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沈阳故宫博物院

增加 12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2017年5月18日,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fbf46DESKOnbNzvilzRkHeedUFJGepbfOAWI3bncXJJCh9fqjytlf6VfmutB7C1-JIs42TPBuA5evJXQ-4NMdsVp  华夏收藏网,引用日期2017-05-21] </ref>
== ''' 建筑布局'''==
[[File:沈阳故宫3.jpg|缩略图|沈阳故宫[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eaf81a4c510fd9f9766fc67e222dd42a2834a4a9?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西路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最前面为轿马场。文溯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为三重硬山前后出廊式建筑,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东侧有一碑亭,内立乾隆亲撰的《[[御制文溯阁记]]》(正面)和《宋孝宗论》(背面)。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
== ''' 主要建筑'''==
[[File:沈阳故宫4.jpg|缩略图|左|沈阳故宫[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0cb39dbb6fd5266ff4eaf03ac18972bd40736bb?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 ''' 东路建筑'''======= ''' 大政殿'''====
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7af2qvybueLYvIm-iknXJNmCV9WmEhAiKyFI8_LBEpphDb-gcAb8O5AiDCRt7dLvpj9j00IqdUPHqpHoeZFmrlZd22bUBRlVU-YX4iJnoKp7jO2kE6ze7ROCWlA  沈阳欣欣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5-08] </ref>
大政殿原名笃恭殿,重檐八角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两根大柱上雕刻着两条蟠龙,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
==== ''' 十王亭'''====
在大政殿前左右两侧,各排列症着五座方亭。东侧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则相应为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俗称“十王亭”或“八旗亭”。
大政殿和十王亭不仅体现了当时满族国家的政治特色,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史书中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外出驻扎时搭设的蒙古包式帐幄,有时就是皇帝用大一些的“黄幄”,而八旗贝勒大臣们则分别用排列在其前两侧的八座“青幄”,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布、瓦色、造型都与之十分接近。因此,人们也把这“一殿十亭”叫做“帐殿式”布局,视为带有游牧狩猎民族特点的宫殿建筑的典范。
==== ''' 銮驾库和奏乐亭'''====
[[File:沈阳故宫5.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812b31bb051f819d85f905dddb44aed2e73e7ab?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yMjA=,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沈阳故宫东路南北两端,各有一处与在这里举行典礼活动有关的建筑,即銮驾库和奏乐亭。
大政殿殿庭最南端东西各有一座奏乐亭,同为四角攒尖琉璃瓦顶,建于两米多高的方台之上,台下一侧设券门,有台阶通达亭内,供乐工上下。这组奏乐亭应是建于清太宗时期,逢大政殿有重大庆典时在此奏乐,清入关后皇帝东巡时仍然使用,但因主要的乐部多是设在殿前较近的地方,亭中乐队应是用于皇帝上殿时接驾和筵宴伴奏等场合。由于奏乐亭是大政殿区域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简单而又坚固,所以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成为沈阳故宫东路南端的标志建筑。
=== ''' 中路建筑'''===
[[File:沈阳故宫6.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7fd5266d01609249a64310cd30735fae6cd3467?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xNTA=,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 ''' 大清门'''====
大清门建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开始只按通常习惯称为“大门”,两侧的小门则称“东门”和“西门”。到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时,用与新国号相同的“大清”二字来命名这座皇宫大门。正式定名的同时还规定,大清门及东、西翼门,要设兵丁稽察出入人员,严加把守。各级官员和侍卫、护军等,在入朝前集合于大清门时,无论坐立,都不准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宫殿方向,更不许坐立于中间的御道上,只能在御道左右“相向坐立”,即位于御道东侧者面向西,位于御道西侧者面向东。这是因为如面向北,则有窥视宫阙禁地之嫌;面向南则背对皇宫,也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至于坐立御道之上,更是藐视君王的重罪,当时明文规定,自亲王以下所有官员,都只能由左右台阶出入,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至于两旁的翼门,应是供平时官员及宫女、太监等因事进出宫殿之用。
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做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 ''' 崇政殿'''====
