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
次編輯
變更
五輪八廓
,更多資料
[[File:五輪八廓.png|缩略图|右|[ https://www.facebook.com/yuyenlin.md/photos/%E4%BE%86%E9%BB%9E%E5%AD%B8%E8%A1%93-%E4%B8%AD%E9%86%AB%E7%9C%BC%E7%A7%91%E4%BA%94%E8%BC%AA%E5%85%AB%E5%BB%93%E6%80%8E%E9%BA%BC%E7%94%A8%E5%9C%A8%E5%AD%B8%E6%A0%A1%E5%AD%B8%E4%B8%AD%E9%86%AB%E7%9C%BC%E7%A7%91%E7%9A%84%E6%99%82%E5%80%99%E4%B8%80%E9%96%8B%E5%A7%8B%E9%83%BD%E6%9C%83%E6%8F%90%E5%88%B0%E4%BA%94%E8%BC%AA%E5%85%AB%E5%BB%93%E5%AD%B8%E8%AA%AA%E7%95%B6%E6%99%82%E5%8F%AA%E6%9C%83%E8%AA%AA%E6%98%8E%E9%80%99%E5%85%A9%E5%80%8B%E6%98%AF%E7%94%A8%E4%BE%86%E5%8D%80%E5%88%86%E7%9C%BC%E7%9D%9B%E8%88%87%E4%BA%94%E8%87%9F%E7%9A%84%E9%97%9C%E4%BF%82%E4%BD%86%E5%BE%9E%E4%BE%86%E5%B0%B1%E6%B2%92%E6%9C%89%E8%AA%AA%E6%98%8E%E9%80%99%E8%A6%81%E6%80%8E%E9%BA%BC%E7%94%A8%E4%BB%A5%E5%89%8D%E5%A4%A7%E6%A6%82%E6%9C%83/1931203670437513/ 五輪八廓]]]
'''五輪八廓'''(Five Rings and Eight Octants),中國古代醫家闡述眼與臟腑相互關係,並指導診治眼病的兩種學說。分別由五行、八卦說衍化而來。
== 五輪 ==
五輪指風輪、氣輪、肉輪、血輪、水輪,是將眼劃分為五個部位,分屬於不同的臟腑,從而把眼局部與臟腑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用以說明眼的生理、病理現象,指導眼病的辨證論治。
在現存醫籍中以宋代《[[太平聖惠方]]》的記載為最早。歷代多數醫家認為其理論依據源於《[[靈樞.大惑論]]》,論中指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指出了眼的各個部位與臟腑的內在聯繫。在分屬關係上,歷代雖有差異,但大體是一致的,即胞瞼屬脾胃為肉輪,內外兩眥屬心和小腸為血輪,白睛屬肺和大腸為氣輪,黑睛屬肝膽為風輪,瞳神屬腎與膀胱為水輪,合稱五輪。所謂輪者乃比喻眼睛圓而轉動似車輪之意。五輪之說的實用價值是強調眼與臟腑密不可分,輪之有病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在臨床上通過觀察各輪外顯症状去推斷相應臟腑的內蘊病變,因而對眼病的辨證深入了一步。然而五輪之說不足之處難免明顯。例如白睛發黃,病位雖在氣輪,而病之本不在肺,多系脾胃濕熱蘊蒸所致。再如水輪病變,絕非皆用補腎之劑所能包治。故臨證之際既要詳查眼之五輪,又不可拘泥於五輪,而應從整體出發,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並藉助各方面的檢查,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取得滿意效果。
== 八廓 ==
八廓是將白睛按八卦的部位划出八個不同的方位,而後各隸屬於六腑、心包和命門。當眼睛發病時,可通過觀察白睛呈現的血脈絲絡的方位及其色澤、粗細、多寡等,為眼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八廓分別為:水廓、風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澤廓、山廓。「廓」取城廓護衛之意。首見於宋元間的《[[秘傳眼科龍木論]]》所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但無形又無位,即尚未配有[[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與八位(天水山雷風火地澤)。直到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才為八廓配上了八卦與八位。明代以後,八廓在名稱、配屬和配位上,一直混亂無章,除天、風、火、地四廓說法一致外,其他均有分歧,特別是山廓就有五種不同的說法。至於八廓的部位在《[[世醫得效方]]》、《[[銀海精微]]》、《[[審視瑤函]]》、《[[醫宗金鑒]]》、《[[銀海指南]]》、《[[醫學入門]]》六本書中也不相同。而八廓的實用價值,在一些推崇八廓的眼科著作中,也很難找到實際應用的例子。<ref >[http://cht.a-hospital.com/w/%E4%BA%94%E8%BD%AE%E5%85%AB%E5%BB%93 五輪八廓] A+醫學百科 </ref>
