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增加 7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红十字医院),简称市一医院或第一人民医院,由 [[ 上海市 ]]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属申康医院管理中心领导。原址为 [[ 天主教 ]] 公济医院,创建于1864年,曾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管理。现全院一共拥有三个院区,其中北院区位于武进路85号,南院区位于新松江路650号,另有分院位于四川北路,原为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ref>[http://www.huaxia.com/hxjk/yyzn/sh/2165318.html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华夏经纬网  , 2010-11-08</ref>。
==历史==
市一医院原址为公济医院(The 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ref>[https://dy.163.com/article/DLV3OV5Q0514CTN0.html;NTESwebSI=081A1A218C153C676F0C5BBB7CD7DE8B.hz-subscribe-web-docker-cm-online-rpqqn-8gfzd-flemn-cbf955mzll9-8081 上海第一到第十人民医院的过往今昔],网易,2018-7-5</ref>,成立于1864年3月1日、由天主教江南代牧区创办。1863年,时任法国驻沪总领事委托天主教江南教会筹备,共筹得资金逾5万两,然后租用法租界外滩的科尔贝尔路(即今中山东二路22号新永安路口)转角处的楼房作为院舍。1864年3月1日正式开办, [[英语| 英文 ]] 定名为“General Hospital”。当时共有大小病房17间,病床35张,只收治外籍病人,当时主要作为疗养医院的形式接收病患。
1877年,由于业务规模的扩大,原科尔贝尔路原址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院方于苏州河北公共租界头坝渡(今乍浦路桥北堍)另新造 [[ 医院 ]] ,门牌为北苏州路190号,当时床位共计270张。1920年,公济医院在原规模上增建新的病房大楼,现在大楼依旧伫立在苏州河畔。
2015年被列为第五批上海市优秀历史 [[ 建筑 ]]
在1930年代以前,公济医院的医生以及医护人员均由天主教会进行委派,所以当时的护理人员主要都是修女。护理人员日常除了看护病人以外外,还负责管理为医院服务的中国籍工人和一些日常医院事务。而维持医院日常运转的经费则通过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以津贴的形式发放,并且医院董事会会根据当年财务状况进行募集资金。当时医院主要面向外籍病人 [[ 服务 ]] ,同时专门开设了50个免费床位为无国籍的外侨病人,因而成为了 [[ 亚洲 ]] 第一家免诊费的医院。当时,旅沪的外侨但凡患病大多到公济医院进行治疗,当时医院三等及免费病房经常为白俄罗斯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朝鲜人、印度人及有外籍的中国人所住满。
由于医生和病人都来自不同国家,讲各种 [[ 语言 ]] ,所以不同国籍的修女对医院日常运作有着极大地作用。当时医院特别为 [[ 英国 ]] [[ 美国 ]] [[ 意大利 ]] 等国的水手设立病房,商号、 [[ 海关 ]] 、巡捕房人员也享受同样待遇。另外医院还设有 [[ 婴儿 ]] 病房、男孩病房及女孩病房。
截至1935年9月,公济医院共有各类病床270张,日住院人数曾高达150人。门诊病人每日五、六人,施诊时期曾达八、九十人。但是与日渐增长的病患相比,医院的医务人员显得过于捉襟见肘,当时全院医务人员仅院长一人,驻院 [[ 医师 ]] 只有一至二人,修女30名,护士20名。
从1937年开始,公济医院开始录用上海震旦大学附设护士学校毕业的中国 [[ 学生 ]] ,负责助理看护,前后共聘请过中国护士12人,并由修女带领进行工作。
==参考文献==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