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地震持续时间震级

增加 25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发展历史==
地震持续时间震级的[[概念]]首先由Bisztricsany于1958年提出。早期的数字地震记录一般采用12位或16位A-D转换,动态范围大约分别为66dB和90dB,用这些[[仪器]]记录地方强震时往往会出现限幅现象。在实际观测中,同一个地震,当各个台站的放大倍数比较一致时,各台记录的振动持续时间也比较一致。一般地,地震规模越大,振动持续时间越长 <ref>[http://www.ikepu.com/kepuzhishi/19560.html 地震越大 预警时间越长],爱科普网,2020-04-23</ref> ;地震规模越小,振动持续时间越短。除此之外,振动持续时间在一定距离内几乎和震中距无关。因此,根据振动持续时间与地震强弱的依赖关系,就可以用振动持续时间作为一个新的标度去测定地震规模。不过,随着[[技术]]发展,目前建设的数字地震台站采用的是24位A-D[[数据]]转换,动态范围为120至140dB,对强震的限幅现象已不是主要问题。
1975年,赫尔曼(R.B.Herrmann)提出了针对地方震的持续时间震级计算公式。1977年,持续时间震级得到[[学术]]承认,被列入[[中国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观测业务手册》 <ref>[https://www.doc88.com/p-1075652379347.html 《地震观测台业务手册》简介],道客巴巴,2017-05-04</ref>
==计算方式==
虽然通过经验得出的多个地震度量之间的转换式会受到[[数学]]和[[物理]]上的限制,但有些地震学家,例如布伦博(Brumbaugh)曾尝试使用亚利桑那州的17个地震事件样本去推导出近震震级与持续时间震级的关系式,最终得出。
==参考文献==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58,6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