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成吉思汗庙

增加 69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成吉思汗庙1.jpg|缩略图|[https://m.quanjing.com/imginfo.aspx?pic_id=36-1517 成吉思汗庙]]]
'''成吉思汗庙'''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罕山之巅,成庙由蒙古族耐勒尔设计,1940年5月5日动工修建,1944年10月10日竣工。
该庙坐北朝南,正面呈“山”字型;融汉、蒙、藏三个民族建筑风格。正殿当中有16根粗大的红漆明柱,四周绘有反映成吉思汗业绩的图案,中央为2.8米高的成吉思汗铜像;两偏殿陈列有元代的兵器,服装,瓷器等复制品,山门到正殿有宽10米、长158米用花岗岩砌成的81级台阶。
成吉思汗庙核定为国家3A级旅游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s://www.sohu.com/a/129271881_119016 内蒙古兴安盟-有一座世上唯一的成吉思汗庙]<ref>
== 沿革 ==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春,一些蒙古族知识青年提出在王爷庙兴建成吉思汗庙的提议,组建“成吉思汗庙筹建委员会”。据史料记载,凡居住在满洲国境内的蒙古人,每人捐献满洲币5角,捐款累积总额达到了100万元满洲币。其间,成吉思汗庙筹建委员会的玛尼巴达喇还率蒙古族画家耐日勒图等人,专程赴甘肃省兴隆山成吉思汗“八宝室”访问,并依其建筑风格设计了蓝图。
寺庙东侧设蒙古包,蒙古包前有马厩一处,里面饲养一匹象征着成吉思汗远征英姿的白色骏马,称之为“神马”。 西侧建有一栋东边方型、西边圆型、面积200余平方米的房屋,恰与山顶庙宇相衬。顺台阶南下,有高10.8米的大山门,山门由并排三个朱红色大门构成,距山门两侧30米处设东、西便门。东西偏殿陈列元代服饰、书简、器皿。三座大殿天花板绘有蒙古古代图案,大殿和走廊墙壁有成吉思汗箴言字画与当代画家思沁绘制的大型壁画。
[[File:成吉思汗庙2.jpg|缩略图|[https://www.poco.cn/works/detail_id4156168 成吉思汗庙]]]
雕塑的成吉思汗青铜塑像屹立在大殿中央,北壁和东西两侧是由思沁等画家创作的大型壁画。正殿北壁画了25个人物肖像,均为成吉思汗的文武重臣。东厅壁画《统一长城南北》,表现了成吉思汗在统一长城南北后,把中原的桑织农工与北方的畜牧业交流融一,从而促进了南北经济共同发展的业绩。西厅壁画《畅通东西方》 ,表现了成吉思汗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工商业、交通等方面对世界的贡献。东西走廊共有四幅壁画,展示了成吉思汗的生平业绩。
箴言是指劝告、劝诫、警示性的语言和提示。箴言长廊宽约4米,长近50多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留下许多名言警句,涉及到政治、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经后人进行整理,收录了55条1738字。到2002年时,以草、行、隶、篆、楷等字体将它镌刻在这座长廊中,把这些闪烁着蒙古民族智慧光辉、有着深刻蒙元文化底蕴的不朽箴言公开展出,供游客们欣赏、品味。
[[File:成吉思汗庙3.jpg|缩略图|[http://www.yododo.com/photo/0166C27E66020812FF80808166C11D6E?anchor=1 成吉思汗庙]]]
长廊里竖立几十块刻有成吉思汗箴言的大理石石碑,碑文内容为蒙汉文对照,书法字体多种。有“知自己之弊病问他人,而知之治国之失误向贤者而学之”,“不要以金银珠宝装饰自身,而要以道德才能充实自己”,“能治家者即能治国,能率领十人作战者可以委付以千人万人,他就率领千人万人作战”,“只要你们兄弟互相帮助,彼此坚决支援,你们的敌人再强大也战不胜你们”,“生为金玉之身不为学而治己者,乃枉费一生也;人虽聪明睿智其知识终有枯竭之时,如能勤学不辍尤为聪明”,“读书的糊涂人终究要超过生来的聪明人”,“居民在平时应像牛犊般的驯顺,战时投入战斗应像扑向野禽的饿鹰”,“疾恨他人发家反而冲了自家的财神”,“说万句空话莫如办一件正事”等等。
成吉思汗全身坐姿贴金雕塑像,全高2.8米,重2.6吨,是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时宜教授创作,北京机电研究学院研究所承担铸造的,从整体形态上突出显示了成吉思汗威武、刚烈、深沉、智慧、文武兼备于一身的一代天骄的英姿。成吉思汗的四位皇后雕塑(确切地说应该是六位皇后,还有画中未包括的古儿别速、合答安),这四位皇后是孛儿贴、忽兰、也遂、也速干。
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塑像:殿内四个塑像由西向东,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他们都是孛儿贴皇后所生。<ref>[https://new.qq.com/omn/20200326/20200326A0J9AU00.html 成吉思汗庙的历史背景_腾讯新闻]</ref> == 参考来源 =={{reflist}}[[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