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邓愈

增加 15,587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鄧愈 | 原名 = 邓友德 | 圖片名稱= 鄧愈.jpg | 圖片大小 = 200px | 圖片說明 = 鄧愈像,取自清代上官周…”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鄧愈
| 原名 = 邓友德
| 圖片名稱= 鄧愈.jpg
| 圖片大小 = 200px
| 圖片說明 = 鄧愈像,取自清代上官周《晚笑堂画传》
| 最高職務 = 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
| 屆數 =
| 國家 = 大明
| 前任 =
| 繼任 =
| 爵位 = 卫国公<br />追赠宁河王
| 籍貫 =
| 族裔 = 汉族
| 法號 =
| 字號 = 伯顏
| 諡號 = 武顺
| 出生日期 = 至元三年(1337年)二月十五日
| 出生地點 =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淮安路]][[虹縣]]龍宿-{里}-
| 逝世日期 =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九日
| 逝世地點 = [[中书省]][[凤阳府]][[寿春县]]
| 墓葬 = [[邓愈墓]]
| 配偶 =
| 親屬 = [[邓镇]](子)<br />[[邓铭]](子)
| 出身 =
| 經歷 =
| 著作 =
}}
'''鄧愈'''({{bd|1337年||1378年|}}),原名'''友德''',字'''伯顏'''。明朝开国名将,[[淮安路]][[虹縣]]龍宿-{里}-(今[[安徽]][[泗縣]]大路口乡)人,封卫国公,宁河王。

邓愈早年投奔[[朱元璋]],賜名'''愈''',任管军总管,随朱元璋渡[[长江]],克[[太平路 (安徽)|太平]]、[[金陵]],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历官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谕德。[[洪武]]三年(1370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招降[[乌斯藏]]诸部。洪武十年,病逝于[[寿春]],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 生平 ==
=== 早年经历 ===
邓愈幼時聰敏好學,其父[[鄧順興]],與元軍作戰时[[阵亡]],其兄[[邓友隆]]接掌兵權,不久病故。鄧愈代父兄職率兵與元作戰,驍勇異常,[[泗州]]、[[灵璧]]、[[盱眙]]等地居民多附之。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期间,朱元璋为他改名「邓愈」。跟随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路|太平]],击败并擒获[[陈野先]],平定[[溧阳]]、[[溧水]],次年破[[集慶]]、[[鎮江]],升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在城下击败长枪帅[[谢国玺]],俘其总管[[武世荣]],俘虏士卒千人<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邓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父顺兴,据临濠,与元兵战死,兄友隆代之,复病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服其勇。太祖起滁阳,愈自盱眙来归,授管军总管。从渡江。克太平,破擒陈野先,略定溧阳、溧水,下集庆,取镇江,皆有功。进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破长枪帅谢国玺于城下,俘其总管武世荣,获甲士千人。”</ref>。

至正十七年(1357年),擢樞密院院判,同年七月,为征南将军,邓愈移军镇守[[宣州]],率领其军攻取[[绩溪]],又与[[胡大海]]一起攻克徽州,升为行枢密院判官,驻守徽州<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移镇宣州,以其兵取绩溪,与胡大海克徽州,迁行枢密院判官守之。”</ref>。“[[苗帅]]”[[杨完者]]率十万大军前来进攻,徽州防守薄弱,邓愈激励将士,与胡大海合力进攻,将杨完者军击退。进而攻取[[休宁]]、[[婺源]],俘获士卒三千,又攻下高河垒。邓愈与[[李文忠]]、[[胡大海]]进攻[[建德]],途经[[遂安]],击败长枪帅[[余子贞]],向北追击至[[淳安]],又败其援兵,于是攻克建德。杨完者率军来攻,邓愈击败并擒获其将[[李副枢]],降服溪洞三万军队。一月过后,在[[乌龙镇]]再败杨完者。邓愈又升为佥行枢密院事<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苗帅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守御单弱,愈激励将士,与大海合击,破走之。进拔休宁、婺源,获卒三千,徇下高河垒。与李文忠、胡大海攻建德,道遂安,破长枪帅余子贞,逐北至淳安,又破其援兵,遂克建德。杨完者来攻,破擒其将李副枢,降溪洞兵三万。逾月,复破完者于乌龙岭。再迁佥行枢密院事。”</ref>。

随后,邓愈率军攻取[[临安]],[[李伯升]]率军前来救援,邓愈在闲林寨将其击败。又派遣使者劝降了[[饶州]]守将[[于光]],邓愈于是移军驻守饶州。饶州在[[彭蠡湖]]畔,与陈友谅相邻,陈友谅军屡次前来进攻,邓愈每次都将其击退。进升为[[江南行省]]参政,总领各军。又攻取[[浮梁]],攻战于[[乐平]],[[余干]]、[[建昌]]都被攻下<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略临安,李伯升来援,败之闲林寨。遣使说降饶州守将于光,遂移守饶。饶滨彭蠡湖,与友谅接境,数来侵,辄击却之。进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取浮梁,徇乐平,余干、建昌皆下。”</ref>。

