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梅艷芳

增加 7,901 位元組, 5 年前
內容擴充
[https://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151211001509-260404<img src="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5-12-11/656/20151211001532.jpg" width="250px" /><br> 圖片來源網站]
 
{{藝人
| 姓名 = 梅艷芳<br>Anita Mui
| 類型 = 女藝人
| 圖片 = <img src="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5-12-11/656/20151211001532.jpg" width="300" ><br>女藝人<br>[https://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151211001509-260404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 羅馬拼音 = Mui Yim Fong
| 英文名 = Anita Mui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03|12|30|1963|10|10}}
| 逝世地點 = [[香港]] [[跑馬地]][[養和醫院]]
| 教育程度 = 中一(輟學)
| 母校 = 九龍婦女福利會李炳紀念學校
| 父母 = 母:[[覃美金]]
| 親屬 = 大哥:梅啟明<br />二哥:梅德明<br />三姐:[[梅愛芳]]
| 國籍 = [[中國]] ( [[香港]] )
| 職業 = 歌手、演員
| 語言 = 粵語、國語、日語、英語
| 音樂類型 = [[粵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華語流行音樂|華語流行]]
| 演奏樂器 = 人聲、爵士鼓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活躍年代 = 1982年至2003年
| 出道作 = 《心債》(1982年)
| 代表作 = 《赤的疑惑》<br/>《交出我的心》<br/>《飛躍舞台》<br/>《緣份》<br/>《似水流年》<br/>《夢伴》<br/>《壞女孩》<br/>《IQ博士》<br/>《邁向新一天》<br/>《孤身走我路》<br/>《將冰山劈開》<br/>《妖女》<br/>《蔓珠莎華》<br/>《愛將》<br/>《冰山大火》<br/>《烈焰紅唇》<br/>《胭脂扣》<br/>《Stand by me》<br/>《夕陽之歌》<br/>《心仍是冷》<br/>《笑看風雲變》<br/>《女人心》<br/>《似是故人來》<br/>《親密愛人》<br/>《情歸何處》<br/>《抱緊眼前人》<br/>《女人花》 <br/>《芳華絕代》<br />《相愛很難》
| 唱片公司 = [[華星唱片]](1982年至2000年)<br />Mui Music(2001年至2003年)(製作) / 大國文化(代理) / 正東唱片(發行)
| awards = {{awards|name='''[[十大勁歌金曲]]'''|award=最受歡迎女歌手 |year=1985年至89年}}
{{awards|name='''[[叱咤樂壇流行榜]]'''|award=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銀獎 |year=1989年、1991年}}
|goldenhorseawards = {{awards|name='''[[金馬獎]]'''|award=最佳女主角 |year=1987年 |title=《[[胭脂扣]]》}}
|hongkongfilmawards = {{awards|name='''[[香港電影金像獎]]'''|award=最佳女主角 |year=1989年 |title=《胭脂扣》}} {{awards|name='''香港電影金像獎'''|award=最佳女配角 |year=1984年 |title=《[[緣份 (電影)|緣份]]》 |year2=1998年 |title2=《[[半生緣]]》 }}
{{awards|name='''[[香港電影金像獎]]'''|award=[[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原創電影歌曲]]|year=1989年 |title=胭脂扣-《胭脂扣》|year2=1992年|title2=似是故人來-《雙鐲》|year3=1994年|title3=女人心-《東方三俠》}}
| goldenbauhiniaawards = {{awards|name='''[[香港電影金紫荊獎]]'''|award=最佳女配角 |year=1998年 |title=《半生緣》}}
