则已,宗文成则比绎先生(王畿)之语言。故先生之集与《文成全书》相羽翼,是为吾道之正鹄,俟百世而不惑者也。 <ref>[[:s:刻王龙溪先生集序|周汝登《刻王龙溪先生集序》]]</ref> 渡边秀方:①龙溪自师殁后,和绪山([[钱德洪]])一块儿同为‘王学’中心,‘王学’发展的功绩上,他称第一人。②况思想之高,博学之功,他还远出慈湖(杨简)上呢,无论如何,他当是‘王门’第一功臣。 <ref>[[:s:中国哲学史概论|渡边秀方著、刘侃元译《中国哲学史概论》]]</ref>== 史籍记载 ==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 == 参考资料 ==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