[[File:沈阳故宫7.jpg|缩略图|左|[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9381f30e924b899ef38826966061d950a7bf65f?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崇政殿在使用功能上与大政殿有显著不同。首先,做为皇宫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临朝理政之处,也就是通常所说“上朝”的地方。在后金早期的宫殿制度中,俗称为“汗宫里的殿”或“内殿”,而大政殿则是举行较大规模的重要集会时的“大殿”,在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崇政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而大政殿则更像是一座“会堂”。其次,清太宗时期国家的重要典礼,如元旦和万寿节庆典、太祖实录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员的归降等仪式,都是在崇政殿举行,而大政殿则是在元旦、万寿节等典礼的主要礼仪结束后大宴群臣的地方。第三,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见宴请外邦宾客之处,在皇太极时期,主要用以款待前来盛京进贡、朝觐、通婚的蒙古诸部贵族,国内庆典时的一些小规模宴会也常在这里举行。
此外,为了表示对这座开国金銮殿的敬仰,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贺”诗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也是他们留给这里永久的纪念。<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 ''' 飞龙阁和翔凤阁'''====
[[File:沈阳故宫8.pn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801213fb80e7bec5cb45987272eb9389b506b6d?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在崇政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样式相同的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东为飞龙阁,西为,与大清门、崇政殿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布局单元。
翔凤阁内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调运至此。其种类之多、历史和艺术价值之高,比飞龙阁内所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供各宫殿内陈设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制品、文房四宝等,连同备用品在内共两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宫中御用珍品;二是备皇帝至盛京时穿用和赏赐的服饰、衣料、荷包等,共四千余件;三是供皇帝驻跸期间查阅和欣赏的古籍、舆图、书画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作品三百余件尤为著名,后人曾有《盛京故宫书画录》一书专门记述。
以上所举两阁藏品,大多数于民国初年袁世凯统治时期被运往北京,抗战以后又流散各地。1929年沈阳故宫内的博物院正式开放后,飞龙、翔凤二阁成为清宫文物陈列室。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 ''' 文德坊、武功坊和朝房'''====
[[File:沈阳故宫9.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d82d158ccbf6c8136b9eaaabd3eb13532fa40e2?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yMjA=,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中路是沈阳故宫建筑群的主体,即皇帝日常上朝和居住的地方,清代称作“[[大内宫阙]]”,由入关前皇宫和乾隆以后行宫、太庙等几个部分构成。
在两牌坊间南侧大清门前的区域,是一组与宫殿正门配套的建筑。东西各有奏乐亭一座,为迎送皇帝入宫出宫奏乐之处;两侧又各有平房和楼房一座(西侧楼已不存),称作“朝房”和“朝楼”,是官员们入宫前候朝的地方,每逢朝会之日和“三大节”在大政殿举行朝贺仪式时,官员们都要在这里事先按次序列队,至规定时辰入宫上殿。在两座朝房之间南侧正对大清门的位置,清早期曾有内务府的司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建成一座五龙琉璃影壁,与大清门相衬映,清末民初时被拆毁,其基座至今尚存原处,由此也可想见当年皇宫门前整齐肃穆的格局。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 ''' 凤凰楼''====
[[File:沈阳故宫0.jpg|缩略图|左|[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ac4bd11373f08202c5e5e7cf46fbfbedaa641bce?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沈阳故宫的内廷部分──即清太宗时期皇帝后妃居往之处,位于中路崇政殿北的高台之上。按照满族人过去在山区居住的风俗,部落里酋长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里最高的地方,既便于守卫,又利于观察了望。迁居平原城市之初,他们仍然受这种习俗的影响,所以沈阳故宫帝后寝宫建在特意筑起的近四米的高台之上,但大政、崇政两座殿却建在平地。这种“宫高殿低”的情形,与北京故宫的“殿高宫低”正好相反,人们也将其视为沈阳故宫因满族风格而形成的特色之一。
从乾隆年间起,凤凰楼还被用作存放一些重要的宫廷文物。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实录]]》。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为尊崇盛京开国宫殿的地位,命将太祖至世宗(雍正)五朝满汉文国史《实录》,各缮写一部送往盛京尊蒇,即放于凤凰楼上、中层的30顶大柜之中,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移至崇谟阁。二是“圣容”和“行乐图”,即皇帝画像。其中身着朝服于宝座上端从的“标准像”称为“圣容”,而读书听琴、骑马射猎等带有生活场景的称“行乐图”,也是乾隆皇帝特旨定制命送至盛京“供奉”。至光绪年间楼内共有太祖至穆宗(同治)历朝皇帝圣容各一份,乾隆、嘉庆、道光行乐图共13份,都精心收贮在特制的大画箱中。三是清初[[皇帝玉玺]]。原藏于北京交泰殿,乾隆十一年(1746年)奉旨移往盛京凤凰楼,共有“大清受命之宝”等10颗,乾隆曾亲撰《御制宝谱记》述其事原委。这些[[皇帝画像]]和[[御玺]],都属于清宫中最重要的文物,其政治意义远胜于飞龙、翔凤阁中的古董珍玩,由此也可见凤凰楼在清代沈阳故宫中的地位。