=== 江西作战 ===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抚州]]守将[[邓克明]]遭[[吴宏]]进攻,便派遣使者假装投降以作缓兵之计。邓愈得知此情,率军夜奔二百里,天明时进入抚州。邓克明未曾料到,只得独自骑马逃走。邓愈号令严明,秋毫无犯,于是平定抚州。邓克明不得已而降。正逢[[陈汉]]丞相[[胡廷瑞]]进献[[龙兴路]],朱元璋将它改为[[洪都府]],命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而命降将[[祝宗]]、[[康泰]]率部跟随邓愈<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友谅抚州守将邓克明为吴宏所攻,遣使伪降以缓师。愈知其情,卷甲夜驰二百里,比明入其城。克明出不意,单骑走。愈号令严肃,秋毫不犯,遂定抚州。克明不得已降。会友谅丞相胡廷瑞献龙兴路,改洪都府,以愈为江西行省参政守之,而命降将祝宗、康泰以所部从。”</ref>。

祝、康二人奉命跟随徐达进攻武昌时反叛。战船停泊[[女儿港]],两人率军迅速赶回,乘夜攻破新城门而入。邓愈仓促之间获悉兵变,率领数十人骑马逃走,多次与叛军遭遇。随从骑兵几乎全部死去,邓愈处境十分困迫。连换三匹战马,却全部倒毙。最后乘上其养子之马,才得以夺抚州门而出,奔返应天府。不久徐达收复洪都,朱元璋又命邓愈辅佐[[朱文正]]镇守。次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军队进攻洪都。邓愈分守抚州门,正当要冲。陈友谅亲自指挥部队进攻,城墙损坏达三十余丈,邓愈且筑且战。陈军进攻日益猛烈,邓愈军衣不解带,昼夜防守达三月之久。朱元璋率军来援,与陈友谅展开[[鄱阳湖之战]],击毙陈友谅,城围得以解除<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二人初不欲降,及奉命从徐达攻武昌,遂反。舟次女儿港,趋还,乘夜破新城门而入。愈仓卒闻变,以数十骑走,数与贼遇。从骑死且尽,窘甚。连易三马,马辄踣。最后得养子马乘之,始得夺抚州门以出,奔还应天。太祖弗之罪也。既而徐达还师复洪都,复命愈佐大都督朱文正镇之。其明年,友谅众六十万入寇,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愈分守抚州门,当要冲。友谅亲督众来攻,城坏且三十馀丈,愈且筑且战。敌攻益急,昼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将来援,围始解,论功与克敌等。”</ref>。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命邓愈率军进攻江西。邓克明之弟[[邓志清]]率军二万占据[[永丰]],邓愈将其击败,擒获其大帅五十余人。又随[[常遇春]]平定[[沙坑]]、[[麻岭]]诸寨,进兵攻取[[吉安]],包围[[赣州]],五个月后将其攻克。邓愈晋升为江西行省右丞<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太祖已平武昌,使愈帅兵徇江西未附州县。邓克明之弟志清据永丰,有卒二万。愈击破之,擒其大帅五十馀人。从常遇春平沙坑、麻岭诸寨,进兵取吉安,围赣州,五月乃克之。进江西行省右丞,时年二十八。”</ref>。邓愈为人简练而稳重、谨慎而细致,不惮危苦,治军严格,善于安抚投降、归附者。他在[[安福]]作战时,军队中出现掳掠百姓者。判官[[潘枢]]前来谒见,当面指责邓愈。邓愈惊起谢罪,急忙下令抢掠百姓者斩,并将军中部卒所掠百姓子女搜索交出。潘枢于是将他们安置在空屋当中,自己坐在屋外煮粥给他们吃。士卒中有人企图乘夜劫取,邓愈便将这些士兵鞭打示众。潘枢将被掠百姓子女全部护送回家,百姓十分高兴<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愈为人简重慎密,不惮危苦,将军严,善抚降附。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虏掠者。判官潘枢入谒,面责之。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枢因闭置空舍中,自坐舍外,作糜食之。卒有谋乘夜劫取者,愈鞭之以徇。枢悉护遣还其家,民大悦。”</ref>。

不久,常遇春攻克襄阳,朱元璋命邓愈为[[湖广行省]]平章镇守,并说:“你戍守襄阳,应当谨守法度,山寨中前来归附者,兵民全部仍属旧籍,小校以下全部命令他们屯种田地,边耕边战。你所戍之地与[[扩廓帖木儿]]相邻,如果你对百姓仁爱有加,在军中严于执法,则扩廓所部将士都将慕义来归,就如挣脱虎口,投靠慈母一样。我把你当长城一般地依靠,你要尽力。”邓愈设立军府营屯,招徕、安抚归附者,恩威并重<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已而遇春克襄阳,以愈为湖广行省平章镇其地,赐以书曰:“尔戍襄阳,宜谨守法度。山寨来归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种,且耕且战。尔所戍地邻扩廓,若尔爱加于民,法行于军,则彼所部皆将慕义来归,如脱虎口就慈母。我赖尔如长城,尔其勉之!”愈披荆棘,立军府营屯,拊循招徕,威惠甚著。”</ref>。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建立御史台,邓愈出任右[[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台事务<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吴元年建御史台,召为右御史大夫,领台事。”</ref>。