== 相互關係 ==
五輪與八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故一般通稱為五輪八廓。這兩種學說在過去對中醫眼科曾起過積極的作用,隨著時代的推移,五輪在臨床上尚有某種參考意義,而八廓則因歷代醫家在部位劃分、臟腑分屬上極不統一,而且相互矛盾,很難指導臨床,故已很少應用。
[[File:歷代八廓 (1).png|缩略图|右|[http://www.yylin.tw/2015/12/reading-ideas-of-TCMOph-6-classic.html?fbclid=IwAR1F3CUvCSZBPZLGls3BBLEz_9iL3MoH7o4Njw2W6EKJbzO-2N6HhB2N0Bs 中醫眼科六經法要]]]
== 五輪八廓眼病運用 ==
五輪,是用來區分眼睛與五臟的直接關係,分別是肉輪(脾)、血輪(心)、氣輪(肺)、風輪(肝)、水輪(腎)。這除了生理功能之外,還要把「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一起拉進來看。
八廓,則是在眼病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用哦!特別是眼病的血絲。這裡就可以把八廓歌括拿出來:「乾天傳導屬大腸,坎水液主膀胱,艮山包絡會陰廓,震為雷兮命抱陽。巽風清淨原屬膽,離火養化小腸彊,坤地水穀推胃腑,兌澤關泉是焦鄉。」
至於要怎麼用?先看眼病的部位,可以大概知道五臟虛實與主要病位,再看眼血絲,從何而來則大部份為該病位累及何臟。例如《中醫眼科六經法要》裡面的記載「本是柴胡症,予以小柴胡數服,兌廓血絲不退,而坤廓血絲復起,心下郁郁微煩者,當改用大柴胡湯。」
因為沒有描述五輪的病位,僅描述到「兌廓血絲不退,而坤廓血絲復起」,兌廓屬膽,也證明了本屬少陽目病,但坤廓屬胃,也就是少陽症未解,累及陽明。再加上原本的脈證,故應該要改用大柴胡湯來治療。正好印證了《傷寒論》:「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的用法。
那如果是五輪與八廓的綜合運用,就要看到太陰目病了。「頭痛如壓,肉輪浮腫而軟,氣輪血絲細碎,或乾坤二廓血絲較多,四肢煩疼者,桂枝湯主之。」
肉輪屬脾,乾廓為大腸,坤廓為胃。因為本症狀太陰目病,從「肉輪浮腫而軟」可知道些為太陰濕鬱,再加上「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因太陰濕土鬱遏清陽上達,故頭痛如壓,而太腸、胃皆為陽明,與太陰相表裡,與五輪合參即知道是太陰中風,表現在氣輪的血絲為病。依據仲景大法,太陰中風,仍然以桂枝湯主之。<ref >[http://www.yylin.tw/2015/12/reading-ideas-of-TCMOph-6-classic.html?fbclid=IwAR1F3CUvCSZBPZLGls3BBLEz_9iL3MoH7o4Njw2W6EKJbzO-2N6HhB2N0Bs 中醫眼科『五輪八廓』怎麼用] 林佑彥中醫師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五輪八廓'''(Five Rings and Eight Octants),中國古代醫家闡述眼與臟腑相互關係,並指導診治眼病的兩種學說。分別由五行、八卦說衍化而來。
== 五輪 ==
五輪指風輪、氣輪、肉輪、血輪、水輪,是將眼劃分為五個部位,分屬於不同的臟腑,從而把眼局部與臟腑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用以說明眼的生理、病理現象,指導眼病的辨證論治。
在現存醫籍中以宋代《[[太平聖惠方]]》的記載為最早。歷代多數醫家認為其理論依據源於《[[靈樞.大惑論]]》,論中指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指出了眼的各個部位與臟腑的內在聯繫。在分屬關係上,歷代雖有差異,但大體是一致的,即胞瞼屬脾胃為肉輪,內外兩眥屬心和小腸為血輪,白睛屬肺和大腸為氣輪,黑睛屬肝膽為風輪,瞳神屬腎與膀胱為水輪,合稱五輪。所謂輪者乃比喻眼睛圓而轉動似車輪之意。五輪之說的實用價值是強調眼與臟腑密不可分,輪之有病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在臨床上通過觀察各輪外顯症状去推斷相應臟腑的內蘊病變,因而對眼病的辨證深入了一步。然而五輪之說不足之處難免明顯。例如白睛發黃,病位雖在氣輪,而病之本不在肺,多系脾胃濕熱蘊蒸所致。再如水輪病變,絕非皆用補腎之劑所能包治。故臨證之際既要詳查眼之五輪,又不可拘泥於五輪,而應從整體出發,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並藉助各方面的檢查,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取得滿意效果。