{{awards|name='''[[亞太影展]]'''|award=最佳女主角 |year=1989年 |title=《胭脂扣》}}
{{awards|name='''[[華語電影傳媒大獎]]'''|award=最佳女主角 |year=2002年 |title=《[[男人四十]]》}}
{{awards|name='''[[中國長春電影節]]'''|award=最佳女主角 |year=2002年 |title=《男人四十》}}
{{awards|name='''華語電影傳媒大獎'''|award=百大演員獎 |year=2005年}}
|死因 = [[子宮頸癌]](家族遗传)
|墓地 = [[離島區|離島]][[大嶼山]][[昂坪]]海會塔<ref>[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231/19432681 化名珠女骨灰放海會塔 阿梅逝世12年 龕位首曝光]</ref>
|IMDb = 0611315
}}
梅艷芳在這21年的舞台生涯裡,創造了無數奇蹟,無數經典。她喜歡在舞台上製造些別出心裁的東西,從形象的大膽到舞台設計的精湛,每次都會讓人有新鮮的感受,梅艷芳就是這麼一個人,別人做不到的,她一定要做到。梅艷芳一生推出過30多張唱片以及演出約40部電影,獲獎無數,香港人暱稱她'''阿Mui'''(「梅」[[教育學院拼音方案|粵音]]:{{IPA|mui1}})或'''梅姐'''([[教育學院拼音方案|粵音]]:{{IPA|mui1}} {{IPA|dzɛ4}}),是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歌曲]]輝煌極盛期的標誌性人物,與[[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合稱為“三王一-{后}-”,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超級巨星之一。梅艷芳是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榮譽的香港歌手,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職位的女性。音樂上,她突破傳統、大膽創新、風格多變、引領潮流。她二十九歲獲得唯一十大中文金曲-[[鑽石偶像大獎]]和[[勁歌金曲榮譽大獎]],三十一歲獲得[[十大金彩虹演藝紅人獎]],三十五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三十八歲獲得香港[[勁歌金曲致敬大獎]],四十歲獲得[[中國金唱片獎]](國家級音樂獎)的藝術成就榮譽,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電影上,她先後獲得大中華兩岸三地的影后榮譽,在二十年香港電影累計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去世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授“[[演繹光輝永恆大獎]]”,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 生平 ===== 童年 ===梅艷芳出身寒微,父親早逝,母親覃美金(1921-)曾是一名中醫,後創辦「錦霞歌舞劇團」,育有四名子女,大哥梅啟明(1952-),二哥梅德明(1953-2015),三姐[[梅愛芳]](1959-2000),梅艷芳排行最小。梅艷芳四歲半時已與胞姊[[梅愛芳]]<ref>[http://www.youtube.com/watch?v=MqjtqgzT7ww 風的季節 - 梅艷芳 梅愛芳]</ref>分別以「依娜」和「依依」的藝名出來跑江湖,梅愛芳是依娜、梅艷芳是依依。兩姊妹為賺錢養家喪失了寶貴的童年,少年時出入最多的地方並非學校,而是大小歌舞廳,酒廊,街頭,香港[[荔園]]的表演場唱歌演出。梅艷芳小學時就讀於九龍婦女福利會李炳紀念學校,讀至小四時轉校。當時的香港這種以賣唱的職業很受人看不起,而遭到同學們的冷眼和嘲笑,說她是個“歌女”,是個沒出息的孩子,最後不得不唸書至中一退學。梅艷芳未曾正式拜師學藝,儘管如此,少時四處登台,打下紮實的演藝功底和極強的舞台天賦:剛剛上小學的她就能演唱幾百首歌曲。個子很小,聲音卻很大以至於後排的人聽到她。小小年紀就奔波於舞台之間,讓她的舞台經驗豐富,卻鮮有家庭的溫暖。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她坦言希望多讀書,不用一顆小小心靈便擔憂挨餓。梅艷芳少年時期歷經坎坷,姐妹兩人表演常遭白眼和欺侮,時常忍凍挨餓。{{multiple image| align = left| direction = vertical| width = 180| image1=| image2=| caption2=童年時候的梅艷芳已經習慣登台演出}} ===出道 = ==1982年,18歲的梅艷芳參加[[無綫電視]]與[[華星唱片]]主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比賽脫穎而出,以其圓潤沉厚磁性的嗓音和沈穩大氣的台風獻唱[[徐小鳳]]名曲〈風的季節〉給評審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曲家黃霑給了滿分100分,顧嘉輝則以藝術無滿分為由硬扣一分,摘下新秀冠軍,正式踏上星途。