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元上都遗址

增加 7,42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元上都遗址 '''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 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2012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发布正式报告,通过了申遗文本中关于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陈述,认定其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护管理状况完全符合世界遗产的要求,提名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地理环境 ==
'''位置境域'''
 
元上都遗址位于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东经116°09′50″—116°11′40″,北纬42°20′40″—42°22′13″。
 
'''地形地貌'''
 
元上都遗址,属于河谷平原、风沙积地,这里地形南高北低,由低山丘陵和沙地沙丘两大地貌单元构成,海拔高度在1265—1281米之间。总体地貌为燕山北麓察哈尔低山丘陵地带,由沙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湿地构成。
'''气候'''
 
元上都遗址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7.8℃,最热月平均18.7℃。年平均降水量365 mm,主要集中在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的67﹪。该区域年平均风速3.6 m·s-1,极端最大风速40.0 m·s-1,年平均大风日数72天(风速 ≥ 17 m·s-1),风向以西风为主。
 
== 整体布局 ==
元上都城址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外城,北面环山,南面向水。
心的元朝国都城址,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
 
保存良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代都城遗址。
 
== 文物遗存 ==
外城整体呈曲尺形,围绕于皇城之西、北两面扩建而成,西、北两面墙长2220米,东墙长815米,南墙长820米。 占地面积约288公顷 现存城墙底基宽10米,顶宽2米,存高约为3-6米。外城自西门北侧225米处,斜向修一条东西向的隔墙至皇城北门瓮城西墙,将外城分为皇城以西、以北两部分。隔墙基宽3米,残高0.7-0.8米,顶宽2.05米。 城墙均为黄土夯筑,夯层厚约20厘米左右,薄厚不均,夯实程度不若皇城,外表未有砖石包砌。 共辟有四门,南墙一门,西墙一门,北墙两门。 外城四周围绕有护城河遗迹。
 
'''皇城'''
 
皇城平面近方形。东墙长1410米,西墙长1415米,北墙长1395米,南墙长1400米。占地面积约164公顷现存高度多在6—7米左右,墙基宽12米,顶宽约5米,向上渐斜收。四墙外侧筑有马面,每面墙6个,共24个。马面底宽12米,凸出墙体约5.4米,现存高度约5.8米中间为黄土夯筑,内外两侧均用自然石块包砌,石墙约厚0.5-0.6米,外侧石块略平整。石砌墙体底部挖有基槽并建有斜坡状墙基。皇城城垣辟有六座城门,南北墙正中各开一门,皇城东西墙对称各开二门。皇城西墙和北墙瓮城门西侧外,发现有明显的河沟遗迹。河沟距城墙约25米,宽约10米。 [7]
 
'''宫城'''
 
宫城平面近方形。东墙长605米,西墙长605.5米,北墙长542.5米,南墙长542米。占地面积约32公顷四面均存有高度不同的夯土墙体,最高5米,墙基宽10米,顶宽5米。部分墙体存有包砖中间为黄土夯筑,内外两侧包砌青砖。砖墙底部垫有石条或片岩做基础。有东、西、南3座城门城墙外侧挖有闭合壕沟。
 
'''关厢'''
 
东关长约800米,并向东北方延伸;南关长约600米,与滦河南面的建筑相连,今河岸还存有连接两岸的石桥基础;西关向西延伸约1000米;北城墙外侧无建筑及街道遗迹,因外城北部为帝王游幸的宫苑之故。在距离北墙一公里以外的山麓,有大片建筑遗迹,多为整齐排列的小型建筑物,有的各自组成一个建筑区,建筑区内有主要干道及小路整齐布局。在这些建筑址内仅可看到用石块垒砌的墙基,地表很少有遗物,仅在靠南边的一些建筑物内见有残瓦及泥塑佛像碎片,应是一座小佛寺遗址。
 
'''铁幡竿渠'''
 
刘秉忠初建上都城时,因地多有沼泽,便在山上立铁幡竿以镇水,“铁竿屹立海水竭,卧龙飞去空冥冥”。此铁幡竿所立之山被称为铁幡竿山。元上都西北方的哈登台敖包即为铁幡竿山。在敖包西侧仍保留着铁幡竿的基座。铁幡竿渠就是由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设计修建的。铁幡竿渠在元上都外城西门外450米处又折向东南,在西关大街北侧折向正南入闪电河,渠道宽约50米,存高在2~5米之间,全长近6公里。修筑渠道就是为了保障都城的安全。
'''墓葬群'''
 
概况
 
考古发掘墓葬26座,其中19座没有墓茔,均为土坑墓,平面以长梯形为主,各墓规格悬殊,墓向多为西北向,由于早期被盗,葬式多不清楚。随葬品多寡不一,出土有铜、铁、金、银和丝织品 。上图为砧子山墓地DZXM8清理后的祭台。
  
'''砧子山墓葬群'''
 
砧子山墓葬群位于多伦县西北的上都河乡境内,西北距元上都古城遗址9公里,是己发现的元上都附近规模最大的元代墓葬群,属汉人家族墓葬群。 墓葬群凭依砧子山主峰,在四面山麓缓坡地带约2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成片分布,面积约174公顷,据统计约有近1500余座墓葬。此外,在元上都城南和砧子山墓葬群相连的南屏山脚下,也见有少量墓葬分布。
 
'''一棵树墓葬群'''
 
一棵树墓葬群位于正蓝旗元上都城址西北约12公里的上都音高勒苏木北面的山湾缓坡之上。属普通蒙古人墓葬群。墓葬群的各墓葬基本分布在两个相邻的地势呈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带,分为两个区,东西相距约1500米。
 
1995~199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次共清理墓葬26座。墓葬出土随葬品普遍较少,共出土随葬品普遍较少,共出土各类随葬品191件有8座墓无任何随葬品。"墓内随葬品位置因盗扰多不清楚。墓葬出土随葬品普遍较少,共出土各类随葬品191件,有8座墓无任何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亦多寡不一,一般在5~8件左右,最多的有6l件,少的墓仅1件。
 
== 遗址价值 ==
这座被史学家称誉为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相媲美的都城遗址,融合了蒙古文化、华夏文明,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阶段。保存良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 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代都城遗址。
 
元上都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仅是一处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之 一。作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中华 文明和游牧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元上都的成功申遗对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样能产生积极影响。每一处中国遗产列入世界名录,都是文化走出去的最好体现。这可以让西方全方位地、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文化、文化遗产和文化政策。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