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徐家汇观象台

增加 10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徐家汇观象台 ''' ,又名徐家汇天文台,简称徐台,是位于 [[ 上海市 ]][[ 徐汇区 ]] 蒲西路166号的一座气象台。观象台成立于1872年,为上海乃至中国最古老的气象观测站,号称“远东气象第一台”。该台是上海中心气象台和上海天文台的前身,也是一座兼具天文、地磁等观测功能的综合观测站,在中国气象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徐家汇观象台被列为 [[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也因其连续不间断的观察而被授予“世纪气候站”的称号。
==历史沿革==
=== 建立===
鸦片战争后,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提出在南京或上海建立天文台的计划,并得到法国经度局的支持。19世纪60年代, [[ 天主教 ]] 耶稣会传教士已在上海开展一些气象观测活动。1865年,耶稣会派传教士刘德耀(Henri Le Lec)携带气象观测仪器来到上海。他偕同罗礼思(Louis Helot)、伊宗尹(CharLes de Argy)两神父向监会铎戴元英(Michel Fessard)递交建立科研机构的报告。经会议研究,认为建立科研机构为时尚早,但不反对以个人名义参与科研。于是刘德耀被任命为董家渡修道院的科学教授,用所携带的 [[ 仪器 ]] 进行气压、气温、 [[ 湿度 ]] 、降水、 [[ ]] 及有关 [[ 天气 ]] 现象等观测。每日5时、9时、12时、16时、21时各观测一次。
1869年1月,耶稣会派遣传教士高龙鞶(Augustin Colombel)来到上海,以实现在江南教区建立观象台的计划。随后刘德耀与高龙鞶被派往南京考察观象台的选址。然而他们发现 [[ 南京 ]] 并不具备设立观象台的条件。且他们抵达南京时,正值该地发生教案。两人不得不离开南京,返回上海。
1872年8月,江南教区郎怀仁(Languillat)主教与耶稣会江南传教会会长谷振声(A.Della Corte)在徐家汇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江南科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一座“与耶稣会相称”的观象台。筹建观象台的工作交由高龙鞶完成。同年12月1日起,观象台正式进行 [[ 天文 ]] 和气象观测。最初的观测工作是在徐家汇天主教堂教士住所东面的平台上进行的。1873年2月,观象台于蒲西路221号动工兴建二层平台的五开间平房。7月建成后,作为正式的观察场地。
==组织机构==
徐台建台之初,只有少数几个工作人员。至20世纪30年代,工作人员人数达40-50人。观象台自建立到被接管的八十年中,累计工作人员总数不超过100人,其中传教士20多人,中国工作人员约70人。在观象台工作的传教士大多接受过良好的 [[ 科学 ]] 训练,中国员工则无法参与核心研究,亦有人声称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
全盛时期的徐家汇观象台是一个集公共 [[ 服务 ]] 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机构,下辖 [[ 佘山天文台 ]] 和菉葭浜地磁台两个附属台,同时派出专人到外滩信号台为市民提供服务。观象台下设气象、天文、 [[ 地磁 ]] [[ 地震 ]] 、授时等若干部门,其中徐台负责气象、授时、地震, [[ 重力 ]] ,佘台负责天文、 [[ 大气 ]][[ 物理 ]] 和地磁,菉葭浜台负责地磁。每个部门由一名传教士负责。经费则由教会管理,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一套 [[ 预算 ]] 、审批、列账制度。 ==参考文献==
113,0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