媒體報導“分數勝亞軍幾條街”。由於梅艷芳是女低音,類似[[徐小鳳]],曾被冠以「小徐小鳳」的稱號。 同年,華星唱片跟梅艷芳錄製第一首歌曲〈心債〉及其首張唱片《[[心債]]》。阿梅第一首唱得街知巷聞的歌曲,是卡通片《[[IQ博士]]》的主題曲。1983年,她憑〈交出我的心〉的[[日文]]版參加[[東京]]音樂節,奪下榮獲“亞洲特別獎”及“東京電視獎”兩項殊榮,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新星。。同年,第2張個人唱片《[[赤色梅艷芳]]》推出,旋即創下5張白金唱片的銷量,而且入選年度十大金曲,一炮而紅。 === 事業顛峰期 ===[[File:Anita Classic Moment Live 2003 outfit,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Hong Kong).jpg|thumb|250px|[[劉培基]]為梅艷芳於「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2003」設計的開場服飾。服飾鑲上大量手工精細的金綫彩石。(攝於[[香港文化博物館]]「他Fashion傳奇‧Eddie Lau她Image百變‧劉培基」展覽)]]1985年1月,唱片《[[梅艷芳 (專輯)|似水流年]]》推出。1986年1月7日,唱片《[[壞女孩]]》推出,內容充滿爭議,甚至一度被禁播,但唱片創下累計72萬張的香港銷量紀錄。同年12月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辦首次個人演唱會,連演15場,創下最年輕女歌手入主紅館、舉行個人演唱會以及擁有最多場數的紀錄。2年後,《壞女孩》的歌唱風格進一步演化,《似火探戈》和《烈焰紅唇》2張唱片問世,梅艷芳以性感形象演出,此後她再創下於紅館舉行演唱會最高場數紀錄,被喻為「梅二十八」與「梅三十」,代表她連開28場與30場演唱會,事業如日中天。 1985年至1989年,她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連續5屆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在1989年度[[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奪得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被譽為「樂壇女王」,奠定巨星地位。梅艷芳更於1988年以唯一亞洲女歌手身份受邀至韓國[[漢城奧運]]參加“奧運前奏大匯演”,與各國巨星同場表演,包括美國巨星[[珍納積迅]]。其後,梅艷芳於韓國發行唱片,韓國也是她的唱片基地之一。1990年,梅艷芳更榮登韓國最受歡迎外語女歌手5甲,跳出香港,成為亞洲天后。在舞台上,因形象百變,服飾領導香港潮流,形象前衛大膽,更是[[大中華地區]]首位在同一場演唱會換幾套衫、在專輯封面和MV都有不同造型的歌手,因此被稱為「百變天后」。 她在電影事業的表現同樣突出,演出角色十分多元化,獲獎甚豐。曾有人用“霞玉芳紅”(林青霞、張曼玉、梅艷芳和鍾楚紅)來形容80年代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最具代表的女演員。1984年她憑《緣份》一片獲得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1987年憑主演的《[[胭脂扣]]》同時獲得[[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殊榮;2002年憑《[[男人四十]]》獲得[[長春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獎。她是第一位能在同一年奪得-{「歌后」/「天后」}-及-{「影后」}-的香港女藝人。除了《胭脂扣》外,她也分別在1991年以《何日君再來》、2001年以《慌心假期》及2002年以《男人四十》提名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92年以《何日君再來》、1993年以《[[審死官 (1992年電影)|審死官]]》、1995年以《[[紅番區]]》及2002年以《男人四十》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 演藝事業的轉捩點 ===[[File:HK_Bridges_Street_TWGH_Anita_Mui_Day_Care_Centre.JPG|250px|right|thumb|位於上環[[必列者士街]]37號的[[東華三院]]梅艷芳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是梅艷芳捐款100萬港元資助籌建,於1995年3月啟用。]]