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26
次編輯
變更
留花门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留花门》 | 圖像 = File:古诗鉴赏6.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
{{Infobox person
| 姓名 =[[《留花门》 ]]
| 圖像 = [[ File:古诗鉴赏6.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11/c0533e384a844ed8b153f73dc0fe1682.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340346468_682281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留花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客观分析了在当时纷繁芜杂的战争情况下,官兵多留花门亦无所益,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忧虑。全诗语言委婉,意境深沉。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当时杜甫在秦州。此诗题注:甘州东北千余里,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纥牙帐。肃宗还西京,叶护辞归,奏曰:"回纥战兵留在沙苑,今归灵夏取马,更为陛下收范阳余孽。"唐肃宗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请回纥兵收复两京之后,其少主叶护留并沙苑,再为肃宗收复范阳。[[杜甫]]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深感忧虑,因作此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留花门<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216213.html 《留花门》 ] 诗词文句网</ref>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留花门》
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词句注释==
⑴花门:回纥之别名。回纥西南千里有花门山堡,故杜诗多称回纥为花门。
⑵天骄子: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新唐书·回纥传》载,回纥的祖先是匈奴,民性骁强,善骑射。
⑶射汉月:是入侵汉地的形象说法。
⑷"诗人"句:《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猃犹,周朝时北方异族,时来入侵。薄伐,征伐。薄,发语词。诗人,指《六月》的作者。
⑸羁縻:笼络,怀柔。
⑹倾国至:言回纥派来援军之多。
⑺"出入"句:《新唐书·回纥传》载,回纥协助唐军攻克东都洛阳,大掠三日,出入宫殿无禁。
⑻"公主"句:《旧唐书》载,[[唐肃宗]]为求得回纥援兵,于乾元元年(758)七月,嫁幼女宁国公主给回纥可汗,送至咸阳,公主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歌黄鹄"是借用汉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的故事,汉武帝时,细君被作为公主嫁给西域乌孙国(今新疆温宿县北)国王昆莫,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秋作歌云:"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⑼指白日:发誓结盟之状。唐肃宗为了求得回纥的援兵,与回纥结盟。《诗经·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⑽左辅:指沙苑。在冯翊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地多沙草,宜放牧,为国家牧马场所。积雪:回纥将士皆白衣白冠,旗亦白色,故以积雪喻之。
⑾撇烈:迅疾的样子。[[仇兆鳌]]《杜诗详注》:"撇烈,摆跃之状。"
⑿胡尘、杂种:皆指[[史思明]]。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由范阳引兵渡河南下,攻占汴州、郑州,及东都[[洛阳]]。
==白话译文==
回纥是天之轿子,饱餐肉食刚勇好斗。
深秋时节战马肥壮携带弓箭来射汉月。
自古以来就是汉人的祸患,早在周朝,诗人就已厌闻征伐。
修德睦邻使其归顺,怀柔政策当然不能断绝。
为什么要让他们倾国而来?他们随便出入宫廷,已令金阙黯然失色。
中原地区需要驱除叛军,出于不得已而使用这些东西。
可怜宁国公主唱起了"黄鹄"的悲歌,天子为取信回纥而指天发誓。
回纥的兵马连云般地屯驻在左辅,百里之外望去有如一片积雪。
长戟如林连鸟儿也休想飞过,凄厉的胡笳一大早就开始呜咽。
农民们最为惧怕他们,踩倒了麦苗还把桑枝折断。
沙苑临近清清的渭水,泉水香甜青草丰洁。
回纥骑兵渡河从来不用船,千骑奔腾有如风驰电掣。
如今叛军的烟尘越过了太行山,杂种们又一次攻占了洛阳。
回纥的兵马看来必须留下了,只是那田园会因此而变得萧条不堪。
==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说尽客兵之害,千古永戒、然此外还有隐忧!钟云:五字可风,伤中国无兵也,言外便有取笑外夷意,曰"此物",盖厌恶之极矣("隐忍"句下)。谭云:写细民些小心事,妙!妙!然大患隐忧在此("田家"二句下)。钟云:写夷兵利害,即在勇壮中见之("千骑"句下)。钟云:隐忧尤在此句("杂种"句下)。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范梈曰:此中国何如吋也!读"胡为倾国至"后数语,可以鉴《[[春秋]]》书会戎、盟戎之义矣。谓子美为"诗史",可不信哉?郭浚曰:叙出患害,亦忧亦愤。
明代[[王嗣奭]]《杜臆》:"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连云"与"积雪"颠倒作对,亦是一法。……题曰《留花门》,病在"留"字。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张湝曰:经国之计,忧深虑远,岂寻常韵体!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劈提四句领局,下作两扇格分应,纪律整严。……曰"气勇决",其力可借也;"自古"以下十二句应之,此层是开。曰"射汉月",其锋可骇也;"长戟"至末十二句应之,此层是阖。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张上若云:经国之计,忧深虑远,岂寻常韵语可及?
