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包疮叶

增加 3,02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包疮叶</big> ''' |-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包疮叶</big> '''

|-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包疮叶

拉丁学名:Maesa indica (Roxb.) A. DC.

别 称:大白饭果、小姑娘茶(云南),甲满(云南傣族语译音),千年树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目:报春花目

科:紫金牛科

亚 科:杜茎山亚科

属:杜茎山属

组:杜茎山组

|}
'''包疮叶'''(学名:Maesa indica),为[[紫金牛科]][[杜茎山属]]下的一个植物种。
<ref>[http://www.iplant.cn/info/%B0%FC%B4%AF%D2%B6 包疮叶], 植物智, 2020-01-18</ref>

==包疮叶形态特征==
大灌木,高1-3米,稀达5米;分枝多,外倾,无毛,幼时具深沟槽, 包疮叶以后变圆柱形,具纵条纹,有密且突起的皮孔,老时则不明显。

叶片坚纸质至近革质,卵形至广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顶端急尖,突然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长8-17 (-21) 厘米,宽5-9 (-11) 厘米,边缘具波状齿或疏细齿或粗齿,两面无毛,叶面中脉微凹,侧脉12对,微隆起,背面脉隆起,细脉不甚明显,具明显地脉状腺条纹;叶柄长1-2.5 (-4) 厘米。

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常仅于基部分枝,腋生及近顶生,长3-5厘米,几无毛或无毛;苞片三角状卵形或近披针形,无毛;花梗长1-2毫米,无毛;小苞片广卵形,紧贴花萼基部;花长约2毫米,萼片广卵形,较萼管长或近等长,具疏缘毛,无腺点;花冠白色或淡黄绿色,钟状,长约2毫米,具不明显的脉状腺条纹,裂片与花冠管等长或略长,广卵形,顶端圆形,边缘微波状;雄蕊在雄花中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内藏;花丝较花药略长或近等长;花药圆形,无腺点;雌蕊不超过雄蕊,柱头微裂。果卵圆形或近球形,直径约3毫米,具纵行肋纹;宿存萼包果顶部。

花期4-5月,果期9-11月或4-7月。

==包疮叶生长环境==
海拔500-2000米的山间疏、密林下,山坡、沟底荫湿处,有时亦见于阳处。
==包疮叶分布范围==
产[[云南]](南部),[[印度]],[[越南]]亦有。
==包疮叶主要价值==
全株可入药,性凉,味苦,清热解毒,用于治疗急性黄胆型肝炎(配伍);叶捣碎敷疮,在印度用作毒鱼;有的记载果可食。
==包疮叶本种提示==
本种叶形变化较大,与金珠柳 (M. montana A. DC.) 十分相近,但本种小枝幼时具深沟槽,密被皮孔,无毛,叶背具密且明显的脉状腺条纹,花序几无毛或无毛,而分布亦偏南及西南;二者若在同一个地区出现时,本种则常生于海拔较低的地方。C. Mez 和 J. Pitard在其检索表中,把本种的花序、小枝均作有毛对待,是错误的。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136,5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