==== ''' 台上五宫'''====
沈阳故宫台上五宫建筑是指位于中路中轴线上崇政殿和凤凰楼之后的寝宫部分。盛京皇宫内,多为庭院式建筑。而凤凰楼高台上的后宫生活区,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以及次西宫永福宫,五宫围合成合院式,与清宁宫东西墙外靠北侧的两座配宫一起,构成皇太极时期的后宫建筑。中宫清宁宫为帝后居所,宫前东为关雎、衍庆二宫,西为麟趾、永福二宫,分别为皇太极的宸、淑、贵、庄四大妃所居住,其中的永福宫是清世祖福临诞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这一组建筑形成于公元1627—1632年的后金时期,它与《建州纪程图录》中所描绘的“奴酋家”的建筑形式完全雷同,保留着许多早期满族民居的建筑及装饰特色:主要仿照满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以尖山式硬山顶为主。屋项覆盖黄琉璃绿剪边的瓦饰。五宫的房屋举架、面阔进深略有区别:东西次宫的规模次于清宁宫、而次东宫、次西宫又小于东西二宫。清宁宫以北东西两侧小配宫,仅为三间硬山式建筑。
[[永福宫]]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以清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
==== ''' 所颐和殿、介祉宫'''====
[[File:沈阳故宫11.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fdda3cc7cd98d100a3f5e5d293fb80e7aec90f6?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乾隆年间所建供东巡期间皇太后使用的行宫,因位于崇政殿之东,清代称为“东所”。这里的“所”,是清代宫廷中对一些较小规模独立居住院落的一种命名习惯,其位置一般是处于主要宫殿附近,院内的各单体建筑都各有专名,只是按院落所处方位总体称为“某所”,以便于区别。
东所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后,有两位皇太后曾在此居住过。一位即乾隆之母钮祜禄氏,在乾隆十九年随皇帝东巡来此;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也姓钮祜禄氏,是嘉庆帝皇后,但并非道光生母,按制度在道光即位后被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九年东巡时随皇帝同来居住于此。因为皇帝东巡时在盛京宫殿内只住几日便启程回京,所以东所建成后至清末,真正有皇太后住在这里的时间总共也没有超过半个月。
==== ''' 西所迪光殿、保极宫'''====
崇政殿西侧与东所相应的位置,是东巡盛京时皇帝和后妃的行宫,称为“西所”。
保极宫左边是书房,右边是皇帝寝宫。侧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卫住的地方。保极宫宫前两侧有抄手游廊,直通迪光殿后檐廊下,这样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两座建筑间便利往来。
===='''[[盛京太庙]]'''====
[[File:沈阳故宫12.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5eef01f3a292df5231c5544b4315c6035a87380?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xODA=,xp_5,yp_5 原图链接][来源百度网]]]
大清门东侧原本是明朝的一座道教观宇,内供天官、地官、水官,名为三官庙,早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前就已是城中的著名庙宇了。在兴建沈阳故宫时,皇帝不但没有拆掉它,而且还继续保留庙中的香火,清入关前,有许多与宫廷有关的重要事件发生在这里(详见后述),[[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还多次赏赐银两和御笔匾额,表示对这座与开国宫殿同在一处的庙宇的特殊重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时,为了完备陪都城的规制,传旨重修盛京天坛、地坛、堂子(皇帝按满族萨满教礼俗祭天之处)和盛京太庙。当时其他三处的旧建筑尚存,而太庙则因多年废置难以修复。于是乾隆决定把在三官庙旧址重建太庙,并举出古代宫殿前“左祖右社”(即宫阙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的制度做为依据。同时传谕,把三官庙(此时已改名为景佑宫)移至德盛门(大南门)内重建。几年后,搬迁重建工程全部竣工,三官庙的位置,被新的盛京太庙所取代。
太庙建成后,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起,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入沈阳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所以这处建筑尽管面积不大,地位却高于故宫内任何一处,是平常的“庙”所不能比拟的。<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 ''' 西路建筑'''======= ''' 后花园嘉荫堂和戏台'''====
前为扮戏房五间,即演戏时的“后台”,室内北墙有通往[[戏台]]的上下场门。扮戏房以北戏台两侧各有游廊七楹,东侧西向,西侧东向,南北分别与扮戏房、嘉荫堂之两山相接。此乃皇帝于此赐宴赏戏时王公大臣等设座之处。正北为嘉荫堂五间,主要是作为赐宴赏戏时皇帝临御之处,其东西稍间均有暖阁,亦可于此小憩。嘉荫堂正前方庭中即为戏台。清代乾嘉以后宫中演戏之风颇盛,在北京大内、圆明园、颐和园及热河行宫建有戏台之处,如畅音阁、清音阁、漱芳斋等。这座中型戏台为歇山卷棚式顶,四面共圆柱十二根,下为半米多高的台座。戏台周围嘉荫堂、游廊和扮戏房互相连接,构成四面封闭的空间,有利于演出时获得较好的音响效果。
==== ''' 文溯阁及其附属建筑'''====
西路北侧的一组建筑,最南面是位于嘉荫堂后的三间悬山屋宇式宫门,入内即为这一区域的主体建筑──[[文溯阁]],是专为存放《[[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座著名藏书楼之一。
文溯阁后的院落中,有仰熙斋七间,两侧有抄[[手廊]]与文溯阁后廊相连。斋内东间设有宝座屏风,从皇帝所题“日丽风和春蔼吉,周书鲁语义抽寻”等对联的内容,可以知道这里应是与藏书阁配套的书斋。出仰熙斋北门,另有一进院落,正面为九间殿,东西各有配房三间,由其所处的位置和有关殿内陈设的记载看,这里也应该是与仰熙斋在布局和功能上结合使用的建筑。<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 ''' 视频'''==
{{#iDisplay:m0161fjnqor | 560 | 390 | qq }}
== ''' 参考文献'''==
{{Reflist}}
42,5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