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宣武门天主堂

增加 12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宣武门天主堂.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宣武门天主堂</big>[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06/72a47dee3028454b98c306977d9e2a72.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21230314_493897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宣武门天主堂 ''' 是位于中国 [[ 北京市 ]] 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的 [[ 天主教 ]] 教堂,也是北京最早设立的天主教教堂,俗称南堂。始建于1605年,现行的三层巴洛克建筑建于1904年。现亦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
==历史==
南堂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 [[ 教堂 ]] ,它是在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 [[ 意大利 ]] 籍传教士 [[ 利玛窦 ]] 兴建的,早期的南堂名叫宣武门礼拜堂,规模非常小,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仅在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以表示其天主教堂的身份。
[[ 顺治 ]] 七年(1650年),在 [[ 德国 ]] 籍耶稣会传教士 [[ 汤若望 ]] 的主持下,在宣武门礼拜堂的原址上开始了天主堂的翻建工程,两年后一座中国风格的大教堂建成了,据史料记载,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 [[ 牌楼 ]] 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顺治帝对汤若望和宣武门天主堂非常关注,曾24次亲临南堂,并赐有御制“通微佳境”匾,由此可见南堂在当时的 [[ 政治 ]] 地位。汤若望建成的南堂设施齐全,除了一般的 [[ 宗教 ]] 建筑之外还有 [[ 天文台 ]] 、藏书楼、 [[ 仪器 ]] 室等 [[ 科学 ]] 设施,为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康熙 ]] 四十二年(1703年),宣武门天主堂重修工程开始,十年之后一座 [[ 欧洲 ]] 风格的高大建筑落成,这是北京城内继蚕池口天主堂之后第二座欧洲风格的建筑。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北京发生 [[ 地震 ]] ,南堂建筑在地震中遭到损毁,次年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三世出资重建宣武门天主堂,重建的南堂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取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 [[ 屋顶 ]] 做穹窿状。
[[ 雍正 ]] 八年(1730年),南堂再次在地震中损毁,雍正帝专门赐银一千两用于南堂的重修,重修后的南堂延续了原先的 [[ 巴洛克 ]] 式建筑风格,门窗屋顶皆用穹窿设计,显得更加敞亮和气派。
[[ 乾隆 ]] 四十年(1775年)南堂又毁于火灾,乾隆帝赐银一万两用于恢复教堂原貌,并且手书“万有真原”的 [[ 匾额 ]] 赐予教堂。
[[ 道光 ]] 十八年(1838年)由于反天主教势力与天主教摩擦不断,清政府为了息事宁人取缔了中国天主教的一切活动,宣武门天主堂被政府没收,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将教堂发还,1860年南堂由孟振生神父(Fr. Joseph Martian Mouly)主持重新开堂。
1900年 [[ 义和团运动 ]] 爆发,宣武门天主堂和其他教堂一样遭到了义和团团民的围攻和破坏,1900年6月14日,南堂被义和团烧毁,同时被毁的还有东堂、西堂、圣尼古拉堂、通州天主堂等建筑。1904年第四次重修的南堂主堂和附属建筑竣工,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宣武门天主堂的建筑。
1979年12月21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自选自圣主教傅铁山在宣武门天主堂接受神职,成为 [[ 文化大革命 ]] 后天主教宗教活动在 [[ 中国大陆 ]] 恢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同时也标志着南堂再次成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目前天主教北京教区行政管理所就设立在这里。 ==参考文献==
112,0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