1990年,梅艷芳舉辦30場「百變梅艷芳夏日耀光華演唱會」後宣佈不再領取任何音樂方面的獎項(其後所獲均為音樂致敬榮譽),發展重心轉移至影壇及慈善事業。一年後舉行30場「梅艷芳告別舞台演唱會」宣布退出樂壇,消息哄動整個華人社會。“告別舞台演唱會”,場場爆滿,她與歌迷在這次演唱會中都顯得難捨難離,場面非常感人。[[譚耀文]]在2013年《懷念梅艷芳演唱會》時透露:梅艷芳當時的體能相當驚人,因為每場演唱會都有30分鐘不停的唱跳環節。譚耀文、[[許志安]]、[[草蜢 (組合)|草蜢]]都有參與該表演,但當唱跳環節完了到後台吸氧氣時,她已經換好衣服,然後回台上繼續表演。 1994年最終敵不過熱情的歌迷,梅艷芳於1994年舉行“感激歌迷演唱會”復出歌壇,並推出大碟《[[是這樣的]]》,當中〈情歸何處〉和翻唱自[[梁朝偉]]的〈朦朧夜雨裡〉等歌曲傳頌一時;同年舉行15場復出個唱。梅艷芳同年亦於澳門開了三場演唱會,最貴的票價是5萬元,至今仍然是一項未有香港歌手破到的紀錄。雖然如此,她仍比以前低調了許多,謝絕了一切不必要的應酬。對於音樂和舞台表演她更加重視質量,繼續尋求突破,並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慈善和栽培新人方面,對社會公益作出很大貢獻。自90年代中期起,梅艷芳逐漸轉戰台灣及海外市場,推出了多張高質量國語專輯。1996年,闊別五年的她重新執任新秀歌唱比賽評審,更因此正式認識該屆冠軍與多年粉絲[[何韻詩]](後來更成為她唯一的女徒弟)。 1998年度[[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大獎——[[金針獎]]」,成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獎者。1999年2月15日受邀参加[[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并演唱歌曲〈床前明月光〉。1999-2000年,她跟[[黃耀明]]、[[王雙駿]]、[[蔡一智]]等新派音樂人合作,製作出《Larger Than Life》和《I'm so happy》兩張備受樂迷好評的唱片,當中跟[[陳奕迅]]合唱的〈同聲一哭〉頗受歡迎。 2002年是她入行20週年,紀念專輯《With》邀得[[張國榮]]、[[譚詠麟]]、[[張學友]]、[[劉德華]]、[[王菲]]、[[鄭秀文]]、[[陳慧琳]]、[[林憶蓮]]、黃耀明、許志安及[[蘇永康]]11位著名歌手合唱,堪稱一時佳話。同年梅艷芳在紅館舉行十場《 極 夢 幻 演 唱 會 》,她今次更獲得[[Christian Dior]]提供價值達五百萬元的舞台服裝,這些時裝均來自法國巴黎最新時裝展,更是首度在亞洲登場,由於贊助商認為阿梅是一位蜚聲國際具巨星風采的明星,她的成功是一個傳奇,故更由Dior在巴黎的掌舵人[[John Galliano]]為阿梅精心設計此一系列服飾,在演唱會上阿梅還是史上首位同時穿上兩件獨一無二[[Christian Dior Couture]]服飾演出的歌手。 除了香港之外,她在中國大陸、台灣以至亞洲各地都有廣泛的樂迷。國語金曲有〈親密愛人〉、〈放開你的頭腦〉、〈女人花〉及〈床前明月光〉等。 九十年代初梅參演的電影《東方三俠》、《[[審死官 (1992年電影)|審死官]]》和《[[逃學威龍3之龍過雞年]]》都是賣座之作;1998年她更憑《[[半生緣 (電影)|半生緣]]》再次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電影《審死官》是梅艷芳的喜劇代表作,她與“無厘頭”搞笑之王周星馳搭戲,表演絲毫不顯遜色,其中經典對白和拿捏得當的動作神情更成為電影亮點。此外,梅艷芳與周星馳的另一部喜劇片《逃學威龍III》以及同成龍的兩部喜劇動作片《奇蹟》和《醉拳II》均屬電影佳作,梅艷芳在其中大展自己的搞笑天分,為電影增色不少。2001年電影《鐘無艷》是梅艷芳最後一部喜劇,她在片中破天荒反串男角,將昏庸好色的齊宣王演得活靈活現,並憑此片獲得《明報周刊》演藝動力大獎的最突出女演員獎。 她在樂壇廣收徒弟,包括[[草蜢 (組合)|草蜢]]、[[許志安]]、[[何韻詩]]、[[譚耀文]]和[[彭敬慈 (藝人)|彭敬慈]],而[[蘇永康]]、[[梁漢文]]和[[陳奕迅]]等後輩亦曾受到她的提攜,[[李蕙敏]]在2001年更獲賞識而成為其唱片公司Mui Music的旗下藝人。 梅艷芳敢於為香港演藝界爭取權益,2001年當選為[[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也是首位女性會長;一年後的「[[劉嘉玲]]裸照風波」中,她以「天地不容」為號發起遊行和聲討大會,呼籲群眾抵制《[[東週刊]]》。她一生為公益出力,曾擔任香港樂施會的「樂施大使」,1993年成立的「梅艷芳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至今仍在造福社會。 == 參考 來源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