=== 洪武年间 ===

洪武元年(1368年),邓愈加封太子谕德。挂征戍将军印,率领军队进军[[南阳]]以北。于是攻克[[唐州]],进攻[[南阳]],在[[瓦店]]击败元军,向北追击,直抵城下,攻克南阳,擒获史国公等二十六人。[[随州]]、[[叶县]]、[[舞阳]]、[[鲁山]]各州县相继投降。邓愈又率军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诸山寨,[[均州]]、[[房州]]、[[金州]]、[[商州]]全部平定。洪武三年(1370年),任征虜左副將軍,協同[[徐達]]西征甘肃。[[王保保]]驻扎车道岘,邓愈直抵其堡垒,设立栅栏进行威逼,王保保部溃败。谕降吐蕃诸酋长,宣慰何锁南普等都交出印章,请求投降。明军追击豫王至西黄河,直抵[[黑松林]],击斩元军大将。河州以西[[朵甘]]、[[乌思藏]]各部全部归附。明军兵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返。论功之时,邓愈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为卫国公,参与军国要事,年禄三千石,给予[[世券]]<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洪武元年兼太子谕德。大军经略中原,愈为征戍将军,帅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遂克唐州,进攻南阳,败元兵于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国公等二十六人。隋、叶、舞阳、鲁山诸州县相继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三年,以征虏左副副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西。扩廓屯车道岘,愈直抵其垒,立栅逼之,扩廓败走。分兵自临洮进克河州,招谕吐蕃诸酋长,宣慰何锁南普等皆纳印请降。追豫王至西黄河,抵黑松林,破斩其大将。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悉归附。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论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岁禄三千石,予世券。”</ref>。

洪武四年,[[明攻灭夏蜀之战|明军伐蜀]],朱元璋命邓愈前往[[襄阳]]组织后勤保障。洪武五年,[[辰州]]、[[澧州]]诸少数民族作乱,朱元璋命邓愈挂征南将军印,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良]]为副将军,率军征讨。邓愈率[[杨璟]]、[[黄彬]]兵出澧州,攻克十八洞,又捕斩[[房州]]反叛者。六年,邓愈以副将军身份跟随徐达巡视西北边境。十年,吐蕃川藏阻塞道路,抢劫贡使,邓愈为总兵官,挂征西将军印,同副将军[[沐英]]前往征讨。分兵三路,穷追至[[昆仑山]],俘斩数以万计,俘获马牛羊十余万头,留军戍守各处要害,然后才班师回朝。邓愈在归途中生病,在[[寿春]]病逝,终年四十一岁<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四年伐蜀,命愈赴襄阳练军马,运粮给军士。五年,辰、澧诸蛮作乱,以愈为征南将军,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良为副。讨之。愈帅杨璟、黄彬出澧州,克四十八洞,又捕斩房州反者。六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巡西北边。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甯河王,谥武顺。”</ref>。噩耗传到南京,朱元璋闻讯大哭,辍朝三日,灵柩运至[[三山门]]时,朱元璋亲往祭奠。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门里的西山。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ref>[[s:國朝獻徵錄/卷之五#衛國公贈寧河王諡武順鄧愈神道碑(朱夢炎)|《国朝献徵录》(卷5)]]:“讣闻,上哭之哀,为辍朝三日。诏追封宁河王,谥武顺。其月十九日,柩车至三山门,车驾临奠。且亲视其葬地,而旧茔在凤台乡者,狭隘弗称。上乃遍览傍近冈阜,择于城南西山之原。”</ref>。

== 子女 ==

邓愈长子[[邓镇]],袭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后因连坐[[李善长]]亲党而死。有子[[邓铭]],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ref>[[s:明史/卷126#鄧愈|《明史》(卷126)]]:“长子镇嗣,改封申国公,以征南副将军平永新龙泉山寇。再出塞,有功。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弟铭锦衣卫指挥佥事,征蛮,卒于军。有子源为镇后。”</ref>。一女为朱元璋次子[[朱樉]]次妃<ref>[[s:明史/卷116|《明史》(卷116)]]:“樉妃,元河南王王保保女弟。次妃,宁河王邓愈女。”</ref>,后因妒忌被责,自缢而死。一女为朱元璋七子[[朱榑]]继妃。

== 注释 ==
{{Reflist}}
{{明朝配享太廟}}
{{DEFAULTSORT:D}}
[[Category:1338年出生]]
[[Category:1378年逝世]]
[[Category:明朝赐名字者]]
[[Category:明朝异姓郡王]]
[[Category:邓姓|Y]]
[[Category:諡武順]]
[[Category:明朝總兵官]]
[[Category:明朝特进荣禄大夫]]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