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人民大会堂

增加 17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1935年9月,孔祥熙等与委员提出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堂,可以国立戏剧音乐院及美术陈列馆充用,得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同意。所拟的建筑计划及一切设备均要适合国民大会堂之用,将来既可作为[[剧]] ,又可为会场,一举两得,不致浪费。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大会堂筹备委员会当众开标,最终得标者为上海陆根记营造厂承包商。经筹委会评定,设计方案以公利工程司奚福泉建筑师的为首选, [[ 关颂声 ]] [[ 赵深 ]] [[ 设计 ]] 方案分列二三名. 工程由陶记工程事务所建筑 [[ 工程师 ]] 李宗侃督造. 国民大会堂也叫国立戏剧音乐院,基本届于近代剧场形式,建筑立面采用了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榴部三段划分方法,但在外观、窗花、雨棚和门扇均作简化的中国图案处理,内部结构合理,音响效果甚佳。迎街为办公室,两旁为两层的休息室,[[舞台]]呈前凸半月弧形,月牙型乐池。会堂内设备齐全,有自动表决器和译音装置,整个会堂有3000多个座位,全部是丝绒[[弹簧]]座椅。
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大会堂遂为伪宪政实施委员会占用,大会堂两侧被伪中央军事委员会情报室(后改称为报导室)占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还都南京,当时国民大会堂的房屋及内部设施已破烂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大会堂改名为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人民大会堂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人民大会堂现在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庆典活动和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国内外宾客从事贸易、[[旅游]]、召开各类会议和开展各种社交活动的理想场所。
112,3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