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青春之歌》

增加 11,07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首次出版。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首次出版。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内容简介==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ref>[https://www.360kuai.com/pc/9b4967954addea596?cota=3&kuai_so=1&tj_url=wd&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青春之歌内容概括]2013-02-28 来源: 快资讯</ref>

==人物介绍==

'''林道静'''

林道静的生命历程演绎着五四以来时代女性相似的命运和追求:林道静受过新的教育,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启蒙,这使她不再认同传统中国女性在父权制下屈从、依附的地位和无奈的历史宿命,而有了对个人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她特殊的身世,使她憎恶道貌岸然却强占了佃农女儿的父亲,还有想把她当作摇钱树嫁给旧官僚的后母。封建家庭对她的冷漠和虐待使她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在遭遇失学、逼婚后,林道静选择了离家出走。去北戴河投亲不遇,走投无路的她被小学校长余敬唐收留,却不曾想又落入了新的陷阱里。余敬唐看林道静容貌秀丽又年轻,密谋用她去讨好当地的权贵。绝望之中林道静想投海自杀,结果被已注意她多时的大学生余永泽所救。具有“诗人兼骑士”风度的余永泽,俘获了涉世不深的林道静的心,他们相爱并同居。但逐渐地余永泽的庸俗和自私让林道静感到失望,两人因为思想分歧和家庭矛盾多次发生冲突。她遇到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在他的指导下读进步书籍,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又在他的带领下去参加游行集会。卢嘉川的被捕,使她下决心离开了余永泽,选择了革命,并且在共产党人江华和林红的引导和影响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从此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余永泽'''

在回乡探亲时救起了投海自杀的林道静。回北平之前,余永泽通过关系,把林道静安排在杨庄教书。和林道静同居后,很快暴露出他的自私、卑微和庸俗的个性。余永泽反对林道静和进步青年来往,对林道静和卢嘉川的交往非常嫉妒,有意制造事端,使林道静感到难堪。二人终因政治的分歧,追求的不同,感情的破裂而痛苦地分手。

'''江华'''

一位经常失业的印刷工人的儿子。跟随父亲当了印刷厂的学徒工,在党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党办中学读书,接学了革命教育。在北大学习期间,他策划组织了唐山五矿工人大罢工。察北抗日同盟军刚成立,他又被党派到那里当军事指挥员。同盟军遭失败后,江华转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担任以河北定县为中心的周围几个县的县委书记。与林道静认识后,两个人在共同的战斗中增进了友谊,产生了爱情,结成了伴侣。江华身材高大,阅历丰富,举止敦厚,言谈质朴,待友细心关怀,工作严肃认真,是《青春之歌》这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郑瑾'''

真名林红,早年,郑瑾就被作为政治犯而在苏州国民党监狱里呆过三年。出狱后从上海调到北平工作,不幸叛徒告密,刚工作不久又被捕入狱。共同的理想、事业、遭遇使她们很快成为亲姐妹似的朋友。她教育林道静,被捕不是生命的终点,真正的革命者要有长久斗争的意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同时希望林道静将斗争进行到底,做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郑瑾最后英勇就义。

'''卢嘉川'''

早在中学时代,卢嘉川就参加革命活动,考入北大后,很快成为一位党组织负责人。卢嘉川没有固定的住所,到处漂泊,在国民党军警的严密搜捕下,他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沉着一次次摆脱了敌人的盯梢。由于叛徒戴瑜的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卢嘉川受尽折磨,然而,他没有倒下,而是用残废的身躯,垂危的生命在狱中建立“狱中支部”,组织领导了绝食斗争,后牺牲。

==创作背景==

1932年后,作者认识了一些共产党员。他们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出生入死,忍饥受冻,忘我地进行斗争。《青春之歌》中的江华基本上是真人真事,只不过姓名不同而已。他出身富农家庭,上了大学,很早就入了党。为了开展群众工作,党需要他到哪里,他就到哪里去。他先在东北抚顺煤矿砸铁砂,推小车。这种沉重的露天劳动,使他又冻又饿,终于病倒了。后来,党又派他到唐山工人中去活动,被捕后跑出来。坐火车没钱,只好躲藏在煤车里逃到北京。衣衫破烂,冻饿不堪,像乞丐一样躺在北大附近的大树下等候同志。作者早就认识他,为了写小说,作者又找他谈过几次。江华就是以他为模特儿塑造出来的。

“一二·九”学生运动前的三四年中,作者是个失学青年,住在沙滩北京大学附近的小公寓里。当时,地下党也常在北大活动。那真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天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进驻华北、北.平,青年学生的抗日情绪高涨,热血沸腾。作者常听说有学生到装载着日本兵的火车前去卧轨,到南京国民政府去请愿。在这三四年中,作者常和北大学生来往,对他们的生活、思想情况和救亡活动比较了解。所以《青春之歌》中的许多人物、环境都选择了沙滩公寓和北大学生。这是由于作者比较熟悉这些人物和环境的缘故。以上可以说是作者写出《青春之歌》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主要原因。是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这使作者选择了林道静为小说的主人公。林道静不是作者自己,但是有作者个人的生活在内。作者的家庭和林道静出生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差不多,作者的父亲也是像林道静父亲那样的人。作者年轻时接触一些革命同志受到马列主义教育以后,就恨起自己家庭的黑暗腐朽。林道静参加革命前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作者的经历,她参加革命后的经历,是概括了许多革命者的共同经历。

==作品影响==

《青春之歌》销售达四五百万册,并被翻译成日、英、法、越、朝、俄、希腊、阿拉伯、印尼、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十几国文字出版。

周恩来、彭真、周扬、茅盾等都在不同场合称赞这部作品,共青团中央也号召全国青年学习这部作品。1959年,《青春之歌》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

==作品评价==

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文学理论家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青春之歌》将作者自我的人生经验组织入宏大叙事而获得成功的作品,其艺术魅力……依赖于作者作为知识女性特有的坎坷多艰的个人经历与个人化的情感。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扬《成长·政治·性对“十七年文学“经典作品〈青春之歌〉的一种阅读方式》:《青春之歌》将“‘超验’的政治叙事与世俗的情爱故事巧妙地缝合在一起,使女青年林道静的情爱历险与‘知识分子’和‘民族国家’的成长统一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一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奥秘及其美学变迁的一个视角》:林道静曾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梦”,这个梦使我认识到这部作品的意义,它的无法抹杀的“文学意义”与潜意识的精神深度,它蕴藏的非常丰富的潜文本的内容甚至是作者也无法“掩盖”的。

原吉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主任王俊秋《从模式化到经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学史意义》: 《青春之歌》产生的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高扬的时代,从普通走向伟大,从平凡走向崇高,是一代人的普遍追求。林道静的道路非常及时地适应了广大青年人的这种精神需求,而且自传性的写实也使这种精神诉求增加了一种真实感和可模仿性。在那样一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林道静不再是一种艺术形象而是一种生活的典范,满足了青年读者渴望崇高的心理欲求。因此说,《青春之歌》是一部经过历史化和经典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可深入探讨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县]]人,出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北平温泉女中学习,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1931年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先后当过小学老师、家庭教师和书店职员。1934 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抗战爆发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担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1958年,杨沫代表作《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杨沫还创作了《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长篇小说,以及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參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學總論]]
14,1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