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丹尼尔·哈尔姆斯

增加 1,886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前苏联文学家。1906年生于彼得堡,20年代初步入文坛,加入文学团体“真实艺术协会”,同时写出大量诗歌、小说和剧本。20年代末起主要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他的儿童诗一时家喻户晓。1942年,哈尔姆斯无辜遭镇压,后被恢复名誉。 1927年,哈尔姆斯的《伊丽莎白·巴姆》一剧在列宁格勒上演,该剧中所体现出的情节和冲突的淡化、人物的木偶化、台词的非连贯等特色,使得有些研究者认为:哈尔姆斯是荒诞派戏剧的先驱之一。60——70年代,他的诗作纷纷重新发表。1987年第14期苏联《图书博览》刊登了哈尔姆斯的组合短篇《断片》。
=简介=
原名:丹尼尔·伊万诺维奇·尤瓦乔夫(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Ювачёв),笔名“哈尔姆斯”来源于对英文字“charms”和“harm”(“迷人”和“伤害”)间的谐音关联,也因为他十分欣赏英国文学形象福尔摩斯。
 
评价:“陀、托二人的小说在俄罗斯学校广为普及,适合于14到16岁的青少年,当你是18岁时,这些小说的确颇有裨益。但到了30岁,一个人总要读写不同的东西,而哈尔姆斯就是这样的作家。读一读苏联早期的俄语诗歌和美学理论,你会发现,如果这些俄罗斯作品早就被翻译过来的话,同时代的美国诗文理论就黯然失色,毫无必要了。” ——翻译家 马特维·延科列维奇
 
作品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躲藏,不安的生命真实感和对不起眼的细节的投入
 
作品的风格:擅写怪诞的散文和儿童故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列宁格勒前卫艺术家中赢得声名。
=生平=
1905年哈尔姆斯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当地的政界和宗教界知名人士。
 
1925年起,哈尔姆斯便开始在诵诗会和其他前卫活动中显露头角,成为苏联作协的前身之一“全俄诗人协会”列宁格勒分部的成员,发表了两本诗集,这是哈尔姆斯在世时唯一发表的两部“成人”作品。
 
1927年,哈尔姆斯同一批实验文学家,包括亚历山大·维丹斯基(1900-1941)和诗人尼古拉·扎波罗茨基(1903-1958)一道成立了文学社团“OBERIU”(“真正的艺术”的缩写),并成为其中坚力量。社团的初衷是为了应和风行欧陆的超现实主义,同时挑战苏联官方推行的沉闷的美学风尚。
 
1942年,列宁格勒遭受围困,哈尔姆斯本人也为这种挑战付出了代价,最终死于狱中,年仅36岁。
1,0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