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愛利克·埃里克森

增加 1,254 位元組, 6 年前
內容擴充
'''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在1902年出生於德國,父母是丹麥人但生父在埃里克森出生之前就放棄了家庭,三年後,他的媽媽就嫁給了一名兒科醫生,西塞多‧洪柏格。<ref>[http://www.teacher.aedocenter.com/mywebB/OldBook/G-03-01.htm 埃里克森:(青少年之認同性)]</ref>埃里克森小時候從親戚和鄰居口中發現原來繼父並不是親生父親,對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基於埃里克森是養子的身份,所以跟繼父並不親近,不但會感到孤獨,也對自己的身份產生疑惑。另外,因為埃里克森擁有藍眼、金髮等典型的北歐人外型,而父母是黑髮猶太人,當他從丹麥移居到德國時,埃里克森就常被同學排斥。這些經歷令埃里克森常常思考「我是誰?」和「我屬於何處?」等問題。<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3153 《青年路德》導讀:淺談心理學巨匠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ref>
 
[[File:Erik Erikson 3.jpg|有框|居中|[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TNyxI-cC-omtKz9b_WPVsYKAY4utyAwzVPL6ZiudFEajy0-M4lhg 原圖鏈接][http://ziolkopa.tripod.com/id1.html 來自ziolkopa.tripod.com圖片]]]
從高中畢業以後,埃里克森就花了6-7年的時間到處流浪,一度違背繼父希望他成為一名醫生的願望決定追求藝術。<ref>[http://www.teacher.aedocenter.com/mywebB/OldBook/G-03-01.htm 埃里克森:(青少年之認同性)]</ref>但是他很快就發現自己並沒有藝術的天份,故此放棄了藝術之路。破碎了夢想讓埃里克森變得非常脆弱、混亂。在他處於自我認定危機的時候,一位好友介紹他到佛洛伊德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創辦的學校,維也納海茲(Hietzing),裡當藝術老師。埃里克森就有機會跟哈特曼(Heinz Hartmann)、阿齊洪(August Aichhorn)等重量級的心理學大師學習,開始透過心理話劇和繪畫來分析兒童的內在情緒。<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3153 《青年路德》導讀:淺談心理學巨匠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ref>
因為生父之謎影響埃里克森甚深,他移民到美國以後就把自己的姓名從愛利克·漢堡格(Erik Homburger)改為「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H.」是繼父的姓氏,在自己的名字後面加上「son」意思是把自己成為自己的爸爸,開始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3153 《青年路德》導讀:淺談心理學巨匠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ref>
 
[[File:Erik Erikson 1.jpg|250px|有框|居中|[https://corticalchauvinism.files.wordpress.com/2018/06/erikson.jpg 原圖鏈接][https://corticalchauvinism.com/2018/06/25/the-effects-of-traumatic-stress-on-early-childhood-development/ 來自corticalchauvinism.com圖片]]]
在1950年,埃里克森以自己最關心的主題「自我認定」編寫了第一本書《童年與社會》(Childhood and Society),提出了他最有名的八階段理論,以回答他從小就面對的困惑。<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3153 《青年路德》導讀:淺談心理學巨匠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ref>這本書強調了社會文化因素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也詳盡地講解自我的功能,創立了「自我心理學」。<ref>[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493 埃里克森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ref> 1960年開始,埃里克森就到了哈佛大學任教,深受學生歡迎。<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3153 《青年路德》導讀:淺談心理學巨匠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ref>
 
[[File:Erik Erikson 2.jpg|有框|居中|[https://sites.google.com/site/erikeriksondl825/_/rsrc/1424636412014/home/experience-and-training/HarvardSFACjpg.jpg 原圖鏈接][https://sites.google.com/site/erikeriksondl825/home/experience-and-training 來自sites.google.com圖片]]]
==八階段理論==
==相關視頻==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OtpuBnjbo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Interview with Erik Erikson: June 1964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CBdZLCDBQ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8 Stages of Development by Erik Erikson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U18310TVw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人的一生 (心理發展版)
}}
==參考文獻==
4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