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贝子庙

增加 78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贝子庙1.jpg|缩略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46317101019jdi.html 贝子庙]]]'''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ref>[https://p.51vv.com/vp/ihb7Wvjq 贝子庙]</ref>
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活佛)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 此外,贝子庙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喇嘛住宅,贝子庙建成后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
始建朝克沁殿,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1786年,乾隆帝赐封巴拉吉尔隆德布为一世活佛,以“阿日旺·章龙·斑智达”为称号,意为“聪明传教师”,并赐给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字匾额颁发了度牒。“章龙班智达葛根庙”由乾隆帝钦赐汉名为“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时佛殿又大规模扩充,具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清光绪年间达到极盛,喇嘛最多时达1200至1500多人(1840年—1930年)。庙寺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File:贝子庙2.jpg|缩略图|[https://t17.techbang.com/topics/20470-beizimiao-bandidegegeheite?page=1 贝子庙]]]
“班智达葛根庙”由乾隆帝钦赐汉名“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时佛殿经掌又大规模扩充。 具有百多年的兴盛时期。清光绪年间达到极盛。喇嘛最多时达1200多人。庙寺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薯密切的联系。贝子庙雕梁画栋,重楼复阁。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佛像塑造。富丽堂皇的绘画装饰。贝子庙历经苍桑,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几天之内庙顶被砸、塑像捣毁、堆积如山的经卷图书付之一炬。
平时每座经堂里均有几十到百名学徒、班迪钻研各种学识,并有修业期。毕业时成绩最优秀者即可授予国师、道仁巴、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学位称号。但这类称号的获胜者在本庙史上并不多见。另外,贝子庙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经卷。但平时交谈、账册账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尤其葛根身边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庙曾出现过许多有才华有学识的喇嘛,还有画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庙满巴学部是蒙医知识的传授之地,今市蒙医院前身即是本庙满巴经堂。
[[File:贝子庙3.jpg|缩略图|[http://www.51qcl.com/Mobile/MenPiao/Info-1862.html 贝子庙]]]
20世经以来,贝子庙地区逐渐向集镇发展。各类集会经常不断。各地客商也陆续到贝子庙附近设点经商,于是形成了“东商”、“西商”、“南商”。从此贝子庙地区变为锡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贸活动集散点,基本满足了牧民、喇嘛们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后,日军入侵东阿纳旗,将贝子庙地区变成扩大侵略的大本营。
== 建筑特点 ==
贝子庙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沿袭黄教传统建筑格式,结构独特,雕刻精细美观。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
[[File:贝子庙4.jpg|缩略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46317101019jdi.html 贝子庙]]]
整体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墙寺院。并排的七座围墙两侧为各呼毕勒罕(转主者)私庙、庙仓、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独宫)七座,经堂(学部)五座,寝宫(拉卜楞)六处,塔六座,带有宝顶的庙十一座。 其中,西红墙内(亦称西庙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执事喇嘛庙房。中红墙内以朝克沁大殿(亦称大经堂、大雄殿、行政教务殿)为主,包括弥勒佛、钟鼓楼及安放本庙历代活佛舍利塔的灵堂。
全庙四周耸立一座红塔、五座白塔。其中处红塔的修建是为了镇邪。罗本喇嘛庙东处有座白塔(亦称内白塔),据该庙喇嘛忆述是为了纪念一位有功的经师而建,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其余四座白塔分别设在全庙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观以内的区域为本庙管辖区。 贝子庙喇嘛教系藏传佛教,在该地区又称黄教、喇嘛教或黄帽派教,从元朝起由藏、青传入此地。清廷为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个管辖区。内蒙古等地的黄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统辖。
[[File:贝子庙6.jpg|缩略图|[https://you.ctrip.com/sight/jiangshan1000/16695-dianping.html 贝子庙]]]
== 典藏文物 ==
贝子庙的佛事用品经卷等一应俱全,因而以“广富寺”闻名。据记载,各殿经堂内供奉的佛像,种类齐全,数量庞大,形状各样。以释迦佛像为主的图画雕塑、泥塑、铜木质佛像达几千尊,有不少纯金银及金银粉饰的佛像,多数为铜质佛像。该庙各学部有丰富的经卷。其贵重经卷为《甘珠尔经》、《丹珠尔经》二套。还有《宗喀巴全集》、《佛学要义》、《经咒》等,也有藏译蒙文经卷,共四千余卷。法器乐器应有尽有。
对于贝子庙的选址还有很多传说,如成吉思汗削山成敖包,或是由河水冲天而流等等,这些传说体现了寺庙选址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座山面水。贝子庙的背面就是旅游胜地——十三敖包山,这也是藏传佛教或蒙古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敖包。十三敖包的十三,被认定为敖包神,是神灵所局和享祭之地。其中,一是指它的四面、四方,即四面八方;二是指天与地;三是指三时,即过去、现在、将来。由此,发现贝子庙的选址采用了典型的蒙古式的选址方式,同时也在庙结内加入了蒙古的祭祀载体——敖包。
相传,乾隆七年(1742年),一位34岁的西藏传教喇嘛叫班觉伦布,在草原上展转传教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贝子旗的牧民太及家。女主人正要给蒙古包内供奉的佛上香,忽见喇嘛登门,忙不迭地一手提桶鲜牛奶,一手举着刚点燃的佛香,急忙走出蒙古包门去迎接来客。班觉伦布喇嘛见状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便决意在此地住下来。他取得贝子(管辖3个旗的王爷)班觉多吉的资助和支持后,便在额尔敦敖包前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小庙,开始传播喇嘛教。渐渐地,他得到了人们的尊敬,被当地牧民称为班第。<ref>[http://www.mafengwo.cn/poi/352131.html 贝子庙游览攻略 - 马蜂窝]</ref> == 参考来源 =={{reflist}}[[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