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6
次編輯
變更
居延遗址
,無編輯摘要
'''综述'''
居延遗址包括烽燧、塞墙、城址、墓葬、绿城遗址群、寺庙、佛塔、古代房址八个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汉时期长城防御体系中的烽燧亭障遗址 。 。
'''汉代都尉府'''
居延遗址内的黑城遗址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城墙夯筑,残高9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侧设错对而开的城门,城门外拱卫正方形的瓮城,城四角设向外突出的圆形角台,城垣外墙体四周设马面19个,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耸立着5座覆钵式白色佛塔;城外西北角残存两列南北向的覆钵式白色佛塔,共12座;西南角有1座穆斯林礼拜寺,南墙外有1座覆钵式白色佛塔;城内有4条东西向主要大街,6条南北向的经路;大街两侧多集中店铺和民居建筑基址,佛寺遗址散见于城中各处;东门外有大片密集的民居遗迹,城南有一条干涸的古河床自西南向东北延伸 。
1988年1月13日,居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丝路要道'''
自汉代(前202年—8年,25年—220年)兴起的丝绸之路,将居延作为重要的中转地。经过河西走廊的绿洲丝绸之路,其中一条线路就是从甘肃向北经居延地区中转,再从居延向漠北进发;还有一条从草原上通行的丝绸之路,在漠南地区呈东西走向延伸,从东部地区的辽中京城、上京城以及元代的大都、上都城向西,经过集宁、黄河北岸的河套地区,再向西进入居延地区,然后从居延处折而向北。居延地区是穿过 [[ 戈壁 ]] 便捷的交通节点,过往的行人、商队可在此备齐补给,再向戈壁进发,然后再走向中亚、欧洲。
唐代(618年—907年)居延地区是沟通农牧文化的交融地带,是北方草原民族“参天可汗道”的必经之地。政府在此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筑大同城, [[ 防御突厥 ]] 、回鹘等北方民族,并为归附的突厥、回鹘部众提供安定的生活家园,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过往的客商提供了歇脚、中转之地。诗人王维曾经到达居延,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篇章。
'''沙漠古城'''
西夏(1038年—1227年)至元代(1271年—1368年)是居延地区继两汉(前202年—8年,25年—220年)后又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西夏(1038年—1227年),在居延设立了黑水镇燕军司,即黑水城(黑城遗址), [[ 继续 ]] 同西域乃至遥远的欧亚大陆保持密切联系。元代(1271年—1368年)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从西域经过黑水城(黑城遗址)到达上都城,他的行记里说这里的城叫“亦集乃”(即额济纳)。亦集乃路总管府的治所就建在西夏黑水城之中,其城址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形成黑城遗址的 [[ 规模 ]] 。西夏(1038年—1227年)和元代(1271年—1368年)时期,居延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留下了较多的农田和河渠遗址,宗教也有了较大发展,寺庙、佛塔等宗教建筑随处可见 。
'''东归文化'''