==作品鉴赏==
此诗客观分析了在当时纷繁芜杂的战争情况下,官兵多留花门亦无所益,盖言借兵亦无益。诗中用委婉的语言批评了皇帝的无能和失策。
诗的前四句叙花门气习,见其强梁可畏。"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两句写出回纥兵锋不可当,读之骇然。其表现手法偏重于象征。当首四句指出回纥的强梁可畏之后,接着"自古以为患"八句言御边有方,不宜借兵召侮。
其实是在批评皇帝。皇帝当然是不可以随便批评的,于是作者拐弯抹角地说,回纥如此可怕,而皇帝是出于无奈,为了平乱,不得不忍气吞声借仗他们的兵力。话说得委婉多了,但着重指出种种隐忍取辱之事,也就揭露出皇帝的无能失策。
"公主歌黄鹄"八句认为缔婚之举,并非处于平等地位的和亲和结盟,而引来花门军队骚乱畿辅。末八句言养马苑中不能剿贼而反以妨民。在煞费苦心地以回护之辞反托出唐肃宗"留花门"的决策之失以后,当直接写到回纥时,由于不再有什么顾忌,就明言指责他们养马苑中不剿贼而妨民了。"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是说史思明叛军自北而来,又占领了东都。既然如此,那么花门看起来还是必须留的了;只是留下了花门,让他们的人马任意践踏农桑,原野就会变得很萧条:"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这里看起来似乎又在找理由为留花门开脱,其实诗人的叹息主要落在"原野转萧瑟"上,明显他是反对留花门的。杜甫早就认为应尽可能少借用回纥兵,主要得靠本国的力量去平定叛乱,这在《[[北征]]》《[[洗兵马]]》中有明确提出。这里他不明说,只是想借这似是而非的两难法去引导人思考问题,真正地认识到留花门的后患无穷而已。
杜甫的忧虑不是没有根据的,正由于[[唐肃宗]]昏庸失策,决定借回纥兵平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此诗不仅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而且也闪耀着他的战略思想的光芒。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杜甫的字.jpg|缩略图|右|250px|[http://pic.616pic.com/ys_bnew_img/00/10/14/2SsZAeQDte.jpg 原图链接][http://616pic.com/sucai/1m9ig977v.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字22.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sh1122.com/200810/20081009083720.jpg 原图链接][http://www.sh1122.com/2013_183631_200810.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字23.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gjart.cn/uppic/photo/201204/2012422135154898.jpg 原图链接][http://www.gjart.cn/phtm/photoview52839.htm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字25.jpg|缩略图|右|250px|[http://img2.scimg.cn/userupload/yz/item/2646/300x300/0232631143c5f456f1f1f050f.jpg 原图链接][http://yz.sssc.cn/item/view/1486765 图片来源]
File:杜甫字6.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99zihua.com/images/goods/20131031/626c482a7e07cc87.jpg 原图链接][http://www.99zihua.com/comment-7810-discuss-commentlist.html 图片来源]
</gallery>
==作者简介==
[[File:杜甫简介10001.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496398313&di=0d011904dfcec2a2c50b40528af425d5&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gtimg.com%2Frushidao%2Fpics%2Fhv1%2F77%2F252%2F1630%2F106055087.jpg 原图链接][https://rufodao.qq.com/a/20140620/035686.htm 图片来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515ea88d1858.aspx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ref>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ref>[http://mip.ruiwen.com/wenxue/dufu/383052.html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ref>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569774082900800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f>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视频==
<center>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可爱动画赏析'''</center>
<center>
{{#iDisplay:page/c0740ntarb3|780|460|qq}}
</center>
<center>'''百家讲坛——诗圣杜甫(三)杜甫辞官之谜'''</center>
<center>
{{#iDisplay:a0931fvg25p|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 姓名 =[[《留花门》 ]]