== 八廓 ==
八廓是將白睛按八卦的部位划出八個不同的方位,而後各隸屬於六腑、心包和命門。當眼睛發病時,可通過觀察白睛呈現的血脈絲絡的方位及其色澤、粗細、多寡等,為眼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八廓分別為:水廓、風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澤廓、山廓。「廓」取城廓護衛之意。首見於宋元間的《[[秘傳眼科龍木論]]》所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但無形又無位,即尚未配有[[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與八位(天水山雷風火地澤)。直到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才為八廓配上了八卦與八位。明代以後,八廓在名稱、配屬和配位上,一直混亂無章,除天、風、火、地四廓說法一致外,其他均有分歧,特別是山廓就有五種不同的說法。至於八廓的部位在《[[世醫得效方]]》、《[[銀海精微]]》、《[[審視瑤函]]》、《[[醫宗金鑒]]》、《[[銀海指南]]》、《[[醫學入門]]》六本書中也不相同。而八廓的實用價值,在一些推崇八廓的眼科著作中,也很難找到實際應用的例子。<ref >[http://cht.a-hospital.com/w/%E4%BA%94%E8%BD%AE%E5%85%AB%E5%BB%93 五輪八廓] A+醫學百科 </ref>
== 相互關係 ==
五輪與八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故一般通稱為五輪八廓。這兩種學說在過去對中醫眼科曾起過積極的作用,隨著時代的推移,五輪在臨床上尚有某種參考意義,而八廓則因歷代醫家在部位劃分、臟腑分屬上極不統一,而且相互矛盾,很難指導臨床,故已很少應用。
[[File:歷代八廓 (1).png|缩略图|右|[http://www.yylin.tw/2015/12/reading-ideas-of-TCMOph-6-classic.html?fbclid=IwAR1F3CUvCSZBPZLGls3BBLEz_9iL3MoH7o4Njw2W6EKJbzO-2N6HhB2N0Bs 中醫眼科六經法要]]]
== 五輪八廓眼病運用 ==
五輪,是用來區分眼睛與五臟的直接關係,分別是肉輪(脾)、血輪(心)、氣輪(肺)、風輪(肝)、水輪(腎)。這除了生理功能之外,還要把「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一起拉進來看。
八廓,則是在眼病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用哦!特別是眼病的血絲。這裡就可以把八廓歌括拿出來:「乾天傳導屬大腸,坎水液主膀胱,艮山包絡會陰廓,震為雷兮命抱陽。巽風清淨原屬膽,離火養化小腸彊,坤地水穀推胃腑,兌澤關泉是焦鄉。」
至於要怎麼用?先看眼病的部位,可以大概知道五臟虛實與主要病位,再看眼血絲,從何而來則大部份為該病位累及何臟。例如《中醫眼科六經法要》裡面的記載「本是柴胡症,予以小柴胡數服,兌廓血絲不退,而坤廓血絲復起,心下郁郁微煩者,當改用大柴胡湯。」
因為沒有描述五輪的病位,僅描述到「兌廓血絲不退,而坤廓血絲復起」,兌廓屬膽,也證明了本屬少陽目病,但坤廓屬胃,也就是少陽症未解,累及陽明。再加上原本的脈證,故應該要改用大柴胡湯來治療。正好印證了《傷寒論》:「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的用法。
那如果是五輪與八廓的綜合運用,就要看到太陰目病了。「頭痛如壓,肉輪浮腫而軟,氣輪血絲細碎,或乾坤二廓血絲較多,四肢煩疼者,桂枝湯主之。」
肉輪屬脾,乾廓為大腸,坤廓為胃。因為本症狀太陰目病,從「肉輪浮腫而軟」可知道些為太陰濕鬱,再加上「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因太陰濕土鬱遏清陽上達,故頭痛如壓,而太腸、胃皆為陽明,與太陰相表裡,與五輪合參即知道是太陰中風,表現在氣輪的血絲為病。依據仲景大法,太陰中風,仍然以桂枝湯主之。<ref >[http://www.yylin.tw/2015/12/reading-ideas-of-TCMOph-6-classic.html?fbclid=IwAR1F3CUvCSZBPZLGls3BBLEz_9iL3MoH7o4Njw2W6EKJbzO-2N6HhB2N0Bs 中醫眼科『五輪八廓』怎麼用] 林佑彥中醫師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