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马克吕布

增加 1,60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马克 · 吕布(| 外文名 = Marc Riboud),男,1923年6月24 | 图像 = [[File:马克•吕布.jpg|无框|马克•吕布]]|缩略图|center|[ http://hnrb.hinews.cn/resfile/2016-09-05/022/2328248_hnrbtp1_1472978006077_s.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A9%AC%E5%85%8B%C2%B7%E5%90%95%E5%B8%83&step_word=&hs=0&pn=1&spn=0&di=2629223311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487160726%2C2708505419&os=2258402640%2C3774799966&simid=4125353710%2C669404556&adpicid=0&lpn=0&ln=1835&fr=&fmq=154436976803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hnrb.hinews.cn%2Fresfile%2F2016-09-05%2F022%2F2328248_hnrbtp1_1472978006077_s.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ig6k_z%26e3Bitgjof_z%26e3BvgAzdH3Fip4sAzdH3Fda8m-alAzdH3FacAzdH3Fv5gpjgp_d8_8_z%26e3Bip4&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来自百度图片]]]| 图像说明 = 马克•吕布|center| 出生 期 = {{birth date |1923|06|24}} | 出生 于法国 地点 = 里昂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16|08|30|1923|06|24}} | 国籍 = 法国 著名 | 职业 = 摄影师 | 毕业院校 = EcsleCentrale学院| 知名作品 = 《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br>}}
 <big>'''马克·吕布(Marc Riboud)'''</big>,男,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国里昂,法国著名摄影师。 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从1957年起多次访问中国,留下很多经典照片。1957年发表了报道中的第一张图片,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以来自东方的延伸报道而著称。主要作品有: [[ 《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中国三面红旗) ]] 、《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
2016年8月30日,马克·吕因病去世,享年93岁。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马克·吕布
''' 外文名称'''
Marc Riboud
'''国 ''' 法国
''' 出生地'''
里昂
''' 出生日期'''
1923年6月24日
''' 逝世日期'''
2016年8月30日
'''职 '''
摄影师
''' 毕业院校'''
EcsleCentrale学院
''' 主要成就'''
20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 代表作品'''
《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
== 人物经历==马克·吕布 <big>''' 马克·吕布 '''</big> ,1923生于里昂。在他14岁时,他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反抗法西斯统治。战后,马克·吕布进入位于里昂的EcsleCentrale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但到1951年,他决定放弃他的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最初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到1952年加入到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
在18岁的时候,马克·吕布就有离家出走的念头,他告诉自己应该去冒险,到山里去玩儿。因为马克·吕布从生下来就很害羞,弟弟和哥哥们都很聪明,善于和人打交道,而马克·吕布却连和女孩子说话都不敢。
马克·吕布
当内心世界无法被表达的时候,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静的拍摄便成了马克·吕布可以应对人生的惟一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吕布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者。60多年来,他一直不停地行走于各种不同的地方,用镜头将一切被他眼睛捕获,同时又打动他的瞬间都记录在了最原始的银盐胶片中。
最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工作之余去了很多里昂附近美丽的山,他发现在旅途中自己几乎没有办法和陌生人进行任何交流。于是他决定放弃稳定的建筑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中。开始的几年,他为一家公司进行拍摄,不久便发现,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摄影师也无法沟通,大家日常谈论的都是相关器材和技术的话题,而他对此毫无兴趣。于是他离开了那家公司,开始做一些时间较长的旅行。
在马克·吕布30岁的时候,在摄影上才刚刚起步。初次来到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在还没有进行任何讨论之前,他就说服马克·吕布使用一个旧取景器,  它有颠倒画面的奇异的特性。
于是,马克·吕布带着一盒胶卷来到了巴黎艾菲尔铁塔,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艾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感觉是在半空中轻盈飘移的舞蹈者,根本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轻巧的歌舞剧。于是,这张照片成为了他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
2016年8月30日,马克·吕因病去世,享年93岁。
折叠编辑本段 == 结缘中国==马克·吕布是上世纪50年 马克·吕布 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后来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半个多世纪前,马克·吕布从印度辗转香港来到广州,然后一路北上,第一次沿途记录中国风景,其中包括他在武汉的所见所闻及建设中的长江大桥。这位法国著名摄影师抓拍的众多黑白照片,已成为巨变中国的一份历史档案。1957年马克·吕布发表了他报道中国的第一张图片,从那以后,马克·吕布先后到中国20多次。[[File:记录中国.jpg|缩略图|右|纪录中国]]
他与中国有着极深渊源,他自称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他总是精力充沛,几乎每年都在路上。即便他快90岁了,还能在广州街头大步流星地追着美女拍照。"在他中国学生的印象中,马克·吕布从不坐电梯,总是坚持爬楼梯锻炼身体。2012年《马克·吕布:东方印象》是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第一次被正式引进中国大陆出版,限印5000套。本书大部分图片均是在国内首次公开亮相,是影像匮乏的1950年代东方世界的珍贵记忆 。
折叠编辑本段 == 社会评价==马克·吕布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恩来 在他到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摄新闻报道摄影,也用彩色材料拍摄,而他的这些彩色作品不但构图精彩,而且色彩优雅、细微。
折叠编辑本段 == 主要作品==  折叠 中文 《日本妇女》、《加纳》、《北越:面孔》、《中国印象》、《火车和车站》等 。
吕布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是Eiffel Tower Painter,拍摄于1953年的巴黎。这张照片描绘了一个正在粉刷建筑物的工人,他的造型就像是栖息于塔间的舞者,巴黎城在照片背景中若隐若现。吕布的照片中常出现单独的人物。在安卡拉,中心的人物剪影映衬着工业背景;在法国,一个男子躺在地上。垂直构图强调了风景、树、天空、水,还有吹拂着的草丛,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人物而展开。
[[File:镜头下的周恩来.jpg|缩略图|右|镜头下的周恩来]]
<big>''' 《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 50年创作经典首次回顾'''</big>
本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165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50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舞者般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油漆工;手捧鲜花对抗刺刀的女孩;以及被窗口分隔的北京琉璃厂街道等等。此外还收录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
<big>'''英 折叠英 '''</big> 
《Women of Japan》、《Le Bon Usage du monde》、《Three Banners of China》
《Faces of North Vietnam》、《Bangkok》、《Marc Riboud, photos choisies》
==展 折叠展 == 
1963年 Marc Riboud (The Art Institute(芝加哥)
9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