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缘缘堂随笔

增加 8,99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File:O1CN01zcHLCQ1Ms0HEeyvUM !!0-item pic.jpg|缩略图|右|[http://www.62a.net/tbimg/img04/bao/uploaded/i4/2395271489/O1CN01zcHLCQ1Ms0HEeyvUM_!!0-item_pic.jpg…”

[[File:O1CN01zcHLCQ1Ms0HEeyvUM !!0-item pic.jpg|缩略图|右|[http://www.62a.net/tbimg/img04/bao/uploaded/i4/2395271489/O1CN01zcHLCQ1Ms0HEeyvUM_!!0-item_pic.jpg 原图链接][http://www.62a.net/s.php?id=596177726494 图片来源于62床网]]]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崇德(今属桐乡)人。

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内容简介=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1927年,丰子恺皈依弘一法师,在江湾永义里的寓所举行了仪式。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

尊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

当即请弘一法师给写"缘缘堂"横额。后丰子恺几经迁移,于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缘缘堂"。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和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乡土漫画家和散文家,1898年诞生在浙江桐乡县的石门湾,并在那里生活了十七个春秋,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尚习俗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书中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漫画,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再辅以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乡情的摄影图片,让酷爱水乡文学的朋友读之心弦拨动,倍感亲切。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一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富有诗意;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随李叔同学绘画。1921年赴日学画,次年回上海教书。1927年出版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1929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0年至1937年专事作画著书。抗战爆发后先后任教于宜山浙江大学和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丰子恺动画》、《又生画集》、《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

本书语言优美,个性独特,值得一阅。

=目录=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图书名''' || '''图书名''' || '''图书名''' || '''图书名'''
|-
|忆儿时
|私塾生活
|寄宿舍生活的回忆
|我的母亲
|-
|学画回忆
|怀李叔同先生
|我与弘一法师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
|华瞻的日记
|给我的孩子们
|儿戏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
|渐
|春
|云霓
|秋
|-
|初冬浴日漫感
|生机
|随感十五则
|穷小孩的跷跷板
|-
|肉腿
|剪网
|渐
|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
|-
|自然
|颜面
|儿女
|闲居
|-
|天的文学
|东京某晚的事
|楼板
|姓
|-
|十三忆儿时
|阿难
|晨梦
|艺术三昧
|-
|缘
|大帐簿
|
|
|-
|}

=部分章节=
你本来是灵的存在。中华民国十五年,我同弘一法师住在江湾永义里的租房子里,有一天我在小方纸上写许多我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拿起来的都是"缘"字,就给你命名曰"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你写一横额,付九华堂装裱,挂在江湾的租房里。这是你的灵的存在的开始。后来我迁居嘉兴,又迁居上海,你都跟着我走,犹似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

到了中华民国廿二年春,我方才给你赋形,在我的故乡石门湾的梅纱弄里,我的老屋的后面,建造高楼三楹,于是你就堕地。弘一法师所写的横额太小,我另请马一浮先生为你题名。马先生给你写三个大字,并在后面题一首偈:

画师观此悟无生,架屋安名聊寄耳。

一色一香尽中道,即此××非动止。

不妨彩笔绘虚空,妙用皆从如幻起。

第一句把我给你的无意的命名加了很有意义的解释,我很欢喜,就给你装饰:我办一块数十年陈旧的银杏板,请雕工把字镌上,制成一匾。堂成的一天,我在这匾上挂个彩球,把它高高地悬在你的中央。这时想你一定比我更加欢喜。后来我又请弘一法师把《大智度论·十喻赞》写成一堂大屏,托杭州翰墨林装裱了,挂在你的两旁。匾额下面,挂着吴昌硕绘的老梅中堂。中堂旁边,又是弘一法师写的一副大对联,文为《华严经》句:"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大对联的旁面又挂上我自己写的小对联,用杜诗句:"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中央间内,就用以上这几种壁饰,此外毫无别的流俗的琐碎的挂物,堂堂庄严,落落大方,与你的性格很是调和。东面间里,挂的都是沈之培的墨迹,和几幅古画。

西面一间是我的南书房,四壁图书之外,风琴上又挂着弘一法师的长对,文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最近对面又挂着我自己写的小对,用王荆公之妹长安县君的诗句:"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因为我家不装电灯,(因为电灯十一时即熄,且无火表)用火油灯。我的亲戚老友常到我家闲谈平生,清茶之外,佐以小酌,直至上灯不散。油灯的暗淡和平的光度与你的建筑的亲和力,笼罩了座中人的感情,使他们十分安心,谈话娓娓不倦。故我认为油灯是与你全体很调和的。总之,我给你赋形,非常注意你全体的调和,因为你处在石门湾这个古风的小市镇中,所以我不给你穿洋装,而给你穿最合理的中国装,使你与环境调和。因为你不穿洋装,所以我不给你配置摩登家具,而亲绘图样,请木工特制最合理的中国式家具,使你内外完全调和。记得有一次,上海的友人要买一个木雕的捧茶盘的黑人送我,叫我放在室中的沙发椅子旁边。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觉得这家具与你的全身很不调和,与你的精神更相反对。你的全身简单朴素,坚固合理;这东西却怪异而轻巧。你的精神和平幸福,这东西以黑奴为俑,残忍而非人道。凡类于这东西的东西,皆不容于缘缘堂中。故你是灵肉完全调和的一件艺术品!我同你相处虽然只有五年,这五年的生活,真足够使我回想:

春天,两株重瓣桃戴了满头的花,在你的门前站岗。门内朱栏映着粉墙,蔷薇衬着绿叶。院中的秋千亭亭地站着,檐下的铁马丁东地唱着。堂前有呢喃的燕语,窗中传出弄剪刀的声音。这一片和平幸福的光景,使我永远不忘。

夏天,红了的樱桃与绿了的芭蕉在堂前作成强烈的对比,向人暗示"无常"的至理。葡萄棚上的新叶把室中的人物映成青色,添上了一层画意。垂帘外时见参差的人影,秋千架上常有和乐的笑语。门前刚才挑过一担"新市水蜜桃",又挑来了一担"桐乡醉李"。堂前喊一声"开西瓜了!"霎时间楼上楼下走出来许多兄弟姊妹。傍晚来一个客人,芭蕉荫下立刻摆起小酌的座位。这一种欢喜畅快的生活,使我永远不忘。

秋天,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重叠的绿幕。葡萄棚下的梯子上不断地有孩子们爬上爬下。窗前的几上不断地供着一盆本产的葡萄。夜间明月照着高楼,楼下的水门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虫齐声合奏,在枕上听来浑似管弦乐合奏。这一种安闲舒适的情况,使我永远不忘。

冬天,南向的高楼中一天到晚晒着太阳。温暖的炭炉里不断地煎着茶汤。我们全家一桌人坐在太阳里吃冬舂米饭,吃到后来都要出汗解衣裳。廊下堆着许多晒干的芋头,屋角里摆着两三缸新米酒,菜橱里还有自制的臭豆腐干和霉千张。星期六的晚上,孩子们陪着我写作到夜深,常在火炉里煨些年糕,洋灶上煮些鸡蛋来充冬夜的饥肠。这一种温暖安逸的趣味,使我永远不忘。

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谁知你的年龄还不满六岁,忽被暴敌所摧残,使我流离失所,从此不得与你再见!
5,7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