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邢窑遗址
,無編輯摘要
邢窑是中国[[白瓷]]发源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1950年代初起,[[陶瓷]]考古界和史学界[[专家]]先后到河北省内丘县实地寻找邢窑遗址,但一直未能发现。
1980年初,临城县二轻局成立“邢瓷恢复研制小组”。不到半年,该小组在临城县境内共查出祁村、岗头、西双井等邢瓷窑址18处。1981年春,发掘临城县祁村唐代邢窑遗址,在1.5米厚的黄土下发现60公分厚的瓷片堆积层 <ref>[http://roll.sohu.com/20141220/n407128766.shtml 中国千年历史邢窑白瓷重放异彩],搜狐,2014-12-20</ref> 。1981年4月25日到27日,邢台地区科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临城县召开由中央、[[河北省]]、邢台地区、临城县考古工作者及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与会专家考察了瓷窑遗址,鉴定了出土器物,随后一致认为临城县发现的瓷窑遗址应为“唐代邢窑”或说“邢窑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窑的正统或亲支近派”。同年5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播发《临城探寻到新的唐代瓷器窑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就是著名的唐代邢瓷》、《“邢窑之谜”的解开》等报道,公布了这一考古发现。
1984年夏到1985年夏,内丘县发现邢窑遗址20多处。1987年至1990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进入内丘县、临城县工作,逐一核实已发现的窑址,确定邢窑窑址21处。到2011年,确认邢窑遗址26处。2003年5月至8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内丘县步行街建设工地的邢窑遗址开展抢救性发掘,发现部分唐代细白瓷盒、[[碗]]、罐类器物底部或盖上刻“盈”、“官”、“翰林”字款,这为各地出土的相应款识的白瓷找到了窑口。特别是此次出土的十多件“官”字款器物,改变了古陶瓷学界向来认为“官”字款是定窑特有款识的观点。
1996年11月20日,内丘县、临城县境内的“邢窑遗址”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为隋至五代。
2013年4月9日,“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北内丘邢窑遗址入选 <ref>[http://wenwu.hebei.gov.cn/staticPath/site001_html/%E8%80%83%E5%8F%A4%E5%8F%91%E7%8E%B0/20130411/852.html 燕赵都市报:河北内丘邢窑遗址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北省文物局,2013-04-11</ref> 。内丘邢窑遗址于内丘县城城区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遗迹有北朝至清代的窑炉、墓葬、井、灰坑、灰沟等,出土瓷器及窑具残片数超20万片,完整及可复原器物超2000件,器形包括碗、[[盘]]、[[钵]]、[[杯]]、[[瓶]]、[[罐]]、壶、[[盆]]、[[炉]]、瓷塑、俑、模子等及窑柱、匣钵、支钉等窑具,还出土有陶罐、陶盆、陶缸、陶瓮、陶瓦当及瓦当模子等[[陶器]]。重要发现表现为窑炉组合形式完整,[[北朝]]的灰坑、遗迹丰富,还发现了[[隋三彩]]。遗物中发了“高”、“上”两种刻款器物残片,可能对解释已知的“官”、“盈”、“翰林”、“昌”等款的字义和器物用途有帮助。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