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谭人凤

增加 1,90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谭人凤]]'''(1860-1920),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谭人凤少年时加入洪门会党。1904年 <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03099/203103/15718911.html 谭人凤],人民网,2011年09月21日</ref> 办"群志"小学,联络会党,谋划长沙起义。1906年 <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03099/203103/15718911.html 谭人凤],人民网,2011年09月21日</ref> 赴日参加同盟会,后回国策应萍浏醴起义,未果,再入日本就学法政学校。1908年 <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03099/203103/15718911.html 谭人凤],人民网,2011年09月21日</ref> 赴南部边境,策划粤、桂、滇边境武装起义。1910年 <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03099/203103/15718911.html 谭人凤],人民网,2011年09月21日</ref> 于东京召集十一省区同盟会分会长会议,赞成"组织中部同盟会以谋取长江革命"。1911年 <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03099/203103/15718911.html 谭人凤],人民网,2011年09月21日</ref> 赴汉促成文学社、共进会合作,并抵沪与[[宋教仁]]发起建立同盟会中部总部,任总务部长。[[武昌起义]]爆发,至汉协助鄂军政府工作,又促湘军援鄂。曾参与制订《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随后指挥武昌防卫战,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力主北伐,并于上海组织北伐机关。1913年 <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03099/203103/15718911.html 谭人凤],人民网,2011年09月21日</ref> [[宋教仁]]被刺后,回湘策动讨袁,失败后东渡日本。1916年 <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03099/203103/15718911.html 谭人凤],人民网,2011年09月21日</ref> 回国参加护国、护法运动。1920年 <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03099/203103/15718911.html 谭人凤],人民网,2011年09月21日</ref> 病逝上海。著有《[[石叟牌词]]》等。 <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03099/203103/15718911.html 谭人凤],人民网,2011年09月21日</ref>
== 个人简介 ==
民国2年(1913年)年7月,孙中山等发动以讨伐[[袁世凯]]为目标的"[[二次革命]]", 坚决主张联络各省"同兴问罪之师,以至仁伐至不仁"。9月, 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谭人凤等9人,将谭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他再次被逃亡日本,隐居在九州福冈县,更名为林泉逸。在这里,写有带自传性质的《石叟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辛亥革命史料。虽远在异国,仍关心讨袁大计。民国4年, 致电[[蔡锷]]"直抵燕云,以诛元凶"。并往返于南洋、新加坡等地,筹款和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反袁斗争。民国5年6月回沪养病。6年8月,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政府,他积极联络党人,坚持维护南京临时政府《约法》。
民国9年农历三月初六(1920年4月24日),在沪病逝,终年60岁,孙中山为其治丧,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题其遗像"青霞奇御",国民政府追赠二级上将军衔,归葬新化县[[文田镇]]茅田村。著作今人辑有《谭人凤集》。<ref>[http://www.shaoyang.gov.cn/Content-14359.html 谭人凤],邵阳市人民政府,2012-11-22 </ref>
== 人生经历 ==
'''辛亥以后'''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谭人凤在临时政府中未居任何职位,而以北面招讨使名义驻节上海,无兵无饷,有时发发通电,表明政治态度。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谭人风通电反对。孙中山复电给他,认为"建设之事,自宜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吾党不必身揽政权"。优待清帝条件第一条规定逊位之后,尊号仍存,他列举理由,通电反对,认为"貌袭文明,实伏乱源"。有人倡议取消南北起义各都督,他又通电反对,"非大局敉平,断无解兵之理。……有敢动摇之行,义师共击之。"同年夏天,北京政府任谭为川[[粤汉铁路]]督办,无所建树。11月27日,袁世凯任谭为长江[[巡阅使]]。翌年3月10日,补上将军衔。
== 人物评价 ==
"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ref>[http://gx.people.com.cn/GB/179430/15850562.html 《我们没有忘记——辛亥革命广西百年祭》一书主要人物简介],人民网,2011年10月10日</ref>
--[[黄兴]]<ref>[http://gx.people.com.cn/GB/179430/15850562.html 《我们没有忘记——辛亥革命广西百年祭》一书主要人物简介],人民网,2011年10月10日</ref>
"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433759.html “此复神州第一功”——谭人凤的无字墓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11月29日</ref>
--[[章太炎]]<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433759.html “此复神州第一功”——谭人凤的无字墓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11月29日</ref>
== 后世纪念 ==
基于以上原因,谭去世后,民国政府效法为武则天立无字碑,亦为谭人凤立三块无字碑。
 
== 参考资料 ==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