| 圖像 = [[ File:古诗鉴赏6.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11/c0533e384a844ed8b153f73dc0fe1682.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340346468_682281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留花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客观分析了在当时纷繁芜杂的战争情况下,官兵多留花门亦无所益,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忧虑。全诗语言委婉,意境深沉。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当时杜甫在秦州。此诗题注:甘州东北千余里,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纥牙帐。肃宗还西京,叶护辞归,奏曰:"回纥战兵留在沙苑,今归灵夏取马,更为陛下收范阳余孽。"唐肃宗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请回纥兵收复两京之后,其少主叶护留并沙苑,再为肃宗收复范阳。[[杜甫]]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深感忧虑,因作此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留花门<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216213.html 《留花门》 ] 诗词文句网</ref>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留花门》
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词句注释==
⑴花门:回纥之别名。回纥西南千里有花门山堡,故杜诗多称回纥为花门。
⑵天骄子: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新唐书·回纥传》载,回纥的祖先是匈奴,民性骁强,善骑射。
⑶射汉月:是入侵汉地的形象说法。
⑷"诗人"句:《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猃犹,周朝时北方异族,时来入侵。薄伐,征伐。薄,发语词。诗人,指《六月》的作者。
⑸羁縻:笼络,怀柔。
⑹倾国至:言回纥派来援军之多。
⑺"出入"句:《新唐书·回纥传》载,回纥协助唐军攻克东都洛阳,大掠三日,出入宫殿无禁。
⑻"公主"句:《旧唐书》载,[[唐肃宗]]为求得回纥援兵,于乾元元年(758)七月,嫁幼女宁国公主给回纥可汗,送至咸阳,公主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歌黄鹄"是借用汉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的故事,汉武帝时,细君被作为公主嫁给西域乌孙国(今新疆温宿县北)国王昆莫,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秋作歌云:"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⑼指白日:发誓结盟之状。唐肃宗为了求得回纥的援兵,与回纥结盟。《诗经·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⑽左辅:指沙苑。在冯翊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地多沙草,宜放牧,为国家牧马场所。积雪:回纥将士皆白衣白冠,旗亦白色,故以积雪喻之。
⑾撇烈:迅疾的样子。[[仇兆鳌]]《杜诗详注》:"撇烈,摆跃之状。"
⑿胡尘、杂种:皆指[[史思明]]。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由范阳引兵渡河南下,攻占汴州、郑州,及东都[[洛阳]]。
==白话译文==
回纥是天之轿子,饱餐肉食刚勇好斗。
深秋时节战马肥壮携带弓箭来射汉月。
自古以来就是汉人的祸患,早在周朝,诗人就已厌闻征伐。
修德睦邻使其归顺,怀柔政策当然不能断绝。
为什么要让他们倾国而来?他们随便出入宫廷,已令金阙黯然失色。
中原地区需要驱除叛军,出于不得已而使用这些东西。
可怜宁国公主唱起了"黄鹄"的悲歌,天子为取信回纥而指天发誓。
回纥的兵马连云般地屯驻在左辅,百里之外望去有如一片积雪。
长戟如林连鸟儿也休想飞过,凄厉的胡笳一大早就开始呜咽。
农民们最为惧怕他们,踩倒了麦苗还把桑枝折断。
沙苑临近清清的渭水,泉水香甜青草丰洁。
回纥骑兵渡河从来不用船,千骑奔腾有如风驰电掣。
如今叛军的烟尘越过了太行山,杂种们又一次攻占了洛阳。
回纥的兵马看来必须留下了,只是那田园会因此而变得萧条不堪。
==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说尽客兵之害,千古永戒、然此外还有隐忧!钟云:五字可风,伤中国无兵也,言外便有取笑外夷意,曰"此物",盖厌恶之极矣("隐忍"句下)。谭云:写细民些小心事,妙!妙!然大患隐忧在此("田家"二句下)。钟云:写夷兵利害,即在勇壮中见之("千骑"句下)。钟云:隐忧尤在此句("杂种"句下)。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范梈曰:此中国何如吋也!读"胡为倾国至"后数语,可以鉴《[[春秋]]》书会戎、盟戎之义矣。谓子美为"诗史",可不信哉?郭浚曰:叙出患害,亦忧亦愤。
明代[[王嗣奭]]《杜臆》:"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连云"与"积雪"颠倒作对,亦是一法。……题曰《留花门》,病在"留"字。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张湝曰:经国之计,忧深虑远,岂寻常韵体!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劈提四句领局,下作两扇格分应,纪律整严。……曰"气勇决",其力可借也;"自古"以下十二句应之,此层是开。曰"射汉月",其锋可骇也;"长戟"至末十二句应之,此层是阖。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张上若云:经国之计,忧深虑远,岂寻常韵语可及?
