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埃及英治时期

增加 33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英国管治==
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反对西方影响的风潮越来越盛行,埃及上流人士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1881年9月,军方发动大规模游行,迫使赫迪夫陶菲格(Tewfiq)撤换了首相。1882年4月,英法派出战舰到[[亚历山大港]],以稳固陶菲格的政权,不过,此举引起了埃及民众的恐慌。陶菲格担心以艾哈迈德·阿拉比为首的军官对自己不利,离开了首都[[开罗]],到亚历山大港寻求庇护。6月,反对[[欧洲]]势力的民族主义者掌控了政权。亚历山大港爆发了暴乱,400名西方人在暴乱中丧生。英国海军因此炮轰亚历山大港,但是,阿拉比仍然不为所动。8月,英国陆军在[[苏伊士运河]]两端登陆,并在9月的Battle of Tel el-Kebir中击败了埃及陆军,政权交还陶菲格。英国最初的目标是在埃及重建稳定的[[政治制度]]和[[国际]]对埃及的影响力,以精简埃及的财政(埃及在伊斯梅尔帕夏时期就已经拖欠巨债)。因此,英国起初没有计划长期占领埃及。但是,英国驻埃总领事伊夫林·巴灵爵士(Sir Evelyn Baring,后为伯爵)认为,埃及的财政改革需时不短,应长期占领埃及。巴灵还认为,政治稳定需要金融稳定,应该开展一个长期投资计划,促进生产埃及出口商品中的中流砥柱 - 棉花。1906年,一群英国军官和一群埃及民众爆发了冲突,是为丁舍瓦伊事件(Denshawai Incident)。事件动摇了英国殖民地政府的管治地位。1922年,英国管治在名义上结束,埃及获得独立地位 <ref>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9-02/25/content_17330748.htm 1922年2月28日 英国宣布结束埃及“保护国地位”],中国网,2009-02-25</ref> ,不过,英国的军事压力,一直到1936年才终于解除。
===社会、经济影响===
1921年12月,开罗英国当局宣布当地处于戒严状态,并再次拘捕扎格卢勒,局势再度失控。次年2月28日,英国政府在驻埃及高级专员(British High Commissioner in Egypt)艾伦比勋爵(Lord Allenby)的建议下,单方面宣布埃及独立,取消保护国,建立独立的埃及王国。阿卜杜勒·帕夏(Sarwat Pasha)成为王国的第一任总理。不过,英国对埃及的内政外交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保留了苏伊士运河、[[苏丹]]的控制权。
1936年,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Fuad I)驾崩,其子法鲁克以十六岁之龄继位 <ref>[https://www.sohu.com/a/243540740_677200 这个国王贪吃好色、残暴疯狂,怪异癖好让人难以理解,死因真奇葩] ,搜狐, 2018-7-26</ref>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后,感觉受到威胁法鲁克和[[意大利]]签署了条约,要求英国驻军在1949年之前撤出埃及(除了苏伊士运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成为了盟军部队在整个地区的基地。1947年,英军撤往苏伊士运河,但是,民族主义者的反英情绪仍未消散。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