==作品鉴赏==
此诗客观分析了在当时纷繁芜杂的战争情况下,官兵多留花门亦无所益,盖言借兵亦无益。诗中用委婉的语言批评了皇帝的无能和失策。
诗的前四句叙花门气习,见其强梁可畏。"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两句写出回纥兵锋不可当,读之骇然。其表现手法偏重于象征。当首四句指出回纥的强梁可畏之后,接着"自古以为患"八句言御边有方,不宜借兵召侮。
其实是在批评皇帝。皇帝当然是不可以随便批评的,于是作者拐弯抹角地说,回纥如此可怕,而皇帝是出于无奈,为了平乱,不得不忍气吞声借仗他们的兵力。话说得委婉多了,但着重指出种种隐忍取辱之事,也就揭露出皇帝的无能失策。
"公主歌黄鹄"八句认为缔婚之举,并非处于平等地位的和亲和结盟,而引来花门军队骚乱畿辅。末八句言养马苑中不能剿贼而反以妨民。在煞费苦心地以回护之辞反托出唐肃宗"留花门"的决策之失以后,当直接写到回纥时,由于不再有什么顾忌,就明言指责他们养马苑中不剿贼而妨民了。"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是说史思明叛军自北而来,又占领了东都。既然如此,那么花门看起来还是必须留的了;只是留下了花门,让他们的人马任意践踏农桑,原野就会变得很萧条:"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这里看起来似乎又在找理由为留花门开脱,其实诗人的叹息主要落在"原野转萧瑟"上,明显他是反对留花门的。杜甫早就认为应尽可能少借用回纥兵,主要得靠本国的力量去平定叛乱,这在《[[北征]]》《[[洗兵马]]》中有明确提出。这里他不明说,只是想借这似是而非的两难法去引导人思考问题,真正地认识到留花门的后患无穷而已。
杜甫的忧虑不是没有根据的,正由于[[唐肃宗]]昏庸失策,决定借回纥兵平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此诗不仅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而且也闪耀着他的战略思想的光芒。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杜甫的字.jpg|缩略图|右|250px|[http://pic.616pic.com/ys_bnew_img/00/10/14/2SsZAeQDte.jpg 原图链接][http://616pic.com/sucai/1m9ig977v.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字22.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sh1122.com/200810/20081009083720.jpg 原图链接][http://www.sh1122.com/2013_183631_200810.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字23.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gjart.cn/uppic/photo/201204/2012422135154898.jpg 原图链接][http://www.gjart.cn/phtm/photoview52839.htm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字25.jpg|缩略图|右|250px|[http://img2.scimg.cn/userupload/yz/item/2646/300x300/0232631143c5f456f1f1f050f.jpg 原图链接][http://yz.sssc.cn/item/view/1486765 图片来源]
File:杜甫字6.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99zihua.com/images/goods/20131031/626c482a7e07cc87.jpg 原图链接][http://www.99zihua.com/comment-7810-discuss-commentlist.html 图片来源]
</gallery>
==作者简介==
[[File:杜甫简介10001.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496398313&di=0d011904dfcec2a2c50b40528af425d5&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gtimg.com%2Frushidao%2Fpics%2Fhv1%2F77%2F252%2F1630%2F106055087.jpg 原图链接][https://rufodao.qq.com/a/20140620/035686.htm 图片来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515ea88d1858.aspx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ref>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ref>[http://mip.ruiwen.com/wenxue/dufu/383052.html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ref>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569774082900800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f>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视频==
<center>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可爱动画赏析'''</center>
<center>
{{#iDisplay:page/c0740ntarb3|780|460|qq}}
</center>
<center>'''百家讲坛——诗圣杜甫(三)杜甫辞官之谜'''</center>
<center>
{{#iDisplay:a0931fvg25p|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